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志伟 范梦蝶 秦梦瑶(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信阳市的“互联网+”技术在居家和社区养老中被广泛应用,成为连通政府、市场和居民之间沟通的渠道。在养老需求和服务供给之间搭建有效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智能服务普惠养老群体。并通过实施养老服务人员能力提升行动,建立市、县和养老组织培训机制,将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纳入《信阳市功能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并实行免费培训。
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原则和建设标准,明确了全市每个街道办事处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为3到5万人,并配备相应的资源。信阳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39所,其中新建5所、改建17所,原有17所。目前,信阳全市39个街道办事处已实现一街道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
一方面,信阳一部分地区的老人的传统观念仍然坚信“养儿防老”,大多数老人认为只有和子女住在一起,才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关键,也是子女尽孝心的体现。因此,这也是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随着新闻媒体曝出一些养老院对老年人不好的新闻,加深了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不信任感。甚至出现宁愿自己独居一室,生病无人问津,也不愿相信养老院会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的社会现象。
养老产业的供需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医疗护理方面的供应与老年人的需求不平衡。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深入,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急剧上升,而且在服务质量上呈现出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偏好。目前信阳市养老机构只能提供低水平的医疗服务,医院因其医疗功能无法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行业人才缺口较大,但由于低于同行业标准的薪酬水平和社会地位,导致养老服务行业人才短缺。目前,包括信阳市在内的国内大部分医疗机构普遍缺乏针对老年人的专业护理知识。大多数病人或他们的家庭成员雇用相当于保姆的护理人员。市政府也意识到护理人才的重要性。近年来,政府尝试采用定向训练的方法来缓解这一问题。但由于没有专门的护理职业学校,护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行业的宣传,开展宣传专栏和养老系列节目,潜移默化地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健康养老的消费观念。学院聘请社区养老服务、医养结合、老年健康评估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养老产业宣传,使大学生对养老产业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就业前景有了清醒的认识。职业院校通过节假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与老年人面对面、与一线护士进行交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为社会输出养老专业人才。同时要利用短视频播放、公益广告等方式进行宣传,建立自己的养老院官方网站,并进行相应的养老产业推广。
推动养老产业与医疗卫生、旅游、传统文化等资源相结合,促进养老产业与各产业深度融合。使得它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丰富老年人在医疗康复、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推进医养结合,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对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便利。此外,养老机构要与市场相结合,建立各具特色的养老产业,利用市场供需关系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1)发挥高校专业理论优势,培养养老产业专业人才。在机构养老方面,要采取理论、实践、考核、评价等形式,因材施教,对法人、管理人员、老年人子女、护理人员、志愿者、社会人员进行因材施教和按需培训。在居家养老方面,应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培训院校相结合,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对养老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2)以服务机制的规范优势,提升养护人员素质。养老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关注养老产业,以及对养老团队成员的薪酬激励和人文关怀,增强团队成员的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在全社会弘扬敬老爱老的良好道德风尚。规范养护人员奖惩机制,提高养老队伍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积极发掘老年人力资源,对老年人家庭成员进行专门培训,倡导互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