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国强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2017 年10 月18 日至10 月24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同年12 月7 日至8 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通过教育教学,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塑造学生性格,培养学生品德,健全学生人格,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可用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学风不容乐观,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出勤状况不佳、课上抬头率低、作业应付、考试作弊抄袭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价值观的缺失,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没有制定清晰的人生规划[1]。课堂不仅是高职院校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平台,同时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大学一年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应该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始终。
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职业素养等思想政治元素,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必然方向。
2018 年,全国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展开。各高职院校通过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比赛、申报校级或市级课程思政精品课等形式,推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受到了广大在校师生的欢迎和支持,教学效果明显提升。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为:
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没有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重要性,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辩证关系,认为课程思政就是简单的在专业课程中添加思政元素,而对于添加哪些思政元素、怎样添加思政元素,如何评价和检验添加效果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部分教师仍然存在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是学工部门的任务,与专业课程关系不大或者说可有可无”[2]或者“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会拖延课堂教学进度、影响教学效果”[3]的错误观念。长期的思想认识误区,导致了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着形式化和过场化的问题。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不同,课程思政不是长篇大论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深入发掘符合授课内容和本专业特点的思政元素。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还存在着生搬硬套的硬伤。一方面表现为针对性和关联性不强,融入的思政元素太宽泛、太笼统,不够具体和细致;另一方面,融入形式不恰当,仍然采用传统说教式的方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接受效果[4]。
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多停留在二级学院层面。通常为二级学院(系部)主抓,各专业教研室将专业课程分配至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完成课程考核方案修订、教案编写以及教学设计等。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层面,没有有效发挥各部门、主体的优势,实现协同推进、优势互补。
教师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目前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工作重心多集中于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对于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接受过系统性培训。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茫然迷惑、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困惑。
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形成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资源有限。教师普遍反映在备课过程中经常发现缺乏有效的载体来恰到好处地向学生展示所需融入的思政元素,从而导致很多好的想法只能停留在设计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为更好地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环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育人途径,从而最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结合开展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来的体会和经验,认为破解现有难题,使课程思政更加走向成熟化,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各专业教师应抛弃以往专业课程只讲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错误观念。韩愈曰“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因此作为教师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先塑造学生性格,培养学生品德,健全学生人格,然后才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学生成绩的高低不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培育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虽然术业有专攻,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分彼此,立德树人是每一名教师的共同责任。因此如何通过任教课程在课堂上深入浅出、润物细无声的将思政元素向学生灌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每位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以往对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主要通过汽车实训楼职场氛围建设和重要规章制度上墙等途径,教育效果有限。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以来,教师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认识到在专业课程中向学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加强课堂纪律、保证实训安全、提升教学效果的推动作用。通过在汽车维修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学生实训效果明显提升,检修(诊断)计划制定更加完善、实训操作更加规范、工具和设备损耗率明显下降、6S意识明显加强。
