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尚尚 张明辰(兰州大学)
池哥昼是属于白马藏族一种由男性群体组成的舞蹈形式,当然,它也是一种对古时候白马藏族人驱邪纳吉的表现形式的传承,对于傩面具的源头,有着一个非常唯美的传说。传说早些时候有白马藏人四兄弟、两个媳妇和一个小妹,曾外出游玩。某晚,当他们走至四川境内,在饥寒交迫之际,忽见前方有人家,顿时喜出望外,上前扣门,开门者为一俊逸少年,少年初见白马姑娘惊为天人,便急忙迎进门去并热情挽留。白马人一行盛情难却,就此住下。某日,少年欲向姑娘表明爱意,但又羞于启齿,便将火中的“黑火槽”抹在姑娘脸上,逃出门去,少女见之便追了上去,追至河边,河边杨柳依依,月光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树影也变得婀娜多姿,白马姑娘与四川少年互诉爱意。但是白马藏族不允许与外人通婚,于是这位姑娘被除去族籍,姑娘无奈之下在四川定居。许多年后,白马姑娘难忍离乡之痛,就和相爱之人,一起回到故乡。后来,白马藏人为了纪念他们一家人,就把他们雕刻成了面具。
池哥昼又名“仇池哥”,池哥昼面具包括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池哥和池母,池哥面具多以狰狞威严见长,多诡异、狰狞,池哥昼本是一种驱邪纳吉的祭祀形式,为了达到人们心中驱邪的目的,往往会以威严肃穆来表现。池母面具则是神祗与世俗化相结合,形象不仅有威严肃穆的特点,也有俗世慈祥和蔼的特点,更像是人们对神祗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神祗进行世俗化,拉近人与神的距离。
池哥面具大多以狰狞粗犷表现,脸型大多数为长方形,棱角分明,整张脸比例和真人略有不同,真人大多是眼睛为整张脸的二分之一处,脸大致是五眼的宽度,但是池哥面具明显是上中庭较短,两眼之间距离较短,眼睛一般为两只黑色球状凸起,与铜铃大小相近,眉心中间有第三只眼,相较于下面两只眼睛稍小,眉弓高高耸起,与眼球呈现半包围状,给人一种怒目圆睁的感觉,鼻子雕刻得方中带圆,圆中见方。鼻头较小,鼻翼较大且圆润,鼻底面较平且深,嘴巴呈现下咧大张状态,上下牙齿均显露在外,耳朵长度较为夸张,增其凶相,显得狰狞、威武。池哥的颜色多采用撞色的手法,颜色传递情感,不言而喻,池哥的颜色是激烈的,整体呈现出青面獠牙的感觉,使人望而生畏。
池母的形象因为结合了世俗化的造型特点而显得很慈爱,脸型相较于池哥而言,是比较圆润的偏椭圆形,整张脸比例与真人比例比较接近,眉毛具有古代女子眉毛细而长的特征,眉毛弯弯似新月,增加了整张脸的和气,眼睛有清楚的轮廓、眼球、眼白,与真人极度相似,与池哥面具眼睛不同的是池母眼睛造型呈现微闭状态,目光柔和,彰显了柔和的女性光辉,鼻子整体造型非常纤细,尤其是鼻梁、鼻头,很细小,鼻翼相对池哥而言略薄,且能看到清晰鼻孔,嘴巴与池哥面具区别较大,池哥呈现的是两嘴角下垂,呈现下咧大张且露齿的状态,而池母的嘴唇较薄且微闭,两嘴角上扬,呈现出微笑的状态,耳朵既长又厚,整张脸营造出一种慈祥、和蔼、平和的氛围,并且池母多用暖黄色,更增加了其神圣慈祥的感觉,在我们的一贯思维里,金黄色代表的是权力、是阳光、是慈祥,金黄色是古代皇室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所以池母的暖黄色,会很好地传达慈祥和蔼且尊贵的感觉。
将池哥池母面具五官进行对比会发现,白马藏族的傩面具非常注重对眼睛的雕刻,为了表现不同的神韵,白马藏族人会尝试各种工具各种方法,池哥面具的眼睛大多鼓睛暴眼,而池母面具的眼睛则是呈微闭状态。眉毛在池哥昼面具里具有很多种造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池哥所拥有的比较具有男性化特征的剑眉、浓眉等。眉形一般耸立在高高的眉骨之上,尽显威严气质,另一种是池母特有的比较柔和的月牙眉型、新月眉型等,相较于池哥眉型,池母更多彰显的是柔和慈爱。嘴部造型区别极大,池哥面具一般嘴部呈现下咧大张獠牙外露状态,尽显凶态,而池母恰恰与之相反,两嘴角呈现微微上扬姿态,尽显平和慈爱。池哥面具上方有头饰点缀,不仅有折纸彩花置于上方,而且插有锦鸡尾毛,池母面具上方装饰以折纸彩花较为常见,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针对池哥的作用,制作时以人为本选用较轻的木料。把池哥设计为凶相,用作驱邪纳吉,在池母设计中注入人性化的特点,使制作意图与实用价值达到高度统一,并在其中注入传统祭祖文化,使池哥昼傩面具达到内涵与形式相统一。在颜色上,池哥采用撞色手法,池母采用暖黄色调,很好地做到颜色与人物设定相符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独特的造型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其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展现出灿烂的光辉。
傩舞面具由于其所处封闭的地理位置,并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只在自己的族群里传播,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白马藏族人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是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通常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进行传承,文字不通极大地阻碍了傩面具文化的有效传播。现在,越来越多山里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里谋求工作和生活,离开了傩面具的活动空间。并且傩舞是农民自发组织进行的,并没有任何报酬,演出人员大多是山里的农民,而随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越来越老,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家乡发展,传承人出现断层的问题便日益凸显出来,傩面是在濒临失传的边缘徘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