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尧元(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合村并居乡村景观是指在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将几个自然村庄进行整合,形成的人为社区环境和乡村自然环境的统一整体。当前合村并居乡村景观设计中,往往注重于形式,缺少对乡土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挖掘,合村并居则形成千村一城的特点。乡村景观设计应该尊重村民的生活行为习惯,体现乡土文化,尊重自然环境,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打造生态景观。合村并居景观的设计应该避免建村为城的意识,打造建村为村的思想意识,结合本地的乡土特色,打造独特的乡土景观。合村并居景观的打造,在生态方面要尊重周边的自然环境,保护有历史的建筑、植物、水体、土壤、耕地等,在文化方面要体现地域特色,尊重本地的乡土文化,因地制宜,景观设计应该围绕着“人”展开,继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尊重地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合村并居景观的营造应该是每一位村民熟悉、熟知的生活生产环境。
合村并居景观设计存在较强的同质化,在景观设计实践中忽略了地域性特点,乡村景观的设计趋于城市化景观设计,缺少了对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在空间上并不能满足人对于空间的功能性需求和情感的需求,人不是空间的机器,满足人对周围空间的需求是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合村并居的景观设计要打破同质化,避免千村一律的特点,更不能将乡村景观设计城市化,形成千村一城的特点。
当前部分合村并居的景观设计缺少生态化的思考,乡村景观设计不是植树种草,不是修建广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的生态化要求。合村并居景观设计体现出过度人为设计干预的趋势,大面积的硬质铺装、道路、基础设施等导致大量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水体、植被、山地等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乡村景观的设计既要进行合理人为景观的营造,同时要兼具自然资源的保护。
合村并居景观设计缺少对文化的思考,合村并居将原有的建筑、道路等进行拆除,本身对乡村特有的文化就是一种毁灭,会导致乡无可依,脉无可考,打破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合理的人为干预会导致粗暴的人工风貌。乡村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乡村文脉,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要让人能记得住乡愁。文脉的思考能够打破千篇一律的景观风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
乡村振兴为合村并居的改造确定了重要的依据和方向,乡村景观设计应该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五个方面作为总要求,对聚落景观、自然景观、农作景观做出合理规划。乡村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所设计区域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文化,使乡村具有更丰富的历史内涵,使乡村持续保持新生的活力。
乡村景观设计要进行地域现状分析、宏观背景方面分析,要研究设计区域的经济、市场、政策等因素;微观背景分析方面要研究场地外部和场地内部等因素,场地外部因素包括周边地块功能、外部交通体系等,场地内部因素包括建筑形态、交通体系、地形现状、空间分析等,乡村景观设计要充分了解区域地形、空间、交通、政策、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因素,做到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乡土建筑是村民依据本地的状况建造的适合本地居住的建筑,根据需要不断做出适应性的改造,乡土建筑使用本地材料和技艺,一般具有地方性的独特特征,体现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内涵、民风民俗、审美趣味等,对建筑特色的提炼能够提高村民的归属感。乡村景观设计从建筑当中提取元素,使用本地材料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同时能够提高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使设计具有延展性。装饰文案的提取能够符合本地居民的审美趣味,而不是生硬地让村民去接受审美趣味。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能够充分体现本地的民风民俗,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乡土建筑元素的提炼能够展示出独特的地域风貌,形成独特乡村景观风貌。
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指南,乡村景观设计是进行合村并居一个组织构成,是提高农村规划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乡村景观设计要扎根于地域的环境、经济、文化等内容,它是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而生态是乡村景观设计的根基。景观设计应该表现为对一个区域的保护,它可能涉及到对文化、生态、民俗、非物质、建筑等方面的保护,在设计当中应该遵循设计的科学性、系统系和整体性。乡村景观设计从侧面可以反映出乡村发展的状况,在众多合村并居实践调查中,乡村景观的设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设计的考究略显表面化,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提供一定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