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新思路

2020-12-20 21:33:08李尚德平江县水利局
品牌研究 2020年30期

文/李尚德(平江县水利局)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然而当前在工程建设中还有一些问题,不利于工程作用的发挥,对此,应该坚持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实施改革及创新,提升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

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系数缺乏保障

很多工程建设地的地理环境较差,施工难度较大,周期较长,投入人员数量较多,存在较高的危险性。现阶段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系数不高,在施工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突发性的情况和问题,威胁到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对此,就要提升管理工作的水平,落实好各施工环节的管理工作,灵活的应对突发问题,提升施工的安全性。除此之外,施工人员的素质存在差异,一些施工人员并未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缺乏安全意识,管理人员也未落实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使得施工的安全性受到了影响。

(二)施工质量的监管不足

要想充分发挥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就需要先确保其施工的质量,所以,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就是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关键内容,必须要符合有关的施工技术要求。然而在施工阶段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导致容易产生质量问题,还有一些工程并没有建立系统的监管体系,很难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最终影响验收,易导致成本损失[1]。

(三)重建轻管的现状比较突出

由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服务于基层农业生产,属于公益性设施,点多线长面广。受粮食价格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现象普遍,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责任不明,农民筹工筹劳自觉维修养护也在逐年减少。同时项目规划设计时,留取的管护费比例过小或缺失,农田水利设施建成后因资金不到位,管护不到位,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功能因管护缺失未发挥应有效益。

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合理制订实施方案

制订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方案时,应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在确定项目实施范围后,要广泛收集该区域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特别要集思广益,了解群众所急、所想、所需,因地制宜拿出实施方案。同时要把初步方案反馈给项目区,让村组、群众代表讨论,多次修改,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二)加大对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一,监督人员要重视监督管理施工材料的质量。材料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其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性能,所以,监督人员要监督好材料的采购,检查材料来源,明确其是不是符合规定,还要注重供应商的信誉检查,考察材料价格的合理性,降低和控制采购成本。第二,监督人员要严格、全面地检查材料,通过抽样调查,检验材料的质量,查看材料有没有相关的证书证明,确保材料的质量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第三,监督人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施工行为的监督,检查有没有消极怠工、违规操作等行为,如果发现问题,应该及时指出和纠正,确保施工的质量[3]。监督部门在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应该重视总结,找出施工阶段中产生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做出整改。

(三)完善施工安全防护体系

为了提升施工的安全性,施工单位需要对施工安全防护体系进行完善。第一,施工单位需要清楚地规定工作人员的职责,有目的性地对工作人员实施管理,规范和约束其行为,保证其基本要求,减少意外的产生。第二,施工单位可以设置单独的安全防护部门,内部工作人员应最大程度地减少故障,提升工程建设的品质。在工程建设中,工作人员要清楚工作中的问题,检查施工设备的运用情况,以免因为故障而影响到施工。第三,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补充其安全防护方面的知识,让其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并在施工中规范自身的行为,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

(四)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项目规划设计到组织实施及建后管护,人的素质贯穿始终。相关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项目建设及管理。设计及管理人员应该广开思路,接受新技术,探索新模式,推广新经验。特别是基层水管单位更应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与提拨,让专业人员摸清当地水利设施现状、参与项目规划、加强质量监管、进行技术指导、督促建后管护。

(五)构建资金投入保障措施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后期养护都需要有资金提供保障,但大部分项目在规划时后期管护资金留取的比例很小,国家专项管护经费未形成常态化。要使管护加强,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受益农户的积极性;要督促乡镇、村组形成乡规民约,使管护制度化。在进行项目规划实施前,受益区农户要提交承诺:主要是建设过程筹工筹劳分担力所能及的部分工作;建后管护制订长效机制,保证管护到位。作为项目实施的主管部门应加强考核,受益区群众承诺落实情况应列为今后水利建设项目区选取的参考依据之一。

(六)完善管理体系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过去水利、农业、国土、农综等多部门分别组织实施管理。因缺乏沟通及协调配合,实施项目与群众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笔者所在地2015-2018年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革试点县,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探索:(1)组织实施坚持“四主”。即政府主导、部门主管、乡镇主责、群众主体,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避免政府大包大揽。(2)全面整合做到“四统”。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质量监管、统一组织验收。(3)项目遴选突出“四公”。项目建设遴选按公开、公正、公平、公示原则,纪委监督,由县遴选到乡镇、乡镇遴选到村。使项目建设由“为民作主”转变为“由民作主”。(4)还权于民实现“四自”。项目选择、管理、监督乃至验收,均由村民理事会组织村民群众全程参与,实现了自选、自建、自管、自用。(5)项目管护明晰“四权”。县级出台管护办法,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采用承包、租赁等形式,确定管护主体,使工程项目等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管理权既明确又统一,保证了工程设施正常运行和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通过管理体系的完善,我们感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发挥的作用还是一定程度得到了加强。目前该类项目主要由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对原来积累的经验也在不断总结和改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重视和加强管理工作。当前工程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养护、使用、防汛抢险等,相关人员应坚持对管理工作实施创新,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性,延长工程的使用期限,最大程度发挥出工程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