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康市阿坝中蜂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2020-12-20 15:32:03王遂林李联明吴丽丽任明显水碧波
蜜蜂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马尔康阿坝中蜂

王遂林,李联明,梁 卓,吴丽丽,任明显,水碧波

(1.马尔康市农业畜牧局,四川 马尔康 624000;2.四川省蜂业管理站,四川成都 610041;3.达州市畜牧技术推广站,四川 达州 635000;4.阿坝州畜牧工作站,四川 马尔康 624000)

马尔康市位于川西高原南端,属高原峡谷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属低纬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与高山峡谷立体气候,具有“冬干夏湿、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特点。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林草覆盖率96%以上,蕴藏了低海拔地区和平原所没有的丰富蜜源植物资源,主要蜜粉源以三颗针(野黄连)、树莓、野藿香、刺黄荆、荞麦、李子等为主,非常适宜阿坝中蜂饲养。

为系统掌握全市阿坝中蜂产业发展情况,笔者于2018 年9 月至2019 年8 月采取“实地走访、电话、微信、乡镇兽防人员统计”等方式开展了全市范围阿坝中蜂产业发展的摸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发展现状

1.1 养殖

1.1.1 蜂群存栏

全市辖10 乡4 镇均有阿坝中蜂养殖,养殖户507 户,繁蜂季节总体养殖规模达10 028群,其中马尔康镇、松岗镇、白湾乡、脚木足乡、大藏乡、梭磨乡等6 个乡(镇) 养殖规模较大,占全市养殖规模的78.14%。

1.1.2 养殖方式、规模

阿坝中蜂养殖以活框标准箱养殖为主,原始桶养为辅。活框养殖户502 户,养殖阿坝中蜂规模9 998 群,占比均达99%以上;养蜂规模多以20~50 群为主,其中养殖50 群以上规模养蜂户有23 户,养蜂2 756 群,占总体规模的27.48%;养殖20 群以下的有92 户,占总体规模的11.72%。

1.2 蜂蜜生产、销售

全市年产蜜量40 余吨,以分离蜜为主,巢蜜生产为辅。一般正常年景养殖大户取蜜3~4 次,单群均产6.5 kg 左右;养殖散户年取蜜1~2 次,单产2.5 kg 左右;20~50 群规模养殖户蜂群单产介于散户和大户之间。蜂蜜销售以“自产自销”为主,“合作社、企业代销”为辅,总体年产值达600 万元以上。

1.3 产业发展技术支撑

马尔康市立足“阿坝中蜂”这一特色遗传资源,通过加大项目投入力度,成功建成“国家级阿坝中蜂保种场”和“省级阿坝中蜂保护区”,积极开展阿坝中蜂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建成了比较系统的阿坝中蜂开发、繁育、保护、利用体系。定期开展阿坝中蜂遗传资源调查研究,进行工蜂形态测定以及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观测,动态完善阿坝中蜂遗传资源保种方案、保护区管理实施办法;针对阿坝中蜂群强、采集力旺的生物学习性,在养蜂生产中不断改进蜂箱,反复试验研发适宜阿坝中蜂生活生产高产组合蜂箱,并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应用,产量提升显著。保种场通过不断地革新技术,通过不定期饲养管理技术培训,提升区域内养蜂产业发展。

1.4 产业发展社会基础

马尔康市养蜂历史悠久,养蜂基础比较好,蜂农养殖经验相对丰富,新法中蜂饲养技术接受程度高,通过养殖技术培训对活框饲养、人工分蜂、人工育王、成熟蜜生产等关键技术掌握充分。目前,马尔康市成立养蜂协会1 个,培育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12 个,以中蜂为主题省级家庭农场1 个,建成标准化示范场示范户10 个;以“阿坝蜂蜜”地标、商标产品为经营主线的蜂产品加工企业1 家。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司+合作社+蜂农”产销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2 制约因素

阿坝中蜂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走访统计调查仍发现养殖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养蜂产业的发展。

2.1 规范化程度低

养蜂个体规模普遍偏小、规范化程度低(蜂场选址、放蜂场地环境等),蜂群日常管理、生产操作不当,影响蜂群生活、生产,严重的以至于蜂病时常发生;存在极个别在外引种乱象,危及保护区内阿坝中蜂纯度,影响产业发展;蜂群管理不科学有盲目使用抗生素防蜂病现象以及蜂蜜生产、贮存用具不完全符合食品级要求;蜂蜜贮存空间与生活空间不分离等无法保障蜂产品质量安全。

