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英喆(中共南阳市卧龙区委党校)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1)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广大农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对文化的需求明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适应这些需求和变化,不断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选配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要有基层生活的情怀、基层生活的经历,要注重衡量他们的政治文化素养,考核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抓思想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要把农村基层文化专干配备到位,并适时提高文化专干经费补助标准。
(2)适应农村发展现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挖掘弘扬乡土文化,释放乡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让群众自觉参与文化、欣赏文化,大力激发农村的生机和活力。
(3)顺应文化的特点规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端正政绩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精心提炼、不断总结,大力传承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人文精神。以民俗节庆为背景,创作一批深情讴歌民族英雄、时代楷模、优秀乡贤事迹的文艺影视作品。在乡村建设中,推动乡史、村史文化展馆建设,保护和利用好乡村宗族祠堂、名人故居等。有效整合民俗节庆中的人文资源,增进公民人文素养。通过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我国乡村文化底蕴丰厚,乡村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及田园风光等都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就是要形成多产业联动的乡村文化产业体系,整合提升农业产业价值。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融合、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达到一、二、三产业的全面融合发展。根据当地农业产业情况,选择以“原产地特色+原材料加工”,即以一产为主导的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以加工产业“加工产品+文化服务”,即以二产加工为主导的一、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或以旅游引导的消费聚集模式,以科技手段带动的新产品开发模式,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消费、人才聚集模式,以电商物流为引领的服务带动模式,即以三产为主导的融合发展模式。一、二、三产业融合,立足“三农”,又促进了工业化、商业化。
乡村振兴既需要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也需要文化的“软实力”。
乡村文化振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内容的应有之义,首先应该是人的振兴。
一是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乡贤是赓续文化传统、完善乡村治理的有益力量。政府应引领搭建乡贤回归乡村与干事的平台,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培育弘扬乡贤精神的教育活动。建立荣誉激励机制,营造“知乡贤、敬乡贤、学乡贤”的氛围。搭建乡贤议事平台,鼓励和支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公共事业建设,促进乡村公共服务提升与公序良俗形成。
二是发挥青年服务在繁荣乡村文化中的作用。招募青年志愿者作为文化辅导员,通过乡镇文化广播站和行政村,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青年服务在繁荣乡村文化中的作用,要设计符合乡村振兴的文化服务项目,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强乡村文化机构建设,补足乡村文化机构人才短板,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建设一支“能创新、用得上、会干事”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三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农民成为合格劳动者、专业劳动者、模范性引领性示范性劳动者,形成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劳动者大军。
充分挖掘特色乡村文化,讲好文化故事。优秀的农村本土文化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反映了时代变迁,传递了正能量,又培育了农村人民群众的情操,丰富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我们要围绕振兴乡村文化“软实力”这个课题,把传统乡村文化和现代农村生产生活结合起来,站在农村人民群众的角度,用他们的语言,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讲述民族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让他们能够自发、主动地获取文化,尊重文化、热爱文化,并从中得到愉悦和实惠,让乡村传统文化成为增强他们幸福感、获得感的一种需要、一种自觉。例如对农耕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总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顺应自然的人文理念。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传承农耕文化,汲取农耕文化中的精华和营养,对发展现代农业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倡导“天人合一”,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都是当今我们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传承农耕文化也能丰富乡村田园风光。农耕文明的遗迹和乡村生活形态,都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
用“美学经济”来赋能乡村振兴,就要构建乡村振兴“软实力”的审美文化系统,要“以美为媒”,连接城市和乡村,打造“乡村化”的美学经济模式,形成乡村发展的独特性和典型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美”,他说到,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提升乡村审美,保留在地文化,注重艺术设计类创意人才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用“美学经济”来赋能乡村振兴直接带来了环境改善,拉动了旅游发展,带动了文创产品开发和销售,也让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升,这就实现了美与经济的直接挂钩,是美学经济最直观的体现。当下中国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又有着不少新的情况。比如,面对只留下老人和小孩的乡村人口结构,可以进一步用美学经济吸引年轻人回流,加入到建设美好家乡的经济和文化大潮中。
第一,美学能够把人对审美的需求通过产品化进行满足。人人都有审美的需求,但是在中国的乡村,能满足审美需求的产品太少了,老百姓的审美需求在过去被长期忽视,以为只有城市居民才可以享受那些设计精美的建筑和产品包装,但其实乡村百姓也是渴望的,甚至是刚需。审美也是一种平权。
第二,美学能够带给产品极大的附加值。过去通常认为只有通过高科技才能带来产品的高附加值,事实上,根据“美学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美学和科技同等重要。比如乡村土特产或农产品,在没有设计的情况下,利润较低,但是融入美学设计后,在没有科技含量提升的情况下,仅仅提升美学含量,经济利益就可大幅度提升。例如过去的农家乐宾馆,通过建筑师和设计师改造成民宿后,从原来百元不到的价位一跃升至几百元甚至千元,在这个升级过程中,同样没有科技元素但却有美学元素,却实现了好几倍的增值。这就证明美学能够为乡村产品带来高附加值。
第三,美学能够提升乡村的美育及文化自信。美学可以把乡村资源进行优化提升,农村孩子在有审美特质的建筑空间里学习生活,拓展了视野,性格和精神风貌得到改善,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自信心。
乡村振兴的美学经济建设在整个项目中,需要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文化创意人士的通力合作,需要企业、村民、政府的共同参与,需要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开发之间做到平衡配合,需要以当地文化为核心方向去打造具有不可复制性和独特性的文化项目,而不是简单打造成网红旅游目的地,应让乡村成为乡愁的寄托,而不是简单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