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往往存在着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轻思想教育和立德树人的误区。短期而言,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设良好的学风环境,很难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从长远来看,一名优秀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做到德才兼备。因此各高职院校要从源头抓起,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科学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不同,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和改革的每一个环节和方面,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思政元素等有机融合,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隐形教育。因此必须准确分析定位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所承担的思政育人功能与目标,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资源运用与分配等方面融入价值引领内容,使课程思政有据可依。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以职业素养和岗位规范为主线,以“思政微要点、职业微素养、技能微行为”为准则。对于汽车维修类课程而言,思政微要点主要包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精益求进、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环境意识等;职业微素养包括:懂专业、熟设备、强业务、善创新、守诚信、重环保等;技能微行为则包括:周密制定诊断计划、规范进行实训操作、时刻树立安全意识、主动做好环境保护等。
例如在《汽车文化与常识》课程的“中国汽车发展史”章节中,通过“一汽”建厂和红旗轿车的研发与制造,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所体现出的不畏艰辛、吃苦耐劳、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优良品质;在“国内知名汽车公司”章节中,通过吉利收购沃尔沃、比亚迪纯电动公交畅销全球的案例,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汽车市场不是国外各大汽车公司的专场,自主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正越来越大。在《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维护与保养》等课程中向学生突出进行诚信教育。通过《汽车性能检测与综合故障诊断》课程的学习,从工具和设备的使用、实训计划和方案的制定、现场操作与防护、6S 职业标准等环节重点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体会到职业素养、岗位规范对于今后的学习、工作以及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在《自动变速器原理与检修》课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民族忧患意识,迎难而上、吃苦耐劳、严谨认真的优良品质和创新精神。通过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资源,实现汽车维修类各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同中有异、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立体性工程。各高职院校应从学校层面协调和推进,通过召开由相关职能处室、基础课部、社会科学部、二级学院(系部)参加的联席工作会议,建立协调机制和保障措施,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体制机制,明确各部门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责任分工和考核标准。同时,各高职院校应及时关注兄弟院校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和优秀案例,通过学访交流等方式,学习先进经验。目前,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推进工作在学校层面采用教务处统筹推进,各二级学院负责具体实施,社会科学部提供业务指导,教务处会同教师工作部和督导中心等部门负责教学改革成果验收和教师奖惩的模式,各部门既分工明确又及时沟通。二级学院层面,由书记、院长主抓,各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各专业教师实施。为改变以往各自为战的弊端,二级学院要充分发挥协调机制。专业教研室利用每周教研活动的机会,由各专业教师汇报自己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的进度和成果,积极开展互审互评活动,集思广益,确保每一门课程的考核方案、教学设计、教案和案例的编写都是在深入讨论和论证后形成的;并及时汇总专业教师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二级学院利用每周例会时间,由各专业教研室主任汇报本部门“课程思政”改革成果,由其他教研室给出意见和建议。各专业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共同编写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指南[5]。例如,《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的“汽车4S 店车辆维护接待”一节,其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仅涉及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知识,同时也涉及到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相关内容,因此需要两专业教研室教师共同参与。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施教主体,其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6]。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加强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培训,通过参加专题讲座、培训活动、参观兄弟院校并进行经验交流,增强教师的思政意识和业务水平。加强专业教师与学生课外交流与沟通,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业余喜好和人生理想,努力做到“课程思政”有的放矢。
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可以借党建理论学习机会,加强专业教师意识形态教育,不断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要求教师时刻注重课上言谈举止、仪容仪态。汽车类专业教师通过坚持在实训车间上课时工装工服齐全、整洁,防护工具穿戴规范,示范动作规范标准,切实做到以身示教。同时通过学院和教研室领导不定期进课堂听课、教研室教师互听互评,检验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业务水平。此外,各高职院校及学院在制定/修订聘期考核文件时,应建立奖惩机制,对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加分奖励,激发教师的“课程思政”参与热情[7]。
目前,教育教学改革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不断迈进,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方式已很难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并收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联合本校宣传部门和校外传媒公司,录制“课程思政”微课程,打造“课程思政”微视频,努力打造建设“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和资源库。引导专业教师运用多种信息化资源和手段,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全覆盖。此外为了使各类思政元素的融入“隐形化”“自然化”,避免给学生强行插入授课内容的感觉,专业教师应认真思考、充分论证,努力搭建合理的思政元素融入载体,使教学资源的运用既丰富、合理、又接地气。
在推进汽车维修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引导专业教师“生活中发现元素、课堂上融入元素”,鼓励教师多关注和搜集各类传媒中汽车产业相关新闻报道,关注汽车行业先进案例和典型人物,关注时事热点,充实课程思政资源。专业教研室借助各品牌校企合作订单班、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等多种途径,搜集和整理汽车维修类专业职业素养教育资源和案例,使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主干突出,又枝繁叶茂。通过一个个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和先进事迹,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维修技师,仅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工德”,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证书奖状不如客户的认可。
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意义重大而深远,是意识形态的攻坚战和保卫战,也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教改工程,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秉承“隐性、融合、精准、快乐(幸福)”原则,努力做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谱写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