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阶段,其特点是患者在可以正常进行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状态下,出现认知功能、记忆力等的损害。导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较多,如有报道显示多种代谢类疾病,如高血脂、高血糖,以及高血压、酒精依赖及炎症等均是危险因素[1]。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不同,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相应的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数目也逐年增加,已成为目前相关研究的焦点、热点及重点[2],针对此类患者,如能给予及时的诊断、及时的治疗,对于改善预后、挽救记忆力等十分重要[3]。笔者近年以补肾醒脑针刺法治疗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其机理试做探讨如下。
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均是西医学之病名,考其症状、体征等,其可归属于中医学的“消渴病”、“消肾”、“痴呆”、“呆病”等病证范畴。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如《丹溪心法》载:热伏于下,肾虚受之,……,精走髓空,……,小便多而浊,病属下焦,谓“消肾”。《兰室秘藏》:“消渴,上齿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四肢痿弱……喜怒而善忘。”《扁鹊心书》:“消渴由心肺气虚,多食生冷,冰脱肺气,色欲过多,重伤之肾,致津液不能上荣而成病。盖肾脉上贯于咽喉,系于舌本,设肾水枯涸,不能上滋荣于口,故令人多饮,而小便反少者,方书中作热而治之,损其肾元,误人甚多矣。”《圣济总录》言:“消渴病日久,致人健忘、怔忡、”《景岳全书》载:痴呆证,凡平素无痰,……,或以思虑,……,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以上记载既论述了病名,同时又涉及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病性特点等。
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起病、发病机制颇为复杂,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各不相同。如学者唐朋利等[4]认为本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且证候多变,总结出我国历代医家针对本病,一般是从脾、肾、痰、瘀等着手论治,治疗方面包括补肾填精、健脾除湿、化痰开窍、活血通络等,而从肝论治方面的记载较少其认为肝主疏泄,调畅人体之情志,肝藏魂、主谋虑,由此可见肝和人体的情志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密切,故其认为肝失疏泄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观点值得我们借鉴。笔者认为,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者,其均与肾虚关系密切,盖因此类患者多为慢性起病,或为先天禀赋不足,或为病久累及肾脏,导致肾脏亏虚,肾虚则热伏于下而见小便增多、小便浑浊而发为肾消,肾虚则精不足而髓海空虚,脑府失养而发为痴呆。可见肾虚在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如黄舒文等学者采用江苏省中医院经验方补肾益智方治疗1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即从肾虚入手论治而愈[5]。
有关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研究,大量学者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如翟亚东等[6]对近年来本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做了综述,总结出本病的发病机制可有以下9个方面,包括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神经元Ca2+稳态失衡、炎症反应、内质网应激、Tau蛋白异常磷酸化、血脑屏障损伤、线粒体损伤、肠道菌群紊乱等,在代谢异常中,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胰岛素与Aβ代谢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等均有重要的作用。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头部之百会、四神聪、风池等穴位,背部之肾俞,足部之太溪、涌泉等穴位,下肢之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百会又名“三阳五会”,归督脉,具有开窍醒脑,回阳固脱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脑部疾病,如《太平圣惠方》中言:“百会主少心力,忘前失后”;四神聪含4个穴位,其亦是治疗脑部疾患的主要穴位,如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风池又称“热府穴”,具有壮阳益气之效。针刺此三处穴位,主要发挥醒脑之作用。肾俞又名“高盖”,流肾脏寒湿水气,外输膀胱,其作用可外散肾脏之热气;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主要作用是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补肾,其既可调节脾胃功能以助后天,同时又可益肾而补先天;足三里具有燥化脾湿之效,亦可补益肾气。针刺此三处穴位,以发挥补肾健脾、活血通络之作用。太溪穴清热生气,涌泉穴散热生气,二者均是治疗肾虚证候的主要穴位。故而本研究中所取穴位,协同发挥补肾醒脑之效。
针刺法在临床各科均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考虑针刺法治疗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有调节和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管活性物质,同时又可调节神经中枢递质及神经肽功能等作用[7],再者又可促进机体代谢、改善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水平。由此可见,补肾醒脑针刺法既可降低血糖水平,又可保护脑神经元、改善智力。针刺在改善氧自由基损伤方面亦有一定的作用,如针刺法可以增强此类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同时又可降低丙二醛的含量,进而改善记忆功能。针刺法亦可提高长时程增强效应的作用,增加突触的可塑性,进而改记忆形成[8]。
综上可见,补肾醒脑针刺法治疗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满意,其作用是多途径、多靶点的,可同时调节多个环节,进而改善本病患者的症状及临床表现,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