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荒野景观营造策略研究
——以江洋畈生态公园为例

2020-12-20 14:30李雪萍
现代园艺 2020年15期
关键词:生境淤泥荒野

董 晨,王 梓,李雪萍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1 城市中的荒野景观

城市荒野指的是城市中人类没有或者极少干预的区域。这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完全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演变[1]。Jorgensen 和Keenan 将城市荒野(urban wildscape)定义为:城市中自然主导的土地,尤其是在自然演替过程中出现植物不受限生长的土地,包括自然绿地、河流廊道、闲置地、棕地等[2]。荒野的概念因其复杂性被西方学者分为了初级荒野与次级荒野2 类。初级荒野是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为主要内源动力激发出的自然状态,多指无明显人为干预痕迹的荒野环境;次级荒野侧重于原生动植物在适宜的生境条件下回归并重新掌控生态系统的状态,即区域内的人为干预终止后,还原自然状态,也就是自主发生了长期次生演替的闲置地[3]。基于上述定义,可以得到城市荒野的特征:具有自然荒野面貌的城市遗留地。

城市中荒野景观的价值:展现城市本土风貌特征及自然演替进程;提供生态服务功能,保护乡土动植物,为其提供栖息地,保持了生物多样性;荒野具有独特的自然风貌,使人感受狂野生长的植物之美,逐步找回人与自然的互动感,使人类亲近自然,尊重自然。此外,荒野性质的生态公园可以作为自然教育基地,激活青少年的自由与独立个性,释放天性,建立青少年与大自然的联系。

2 江洋畈生态公园的发展历程

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位于西湖风景区玉皇山南麓,总面积约20hm2,原是大慈山、钱王山之间的山谷,南眺钱塘江,周边有众多历史遗迹。江洋畈生态公园2010 年完成建设正式开园,是杭州市第一个以生态公园命名的公园。

2.1 次级荒野状态的疏浚场

1999~2003 年间,西湖疏浚的约100 万m3的淤泥输送到了这里。经过了数年的时间,这个被人遗忘的地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泥土沉淀后,表层水逐渐排走从而使淤泥中休眠的种子陆续萌发而呈现出明显且有趣的演替过程。这个淤泥库变成了一片茂盛的沼泽林地,由于没有人类干扰,许多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呈现出一片杂乱却富含生机的荒野景观,这意味着该地区具有生态保育和自然教育的潜力。在过去10 年时间里,江洋畈地区十分生动地展现了自然在人类干涉后的自我修复过程,这是自然演替的力量,生态公园应当以科学的手段延续这一过程并以恰当的方式让公众了解。

2.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公园

江洋畈地区经过了数年的自然演替后,西湖景区于2008 年对淤泥库进行规划建设,最终决定以低干预,尽量不破坏原有生境的状态下,迎合区域内部动植物生长的方式建成了生态公园的模式。通过对江洋畈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更新,激发场地自身的活力,并增加了适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将其建造成为一个保留原生自然特征、具有生态多样性的低维护的生态公园,同时也给大众提供了一个休闲、游憩的自然教育场所,带来独特的美学体验。

3 江洋畈生态公园荒野景观设计策略

在以次级荒野为背景的生态公园设计中,除了对荒野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维护江洋畈地区的自然演替过程,也要考虑到公园基础建设,以保障游览的安全和方便,成为一个公众休憩、游玩和进行自然教育的场所,所以自然与人工建造痕迹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

3.1 生态自然设计手法,尊重场地,追求自然野性之美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即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的事。设计师面对江洋畈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质结构,大胆采取了这种“无为”的设计手法:保留基地绝大部分现状,保持淤泥库原生的生态系统,保持当地动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态,不投入大量的水、能源、杀虫剂和化肥等进行高消耗的维护。

