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琪琦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新生儿猝死(sudden death in newborn,SDN)是指健康或病情稳定或“轻微”的新生儿,突然发生苍白、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肌张力低下、发绀等明显威胁生命事件(apparent life threatenting event,ALTE),经复苏抢救无效,短期内死亡[12],由于发生突然,医护人员未做好相应准备,抢救成功率低,易导致医疗纠纷。在本个案报道中,对我科收治的1例SDN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患儿系G2P1,孕40+6周,因“产程发动”顺产娩出,体重2800g,脐带绕颈1周,胎盘、羊水正常,Apgar评分9-10-10,生后75分钟护士发现患儿面色青紫、呼吸心跳停止,急请我科会诊,到场后无心跳及呼吸,立即气管插管、复苏囊纯氧正压通气及胸外按压,气管内滴入3次1:10000肾上腺素3ml,心率升至100次/分,后转入我科。其母血型O型RH(D)阳性;孕期唐筛21三体1:482;未行糖耐量筛查;孕期有上感史,未治疗2天好转;否认妊高症、甲状腺疾病、传染病及遗传代谢病史。家属诉患儿发病前曾有呛咳表现,但无肤色改变,未予关注。
入院时T <35℃ P 132次/分 R 35次/分 BP 92/60mmHg,纯氧复苏囊正压通气下血氧83%,连接SIMV,足月儿外貌,面色青灰,周身皮肤青紫、花纹,对刺激无反应,双侧瞳孔等大,约5mm,对光反射无,口唇青紫,前囟平,颈软,无自主呼吸,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音低钝,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韧,四肢末梢冷,肌张力无,CRT 5s,新生儿原始反射无,血糖6.8mmol/l,血气:PH 6.8 Lac>15.0mmol/L,予盐水、碱性液、青霉素及头孢哌酮钠,入院1小时自主呼吸恢复,3小时对光反射及肌张力恢复,血气:PH 7.18 Lac 7.1mmol/L,5小时出现抽搐,予苯巴比妥、地西泮及咪达唑仑,40小时抽搐停止;入院6小时胃管内见鲜血,鼻饲凝血酶,8小时肺出血,ATPP 62.3s,FIB 1.01g/L,FDP 29.53ug/ml,D-二聚体3.98μg/ml,调整参数,予白眉蛇毒血凝酶、肝素钠及血浆,第5天撤机;第3天开奶,增奶顺利;白蛋白29.1g/L,予输注人血白蛋白;CK-MB 173.5U/L,予维生素C;生后48小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8.99*10^9/L、降钙素原98.94ng/ml,抗生素疗程10天;第1天肌酐59umol/L,第2天120umol/L;第19天,奶量60-70ml q3h,吸吮有力,好转出院。
胸片:右下肺纹理略多;心脏彩超:三尖瓣少量返流、卵圆孔未闭2mm;心电图:窦性心律,电轴不偏,I、aVL导联可见异常Q波,ST-T改变,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窦性心律不齐,偶发房性期前收缩2次,心率变异性低;头颅MRI:双侧基底节散在FLAIR高信号,考虑HIE;呼吸道病原体脱氧核糖核酸基因检测:非MRSA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阳性;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阳性;气管导管培养:人葡萄球菌;血型O型RH(D)阳性;CRP、尿便常规、感染四项、甲功五项、血培养、痰培养及涂片、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抗酸染色、巨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定量检测(尿液)、腹部及颅脑彩超、听力筛查及血尿遗传代谢病筛查均正常。
出院后门诊随诊至6个月,能独立坐,可完成用手握玩具、摇玩具等粗、细动作,能辨别人声,认识熟人和陌生人,生长发育与同月龄婴儿无明显差异。
SDN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国内尚无关于发病率的相关报道,自1992至2007年共报道63例[1,3-6],近10年因涉及医疗纠纷及家长拒绝尸检,报道例数更少,2011年至今仅4例[7,10],这也给临床研究工作增加了难度。
SDN与婴儿猝死综合征(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不同,后者指婴儿本属健康,突然发生意外死亡,而尸检无法明确原因,在生后2-4个月多见。国内对于SDN的病因报道有限,目前报道的病因有肺部感染、颅内出血、先天性心脏病、肺出血、胃食管反流性窒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代谢缺陷、肉碱转运缺陷等,也有人发现与引发长QT综合征的某些基因有关[2.10,11]。
ALTE是指造成观察者(医护工作者或者家属)惊吓的一组混合症状,包括呼吸暂停、皮肤颜色改变、肌张力改变(通常是低下)、窒息或呕吐等。2016年,美国AAP提出用“快速恢复的无法解释事件(brief resolved unexplained events,BRUE)代替ALTE,并发布了“低风险新生儿BRUE”指南[8,9],细化了高危及低危因素(人群),更有可操作性及指导性。
经验及不足:经验 该患儿的抢救过程是严格按照新生儿重度窒息濒死儿复苏方法中的流程进行的[7],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抢救的成功与否,复苏团队至关重要,只有确保通畅的小组交流与团队配合,才能迅速、有效地完成抢救;不足1.医护人员对SDN认识不足,缺乏对高危患儿的识别能力,预防及干预措施少;2.家属在听见患儿呛咳后未引起重视,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关注程度较产妇少;3.未设置产后新生儿观察室,没有做到密切监护;4.复苏团队不具备脐静脉置管能力。
SDN缺乏特异的预防措施,往往发现时已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给医务人员带来了极大挑战,但掌握了发病前与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就能及时采取相应预防及抢救措施,这就需要提高围产期保健认识,懂得识别高危人群,提升复苏技能,然而大多数基层医院面临的却是复苏团队的缺失,尚未开展的新技术如脐静脉置管术,未成立的产后新生儿观察室等等,只有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产儿科合作,保持信息沟通顺畅、完全,共同交流、学习,才能更好地监管,为减少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伤残率,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