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欢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矿区位于饶河流域中西部,乐安江中游北缘车溪河上游,东侧建有共产主义水库。区内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北(东)高,南(西)低,一般海拔多在40m ~300.3m,多属侵蚀剥蚀的变质岩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据乐平市气象台资料,历年平均降雨量1821.8 毫米,最高达2615 毫米,小时最大降雨量达52 毫米,降雨多集中在3 ~7 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区内山间水溪多向南流汇入车溪河,车溪河向南西汇入乐安江[1]。
区域内主要出露新元古代万年群变质岩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四系地层以及少量的侵入岩。以万年群变质岩系为主、石炭系—三叠系地层仅呈北东向峡长的构造岩片分布,主要在矿区以北地区见及。区域岩层总体富水弱,万年群变质岩系为弱透水层或隔水层,仅含少量裂隙水,岩浆岩侵入体坚硬致密,富水性极弱,主要含水层为为石炭系黄龙组碳酸盐岩组成的岩溶水,其富水性强弱取决于岩溶发育程度,因此其富水性极不均一。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地表径流条件好,以沟谷溪流为主。
此外,沿沟谷的残坡积层与沿河谷的冲积层中,还零星分布有孔隙含水层;有含水断层破碎带、接触破碎带、层间破碎带构成构造含水带(及含深部构造含水带)。
1.2.1 自然地理概况
矿区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势总体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海拔40m ~163m,北部最高峰229.0m,局部地形切割中等,区内侵蚀基准面标高为39m 左右。
矿区东侧约1km 处有近南北向涌山河经流,水流方向为由北向南,河流河床底标高为31.6m ~40.9m,河流宽为15m ~24m,历史最高洪水水位为45.64m,最大流量98.3m3/s,最小流量为0.04m3/s,一般流量为1 ~5m3/s。
1.2.2 含水层与隔水层
(1)含水层
北部碳酸盐岩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为石炭系黄龙组(C2hl)浅灰白色厚层状、块状细晶—粗晶白云岩;属岩溶裂隙水类型,富水性强—极强,为区域含水层。
中南部多为沿河沟发育的第四系地层孔隙水,另外还发育有构造破碎带、韧性剪切带及层间破碎带构成的构造含水带(含深部构造含水带)[2]。
(2)隔水层
新元古代万年群绢云千枚岩、变质粉砂岩、变质细砂岩等组成的浅变质岩系,富水性弱,构成区域隔水岩系。
1.2.3 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1)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含水层及基岩风化裂隙潜水含水层
地下水位于分水岭斜坡地段以及河谷地段,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所有井泉其动态,均随季节变化明显。雨季,地下水面埋藏浅,一般小于1m,泉流量大部小于0.1 升/秒,仅个别点流量0.86 升/秒。旱季地下水面埋藏较深,泉流量减小,有的干枯。
地下水,由大气降水渗入岩层以后,开始是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当渗入水与原地下水面接触后,流向斜坡的低洼处,以泉、沼泽的形式排出,故矿区几乎所有的泉均出露于山麓,或顺着斜坡和天然排水沟流动。由于近排水沟岩性遇及坡积层的粘土、粉质粘土导水性比斜坡地下的岩石导水性要弱,使潜水面成凸形,延伸湿润很大面积,结果便在冲沟上游局部形成沼泽。
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含水层及基岩风化裂隙潜水含水层,是靠大气降水补给,以泉、沼泽形式排泄,迳流途经短,迳流方向受地形控制,特点是:就地补给、就地排泄、水质良好。根据地下水长观资料,一般雨后2 ~3 天出现水位上升[3]。
(2)碳酸盐岩溶含水层
呈条带状分布于矿区北部,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直接承受降水补给,局部因裸露于河床而受地表水补给,地势低洼处第四系覆盖厚的地段及其它地层覆盖的地段具承压性。以溢流泉的形式排泄补给地表水或以潜流的方式补给第四系含水层。
综上所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工程地质条件与地形、构造、岩性密切相关,矿区岩性较复杂,构造发育,根据地质岩体的结构面和结构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矿区岩层可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岩组。
2.1.1 第四系松散物工程地质岩组
由第四系各种成因的粘性土、角砾土、人工堆填土组成,分布于冲沟洼地,该岩组结构松散,对矿山地下开采无直接影响。
2.1.2 半坚硬、坚硬的层状结构灰岩工程地质岩组
黄龙组白云岩段仅在矿区北部小范围出露,为浅灰白色厚层状、块状细晶—粗晶白云岩,岩石呈半坚硬-坚硬。该组岩石工程地质性状与埋深、岩性、岩溶发育程度、构造裂隙等关系密切。该地层处于两条断裂构造之间,构造带内地表水系、溶洞发育。因此,黄龙组白云岩受构造及岩溶的影响,完整性受到破坏,易产生垮塌、突水、突泥等工程地质问题,为不稳固或中等稳固岩类,坑道遇及此类岩石均需及时支护。岩溶及构造不发育地段,则岩石力学强度较高,岩体完整性、稳固性则大为提高。