江洋畈生态公园的设计思路是利用好淤泥库繁茂的植被,通过整理,展示该区域从淤泥库到各种植被分布的自然演替过程和区域内特有的生态系统[4]。首先清理杂乱无章的有害藤本植物和死亡植株,把一些植被生长较好的区域划分出作为自然演替的样本,不进行人工干预,这个区域被称为生境岛,用耐候钢将生境岛外的植物隔绝起来。生境岛之外的地方通过适当地疏伐乔木,主要是繁茂的柳属类植物,为健康植株留出生长空间,同时为林下地被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引入部分可以吸引昆虫和小型动物的灌木和地被,为小型动物和昆虫提供良好的栖息地,由此增加生物多样性。调整微地形使雨水汇集到低洼处,恢复部分沼泽湿地,与原有芦苇塘联系起来,创造更加丰富的生境条件。较少的人为干预,遵照自然规律使生物自然演替,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的生态原则。

3.2 低影响、低维护的建设,保护自然生态

生态不是一种符号,任何人工的材料都代表不了生态。材料的加工、建设都会消耗资源,如果有材料可以在潮湿的环境下坚固耐用、不怕虫蛀、安装轻便,减少施工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那么这种材料就是生态的。

在江洋畈生态公园的基础设施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首先想到了木栈道、茅草亭和木桥。西溪湿地采用了这样的景观设计,显得更加简朴和富有野趣,但是江洋畈环境和地质情况十分复杂,最终使用了大量的金属材料,建筑、栈道、坐凳,包括生境岛的围挡和标识系统使用的都是钢材、铝合金和铝镁锰金属,形式简单,施工方便,可预制加工好后现场安装,减少了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除了基本结构外,并没有细节装饰。

在植物景观营造上,多选择乡土植物或抗性较强的植物,扩繁一些观赏性强的原生植物,如毛草龙、地笋、大狼杷草等;同时,通过调节水位的方式控制一些观赏性不强且强势的原生植物,如葎草、冷水花等。这些措施在坚持适地适树的设计原则上兼顾荒野景观以及荒野生态,从而平衡了自然野趣体验与保护当地生态的相互关系。

3.3 人与荒野的积极互动,促使公众了解并保护荒野

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世界,那么人类在自然中的文明和谐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荒野景观的保护与营造,不仅要依靠政府和管理部门的宣传完善,还要依靠群众对自然荒野的了解和对环境保育重要性的认同。城市荒野保护应该成为公众参与保护的重要部分。生态公园应当是一座生态博物馆。公园内设计有科普展示系统,由98 块科普展示牌展现给游人,包括江洋畈生态公园的历史、地理变迁、生态系统、植被种类、动物种类、生境条件等。今天,江洋畈生态公园已经成为人们欣赏自然的休闲场所、孩子们的自然教育课堂,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生态园。

江洋畈生态公园的设计通过有效的生态修复,归还原生动植物的旧日家园,同时满足市民生活、学习、健身的需要,着眼于双方面的有机结合与互相促进:尊重植物的生境,提高动物栖息地的质量,梳理市民与自然的亲和面,寓教于乐地向年轻一代介绍原生生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尝试对青少年进行自然教育,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和方法,让他们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并进一步保护自然,人类与荒野的良性互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4 结语

江洋畈生态公园是以自然荒野为基底建造的,是中国近些年来极具代表性的生态公园案例。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城市边缘闲置地块所进行的保护场地自然生态,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园林形态的新尝试。此方案无论从设计建设还是后期维护的策略,都向城市决策者提供了城市荒野转化为生态公园的实践经验,可视为荒野资源在城市建设过程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案例,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公众对城市荒野转型的认知,而且展示了生态主义浪潮下“设计结合自然”的另一种可能性。

猜你喜欢
生境淤泥荒野
莲为何出淤泥而不染
不同影响因素对鄱阳湖流域生境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MSPA-InVEST模型的北京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生境网络优化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水泥、石灰与粉煤灰对河道淤泥的固化效果研究
赏荷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