文/孟祥梅
有一天,孔子率弟子外出,途中遇雨。 他没有雨伞,就让弟子子路去附近村庄借伞。 有弟子说:“子夏就住在附近,可到他家里去借。”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我们还是到另一家去借吧。”
事后,子路请教老师其中的原因。孔子感慨地说:“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借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借给我,他肯定要心疼的。 我不去借伞,既可以不让他痛苦,又能保全他的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孔子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与人交往,宁愿自己吃点苦,也不勉强别人做其不愿意做的事,这样既维护了别人的名声, 也可使彼此的友情长久。 孔子之所以被后人誉为“圣人”,从这些生活小事上可看出他的境界。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嗜烟。有一次,他的囊中实在不名一文,只好给一个名叫汪允宗的朋友写了一张纸条:“今已不名一钱, 乞借银元两枚,以购香烟。”同室的蒋维乔看到后不解,问:“既已向人借钱,为何不多借几元?”章太炎回答:“与此君不过两元交情,多则恐怕不会答应。 ”
从借两元钱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章太炎先生知人论世,很注重分寸,亲疏远近的关系,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让自己解了燃眉之急,又不至于太难为朋友,使得彼此都不太尴尬,这就是一种处世的技巧。
借伞借钱,本生活小事,可是圣人与大师的处理方式却显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人生经验。 世间无小事,时时见学问。(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