2.2 蜂农年龄结构失衡

多数蜂农年龄偏大,集中在50 岁以上,普遍缺乏掌握养蜂关键技术或者接受程度较低,在认知、养蜂上缺乏创新,制约蜂群群势壮大且群势趋弱,扩大养蜂规模难,蜂病、巢虫危害加剧,蜂蜜产量普遍较低。因此,无论从体力还是新理念都不适于蜂产业规模化养殖。

2.3 蜂农过于依赖

多数蜂农过于依赖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讲解多次的要点,不能独立吸收、动手实践,更有甚者是等技术人员到场帮管理操作,无法将好的管理技术运用到养蜂生产,使得蜂群群势普遍较弱、产量较低。

2.4 产业化程度低

政府指导培育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虽有12 个,但组织经营化程度低,多数由于缺乏经营管理和技术支撑,实力弱,弃“阿坝蜂蜜”地标、商标不用,而打造独立品牌,以致于频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蜂蜜销售乱象;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不足,个别蜂农加入多个合作社,造成合作社之间推诿扯皮,影响整个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 发展对策

养蜂业是一个绿色新兴的农牧业,被誉为“空中农业”“农业之翼”,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是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利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契机,在主流养殖产业中融入阿坝中蜂阳光绿色养殖产业,助力我市乡村振兴,起到助农增产、增收,实现农牧民脱贫致富。

3.1 政策落实

制定行之有效的蜂产业发展规划,把发展养蜂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打特色产业来抓;扶持带动养蜂专业合作社,发挥辐射带动优势,把养蜂业作为扶贫重点产业来抓;加大宣传力度,结合乡村振兴的大布局,大力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人才投入蜂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对行业发展指导、管理和服务,健全相关法规与标准,营造阿坝中蜂产业发展外部营商环境。转变阿坝中蜂养殖业发展方式,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大力推进阿坝中蜂养殖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坚持发展养蜂生产与市场推广并举,加快推动阿坝中蜂产业融合发展。

3.2 养蜂技术升级

利用国家级阿坝中蜂保种场为技术平台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阿坝中蜂应用性研究,系统开展阿坝中蜂保种、提纯以及新技术推广应用。投入技术力量,不定期开展培训班,针对有需求的蜂场(农) 进行实地技术指导,培训中蜂养殖关键技术;制定养殖技术规范、蜂场选址规范、蜂蜜生产规范等,以提高生产效益;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与脱贫攻坚任务为抓手,加强阿坝中蜂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提升产品销售与渠道创新能力,稳步提高阿坝中蜂蜂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积极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增效,努力实现阿坝中蜂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3 培育职业化养蜂人

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养蜂生产技能、具备一定养蜂生产经营管理能力,以蜂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的新型职业化养蜂人,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养蜂发展目标,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蜂产业持续、健康、绿色、高效地发展。

3.4 严把产品质量

坚持质量至上,推广先进适用饲养技术,严格抗生素、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监督管理,规范使用蜂产品生产、贮存用具,改变生产陋习,落实生产各环节标准制定和质量负责制,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

3.5 打造优势品牌

立足阿坝中蜂特色遗传资源,以“阿坝蜂蜜”地理标志及商标为基础,打造优质蜂产品品牌,扩大影响力,把高原原生态蜜推向高端市场;实施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模式,按照统一标准、技术规范和生产措施组织生产。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进理念和蜜蜂授粉的“月下老人”的作用,将阿坝中蜂特色养殖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有机结合,采用“保种场+ 合作社+ 蜂农+ 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小蜜蜂发展为大产业”,打造出一流的阿坝中蜂产业发展模式和高原明珠“阿坝蜂蜜”品牌。

猜你喜欢
马尔康阿坝中蜂
马尔康马到功成
新体育(2022年12期)2023-01-03 18:01:19
马尔康市
绿色天府(2021年5期)2021-11-29 15:56:34
大美阿坝新梦想
黄河之声(2021年12期)2021-10-25 01:51:04
《瓷玫瑰》
流行色(2020年3期)2021-01-04 08:32:36
◉一图
南方周末(2019-08-22)2019-08-22 11:17:41
在马尔康,我看见了一些树(外一首)
草地(2019年6期)2019-02-10 04:02:05
中华蜜蜂
中国蜂业(2018年5期)2018-05-21 07:33:35
遂昌县中蜂产业发展对策
中蜂活框饲养的方法及管理
阿坝风光
中国西部(2014年7期)2014-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