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鲇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多为种间杂交,目前主养种类有大口鲇与鲇正反交、怀头鲇♀×鲇♂、胡子鲇♀×革胡子鲇♂。因其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肉质优良等特点,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2019年11月,市场购回的杂交鲇养殖期间发生了腐皮病,死亡率高达100%。本文就该病例进行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菌株的药敏试验。
1.体表观察 病鱼体表有褪色斑,并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边缘粗糙的溃疡灶。溃疡灶边缘组织红润,伴有充出血症状,腹部膨大,蛀鳍且鳍条基部有出血点,肛门红肿。
2.镜检 剪取鳃丝,刮取黏液制备水压片进行显微镜检查,未发现寄生虫。
3.剖检 打开腹腔,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腹水,肝脏、脾脏、肾脏边缘钝圆肿大,并伴有出血,肠道充出血,少数病鱼胃肠道异常膨大,内有大量液体和气体。
1.菌株培养 无菌条件下,使用接种环从病鱼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中接菌于TSA培养基,置于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24小时后取出TSA培养基进行观察,均可见两种不同的菌落。一种菌落呈圆形蜡状隆起,边缘完整,直径1毫米左右,表面光滑,乳白色且不透明,有光泽,数量较多;另一种菌落呈圆形微隆起,边缘整齐,直径为0.2~0.5毫米,表面光滑湿润,乳白色且半透明状,数量较少。分别挑选两种细菌单菌落接种于TSB培养基中,置于30℃振荡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用于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使用试剂盒分别提取两种细菌基因组DNA,采用细菌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与阳性对照预期片段大小一致的单一条带,并送样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获得序列与NCBI数据库blast比对,两种细菌分别与维氏气单胞菌和拟态弧菌高度相似。
2.敏感药物筛选 通过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混合细菌对复方新诺明、新霉素、恩诺沙星、卡那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敏感;对奥格门汀和氨苄西林耐受。
本次患病杂交鲇临床症状主要为体表多处溃疡灶并伴有出血,腹部肿大,柱鳍且鳍条基部有出血点,肛门红肿,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腹水,肝脏、肾脏钝圆肿大并伴有出血。关于维氏气单胞菌感染水产养殖动物的报道,秦国民等(2008)从养殖的患病锦鲤中分离出维氏气单胞菌,其临床症状主要有鳞片大面积脱落,体表多部位出血,肛门出血,血样腹水,肠道胀气,肝脏肿大,质脆并有出血。黄小丽等(2009)在斑点叉尾感染维氏气单胞菌的报道中,病鱼主要表现为皮肤溃烂,腹部极度膨大,肛门红肿,胸鳍、腹鳍和臀鳍及其基部充血、出血,腹腔有大量淡黄色或带血的腹水,肝、肾肿大伴有出血点,胃肠道严重出血。董靖等(2017)报道,杂交鲇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后皮肤多处大面积溃疡,脏器出血。本次患病杂交鲇症状与上述报道症状相似,提示杂交鲇的死亡,维氏气单胞菌存在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患病杂交鲇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分离出拟态弧菌。目前不乏关于拟态弧菌感染鲇鱼的报道。Y.Gen等(2014)从鲇鱼、南方鲇以及中国的正川鲇发生的一种死亡率极高(80%~100%)的流行病诊断中分离出拟态弧菌,其病理特征主要有全身皮肤褪色,体表出现大面积溃疡并伴有出血,肝脏出血、肿胀、坏死。同样,韩帅等(2015)报道拟态弧菌感染的南方鲇临床特征为体表出现褪色斑,背部、腹部肌肉出现明显的长方形溃疡灶,臀鳍与尾鳍基部出血,肝肿大斑点状出血,脾、肾肿大,呈暗红色,部分病鱼腹腔内可见少量淡黄色腹水。在陈成等(2017)研究中,黄颡鱼感染拟态弧菌后也出现相似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褪色,体表溃烂呈方形或椭圆形溃疡灶,伴有出血,肝、脾、肾肿大出血,腹腔有一定量的淡红色腹水。本次患病杂交鲇体表有明显的褪色斑,少数个体溃疡灶为矩形,提示拟态弧菌在本次杂交鲇的疾病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综上分析可见,维氏气单胞菌和拟态弧菌是鲇鱼养殖中重要的致病菌,而本病例中存在维氏气单胞菌和拟态弧菌混合感染的情况,其临床症状以急性败血症为主。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在症状上难以区分,这给临床疾病诊治带来难度。根据体外药物混合药敏筛选结果,可考虑选择敏感药物盐酸恩诺沙星拌料连续投喂5~7天,鉴于病鱼全身多器官广泛性出血,可考虑拌料投喂维生素K,同时外用聚维酮碘溶液或溴氯海因粉等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加强池塘日常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