2.1.3 软、较软的碎裂结构千枚岩工程地质岩组
新元古代万年群分布于矿区绝大部分地区,岩性主要为绢云千枚岩、变质粉砂岩、变质细砂岩,风化层厚度5m ~35m,岩石呈土状、碎块状,工程地质性状差。该岩组浅部风化裂隙较发育,风化程度自上而下渐弱,Ⅳ-Ⅴ级结构面发育,下部呈碎块状、块状,岩体较破碎,岩石为软-较软,稳固性较差。
对采矿活动影响大的断裂带主要为韧性剪切带,目前发现的矿体赋存于韧性剪切带之中。剪切带中挤压片理及构造碎裂岩极为发育,局部发育构造角砾或构造透镜体,岩石呈挤压片状、碎裂状或构造角砾状,松散易脱落,完整性差,易发生坍塌,钻进中漏水、坍塌、掉块严重,工程地质条件差,无自稳能力。
矿体赋存层位为万年群枫树岭组和牛头岭组,控矿构造为韧性剪切带。矿体走向为北东东向,倾角较陡,呈似层状或透镜状,形态比较简单。矿体顶、底板均为万年群绢云千枚岩、凝灰质千枚岩、变沉凝灰岩或构造碎裂岩,顶、底板岩石软-较软,局部破碎,稳固性较差。
综上所述,矿体赋存于万年群之韧性剪切带中。矿体岩石为软-较软,风化作用强,地质构造发育,矿体顶、底板岩石软-较软,局部破碎,稳固性较差,易发生矿山工程地质问题,故顶、底板围岩的稳固性总体较差。
综上所述,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矿区地处萍乐拗陷带东端,位于塔前-赋春推覆岩片南东侧。新元古代万年群浅变质岩系构成区域褶皱基底,北缘上覆石炭系白云岩、灰岩,二叠系细粒石英砂岩、不纯灰岩、泥灰岩、泥质硅质岩,三叠系泥岩、粉砂岩、细砂岩,沿塔前-赋春呈NE向带状展布。
矿区构造线总体呈北东向展布,有两条呈北东走向的区域性断裂,和两条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断裂,另见有一条近东西向断裂和一条北北西向断裂发育。受断裂构造影响,断裂带内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受多期次构造活动的影响,本区断裂构造具有继承性、间歇性等特点,断裂及断块差异性活动不显著。
矿区属长江中下游地震区上饶-修水地震带亚区,历史上乐平众埠一带发生过1 次2.9 级弱地震。根据2003 年江西省建设厅、地震局《江西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区区域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小于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工程建设抗震设防按Ⅵ度设防。
江西省的地震基本上属于浅源构造地震,震源深度一般8 ~15 千米,地震频度一般较低,为中强地震的地震活动区。
据江西地震局消息,2014 年7 月31 日10 时17 分,在万年县(北纬28.8 度,东经116.8 度)发生了3.0 级地震,震源深度5 千米,矿区有震感,但未造成损失。
综上所述,矿区所在区域稳定性较好。
矿区处于崩塌、滑坡、泥石流次易发亚区。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为地势北高南低的丘陵地貌。地势平缓,地形高差较小,矿区虽然分布有几条沟谷,但沟谷坡降小,多辟为水田,有人工维护,且植被发育,水土流失不强。现状不具备泥石流发育特征,历史上也未发生过泥石流灾害,未发现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现象,自然条件下地质灾害不发育,未发现对矿区有影响的地质灾害。区内植被发育,多为草本和杂木植物,部分山坡辟为经济林,以松树和杉木为主,未发现珍稀动植物种。
矿区所在地属乐平市涌山镇管辖,以农业为主,矿区内分布多个自然村,新民房约80%,多以砖混结构为主,极少数旧民房为土坯房。
重大人类工程活动主要在矿区外北侧,有乐平煤系和安源煤系的存在及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层的分布,煤矿和石料采石场较多,地下采矿可能引发地裂或塌陷;碳酸盐岩层可能会有部分岩溶的存在,因此,矿区外北部石炭系-三叠系地层分布区域是地面塌陷易发区, 但目前尚未发现地面沉降现象。
矿区位于205 省道南东侧(涌山镇以南),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有道路建设、小型水库、人工渠道及民房建筑等。公路建设受地形条件影响,局部有挖填方地段,挖方边坡高度1m ~5m,坡度30°~70°。水库大坝为土体重力坝,高度为3m ~6m。渠道以挖方为主,渠深度2m ~4m,坡度50°~70°。民房依山坡建筑挖方边坡高度1m ~5m,坡度30°~70°。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但单项工程规模都较小。
因此,现状条件下,矿区地质环境较好,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外围局部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未来矿山采矿可产生地表局部变形,但对地质环境破坏不大;矿区内无重大的污染源;无热害;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较好,矿坑排水对附近水体有一定污染;矿石和废石化学成分基本稳定,无其他环境地质隐患。因此,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
综上所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矿区所在区域稳定性较好,地质环境质量良好,所以,矿区开采技术条件属简单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