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安徽 安庆 246052)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无论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对这一根本任务有清晰的认识、明确的定位。课堂教学不仅承担传道授业的职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课程思政应运而生。自2014年上海市率先开展“课堂思政”试点工作以来,高校“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已经形成[1]。它是一种综合型教育理念,以其他课程教学为载体,把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给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引导,即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格局”[2]。
《药理学》作为医学院校一门重要桥梁课程,在医药护各专业均作为必修课开设。该课程主要介绍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不仅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而且对学生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的形成、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3-4]。目前《药理学》课堂教学与思政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以多种形式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医德教育、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1]。本文在药理学教学的基础上,从培养科学精神、学会科学看待问题的角度进行课程思政探讨。
以新冠病毒肺炎为例,2020年初,疫情突如其来,新冠病毒肺炎狙击战全面打响。对于当前00后大学生来说,这注定是终生难忘的一次人生大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1.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科学家夜以继日进行科技攻关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科研工作者参与疫情防控,特别是药物、疫苗等方面的科研攻关。药理学研究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环节,在药物临床前研究与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全国优秀的科研团队,利用计算机模拟筛选、体外酶活性测试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筛选,遴选出候选药物,在普通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水平上进行初筛,之后选定目标药物在体内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活性实验。在多轮筛选的基础上,科研攻关组聚焦到少数几个药品:磷酸氯喹、伦地西韦、法匹拉韦等药物。先后开展了相关临床试验,目前部分药物已经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这其中涵盖药物研发过程中新药筛选、细胞水平研究、动物模型构建、临床试验等环节。对于日常教学中接触药物研发较少的同学们来说,这不仅是比较珍贵的学习材料,也是感受科技工作者在面对疫情和困难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珍贵素材。同时,通过深入学习药理学新药研发相关知识内容,可以理解许多药物在细胞水平表现出对病毒的抑制作用,不代表其一定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从细胞到临床,中间还有很大的鸿沟,相当一部分药物终究要被淘汰。因此对于媒体大量新药、神药的报道应保持辩证思维,不能盲听盲从。
1.2 科学认识心理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因素在疾病及药物治疗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5]。药理学在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一章明确指出,患者的精神状态与药物疗效密切相关。尤其是安慰剂效应中,心理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影响心理变化的因素包括患者的文化素养、疾病性质、人格特征以及医生和护士的语言、表情、态度、信任程度等。在明确新冠肺炎人传人、各省迅速启动公卫事件一级响应、病例数爆发式增长并且没有特效药的背景下,患者心理上的恐慌与无助可想而知。在关键时刻,是一线医护人员竭尽全力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抚慰以及心理上的支持,促使患者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才有一批又一批患者顺利康复。数不胜数的患者在康复后都表示要相信科学、相信医生,给自己打气、鼓励其他病友要满怀信心战胜疫情。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状态、乐观的情绪在疾病的康复、药效的发挥中占据重要作用。
1.3 借新冠病毒诊疗方案科学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短短两个月时间,新冠病毒诊疗方案已更新至第七版,每一版本均做相应调整。从治疗药物来看,早期版本“可试用α-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后续随版本不断更新依次增加“危重患者可给予血必净”、“或可加用利巴韦林”,并提出“要注意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相关腹泻、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和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再至增加磷酸氯喹和阿比洛尔两药,利巴韦林在用药上建议与干扰素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应用。同时中医药治疗方剂也在不断调整。通过解读诊疗方案药物治疗部分内容,引导学生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及诊疗经验的不断丰富,治疗药物的功效及不良反应都在不断被认识,尤其是一些老药新用的情况,需要用发展与联系的科学观点开待事物的发展变化。
2.1 以诺贝尔奖贯穿药理学教学药理学众多知识点都与诺贝尔奖密切相关,如心血管系统药物作用机制一氧化氮作为信号因子的发现;消化系统药物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及其在溃疡治疗的作用;内分泌系统药物胰岛素的发现;维生素与血液系统药物VitB1对脚气病的治疗作用、VitK在血液系统的作用;化学治疗药物青霉素、链霉素的发现、百浪多息的抗菌作用、青蒿素的抗疟作用、肿瘤的激素疗法等。每个诺奖背后都蕴藏着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曲折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严谨细致、勤奋踏实、坚持不懈的科研素养。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意外”发现青霉素,然而提纯却是个难题。1935年,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德国化学家钱恩合作,深入研究青霉素的性质和化学结构,终于解决了青霉素的提纯和浓缩问题,青霉素被大量生产和应用,挽救了“二战”期间无数人的生命。青霉素的故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其中既离不开弗莱明敏锐的观察力及细心思考,也离不开多学科科学家的合作。另外,“献身”幽门螺杆菌的科学家马歇尔的故事也另无数人敬佩。当他发现胃溃疡的元凶——幽门螺杆菌后,这一“离经叛道”的假说直接挑战当时的主流观点。在动物实验屡屡受挫的情况下,为了验证真理,马歇尔自己充当“小白鼠”,以身试菌,终于证实了自己的观点。在距离他当初论文被拒21年后,拿到了应有的荣誉——诺贝尔奖。他20多年来不懈的坚持,造福了数以亿计的溃疡患者。正是科学家们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精神,持续不断地推动着《药理学》等众多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2.2 恰当引入我国名人轶事有些疾病当下的学生已比较陌生,诸如疟疾、鼠疫、脊髓灰质炎、梅毒等。然而几十年前为了研制针对这些疾病的药物,科学家所做出的努力应当被我们所铭记和感恩。屠呦呦一生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关键时刻以身试药,最终铸就青蒿抗疟的新传奇。青蒿素的发现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的难题,对世界抗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6-7]。2015年她成为本土首位斩获诺奖的中国科学家,并于2019年被颁授“共和国勋章”。“糖丸爷爷”顾方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中国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在临床实验开展困难时,是他先后给自己、并含泪给自己的孩子吃下第一批疫苗!得益于老一辈科学家医者仁心、为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家国情怀,才有了今日的科技进步。
当下不少学生思想浮躁、学习工作不能潜心投入。通过课堂教学融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体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不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更使其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发展使命感,成为具备工匠精神、有责任有担当的“医药人才”[8]。
药物服务于临床,药理学知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透过社会热点事件科学解析药理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既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探究习惯,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在鼠疫方面的应用已鲜为人知,随着2019年新闻报道,鼠疫及其治疗药物再次走入大众视野。授课中适时引入“鼠疫斗士”伍连德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他科学的思维方法、实验方法中受到思想启迪,体会他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以及在工作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尼美舒利作为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授课中一般会强调药物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尼美舒利风波在网络沸沸扬扬,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尼美舒利风波。从药物使用人群及不良反应监测角度科学分析尼美舒利事件始末,借此科学看待尼美舒利说明书的修改,体会药物不良反应检测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作用,增加学生医药监管的社会责任感。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完善知识结构、扎实创能新力的高素质人才。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其学科知识源自于科学实验,又在实践中不断被检验、验证。本文从社会热点事件、历史名人名事、以及身边事三个方面为契入点,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角度深入探讨药理学课程思政。通过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使学生在解析专业知识的同时,感知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重大意义,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医学生不懈的职业追求与家国情怀。课程思政建设是今后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应善于发现、挖掘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自觉地将科学思维融入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提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对于学生日后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