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奕程(湘潭大学)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央一号文件”重申发展农村金融的必要性。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远未达到预期,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农户的“融资难”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我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在2007年到2018年间由6.1万亿元增至32.7万亿元,年均增长16.5%,但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比重仅由22%提高到24%,增幅只有2%。2018年,我国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数高达12.66万个,每万人可拥有1.31个银行网点,县均银行网点56.41个,但是到了基层却很少(乡均银行网点3.95个,村均银行网点0.24个),农村地区的银行网点密度和数量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除此之外,我国农村资金严重流失导致农村金融供求失衡,农户面临融资约束问题。因此,深入分析我国农户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农户金融福祉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时,金融素养能使个人作出正确的融资决策,保障个人实现财富积累。近年来,农村地区的高利贷和非法集资等事件也折射出我国农户的金融素养普遍缺失的事实。由于农户存在金融知识匮乏、金融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弱等问题,正规金融机构对于农户的贷款发放存在严重的金融排斥,农户也难以在正规融资渠道上获得贷款。而农户金融素养水平的累积,可使他们具备更强的信息搜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有效降低其在金融市场上投资风险资产的参与成本。农户金融素养水平越高对利率和成本的理解程度就越好,从而对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有更好的认知,相比于选择非正规融资渠道借贷的金融素养水平较低者,金融素养水平较高者会更愿意选择能有效估计的正规融资渠道(王彦卿,2018)。金融素养的提升使得农户不易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排斥,提高了农户融资可得性和融资规模。
此外,金融素养影响着农户日常的融资行为,它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能够帮助个人提升处理金融信息、识别金融风险的能力。农户在复杂的融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状况来判断未来能否按时还款,并且还需对贷款的利率、种类以及其他一些限制性条款有充分的了解,在这之后才能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贷款种类和融资方式。农户要参与融资决策过程,就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素养,金融素养的水平不同所产生的决策结果也会有差异。研究发现,通常情况下,人的学识和能力能够由金融素养水平的高低反映,投资组合更有效的投资者金融素养更高,其对资产和负债的配置更趋于合理化。投资组合更有效的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更小,出现信贷违约的情况较少,从而在进行融资行为中降低融资约束(吴卫星等,2018)。因此,金融素养水平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约束。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人对金融信息的获取数量也会受到金融素养水平的影响。由于信息不对称,再加上个体的理解能力不同,农户通常不会了解金融产品的全部信息,对于相同金融产品的认知和应用也存在差异。在现实情况中,大部分农户从金融知识的获得中提升金融素养,但这些易获取到的金融知识里大部分是基础的金融常识,而当前许多金融产品信息中涉及到了专业金融知识,农户无法对其进行正确认知,从而作出非理性的融资决策。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提高金融素养对农户增强融资意识、作出理性的融资决策具有促进作用。
政府部门应推动金融服务实体走入农村地区,了解农户自身情况,在普及新型金融产品知识时,采用其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语言与形式;同时村委会等乡镇组织也应开展金融知识的普及活动,加强对农户金融知识的教育,积极举办“金融知识进乡村”等主题活动,培养农户参与金融市场的意识,在农户理解金融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其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从而优化农户的融资行为。
农村金融机构在正确测度农户金融素养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金融素养水平的农户设计其适用的金融产品,对于不清楚和不理解金融问题的农户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应有差异化地制定不同金融素养水平农户的借款条件,满足不同需求层面的农户,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和信用环境,建设以需求为主导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户应主动加强对于基本金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自身在金融市场的参与意识,再在了解自身融资需求和风险偏好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增强对个人信用的重视程度,准确预判个人的偿债能力;主动将金融工具运用到发展生产和提高收入的领域中,树立正确的融资理念,从而推动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