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信仰“病变”与“医治处方”思考

2020-12-20 11:16任福义李怀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育人

任福义,李怀

(1.天津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57;2.河北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们对某种主义或宗教的极度相信与尊重,并以之作为行动的准则。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大学生是青年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群体,他们的信仰状况是否健康,不仅影响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的信仰必然是马克思主义。概而观之,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大学生信仰“健康状况”总体积极向上,他们理想信念较为坚定,高度认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病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也发生临床表现为多种不同“症状”的信仰“病变”,如果不及时进行“医治”,就会造成“不可逆”可怕后果,甚至可能发展成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而危及整个社会健康。因此,全面掌握“病情”、辩证分析“病因”,科学“配方用药”,积极“医治”青年大学生的信仰“病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信仰“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

概括来讲,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发生“病变”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

(一)临床症状之一:信仰多元化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扩大开放战略的纵深推进,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涌入和渗透,对青年大学生的信仰选择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以致在部分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出现了信仰模糊化、复杂化和多元化的趋向。有关内部调查数据就显示,现在高校中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且呈现出不断增长的不良态势,高校内的非法传教活动也暗流涌动。

(二)临床症状之二:信仰功利化

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大潮中,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信念也随之市场化和功利化了。他们不再追求崇高,不再追求神圣,而是心为物所役,只关注自我的现实物质利益的市场化实现,以虚荣的市场物质取向代替了理想信念的价值取向,把信仰的神圣性彻底埋葬在了利益纷争和功名利禄之中。“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成为了他们的价值观,甚至对被“包养”的生活方式也习以为常,见惯不惯。更为严重的是,一部分大学生申请入党的动机明显不纯,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是为了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是把入党看成谋求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红帽”。

(三)临床症状之三:信仰非理性化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本身不可避免地有着非理性的因素,但科学的信仰是把非理性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然而,在部分大学生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心随意信仰、盲目盲从信仰的错误倾向,个体感情色彩十分浓厚。他们或以直接感觉取代理性思考,一切跟着感觉走;或一切随大流,以盲目跟从他人和潮流代替自己的理性选择。

(四)临床症状之四:信仰认知与信仰行为分离化

知行统一是正确信仰的本质规定,可现在部分大学生的信仰认知和信仰行为却存在相互脱节、彼此分离的现象。在信仰认知上,他们大都崇尚真理、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对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也深恶痛绝,但是在具体的信仰实践中却表现出很大的唯我性和逃避性,面对身边的违法犯罪行为或不良言行,常常“选择性失明”,秉持“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惹一事,不如躲一事”的处事原则,抑或麻木不仁、充当“看客”,成为典型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口头一套、行动一套的“双面人”。

(五)临床症状之五:信仰缺失化

当前,大学生的信仰“病变”还表现为一部分大学生根本就没有了信仰,信仰呈真空状。他们对社会、对自身都缺乏认同,除了网络游戏、手机追剧、聊天交友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没有理想追求,得过且过。“无聊”“没意思”“别理我,烦着呢”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内心空虚、思想迷茫、精神懈怠。

二、新时代大学生信仰“病变”的主要“病因”剖析

造成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发生“病变”的“病因”十分复杂,既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有自身虚弱等主体原因,但主要“病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因素:西方意识形态“病毒”的侵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利用其经济、政治和科技等优势来试图控制世界各国外,还大肆鼓吹“文化趋同论”和“文化同质论”,堂而皇之地进行文化输出,宣扬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企图潜移默化地对中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偷梁换柱”,已实现用他们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来主导世界的险恶目的。高校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自然是他们的必争之地。他们通过设立奖励基金、开展国际交流、组织学术论坛等一切可能的途径和载体、不失时机地美化和输出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这种病毒肆虐的情形下,很多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感染,进而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和怀疑。

(二)国内因素: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突显,多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这必然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很大冲击,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突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时下民营企业家、自由职业者、网络大咖等新的社会阶层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越来越大,而他们中有些人的信仰和所追求的价值观念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这也必然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养成造成极大的威胁。此外,我国现实存在的贫富差距过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分配不公等发展中的难题,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失去平衡,误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结果,进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失去信心。

(三)网络因素:网络负效应的严重冲击

互联网络和信息技术在方便和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成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走向沉沦的最大杀手。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7.9小时,其中绝大多数时间花在了网络视频、短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等娱乐方面。与此同时,网络也已成为新时代传播负能量的主阵地。各类门户网站、虚拟社区、手机APP等花式多样的否定马克思主义、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谩骂中国共产党、非议党和国家领导人等负能量的虚假信息让人眼花缭乱。这种情形势必会影响和动摇广大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

(四)高校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不足

高校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生病变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强力推动下,广大高校都已积极行动起来,高度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实事求是地讲,相对于“双一流”“六卓越一拔尖”“双万”计划等实实在在的吸引力而言,很多高校的工作重心还在于着力提升学科、专业、科研和国际化水平等“看得见的”竞争力上面,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处于弱势的格局依旧没有质的根本性改变。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力、财力、物力、精力的投入依然不足,达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生师比350∶1的高校微乎其微,达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费投入比例的高校也为数不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途径和形式依然较为单一;单纯依靠考试方式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评价方式也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等。比如,当前,广大高校普遍还都是采用考试的方式对学生是否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测试,而缺乏个体化、过程化和综合化的科学评价体系,很难全面掌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实的理解和接受情况,自然也更不会知道学生是否真正在内心深处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五)大学生自身因素:思想和心理尚不完全成熟的影响

就大学生自身而言, 虽然他们身体和生理机能已经成熟, 而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却还未成熟或完全成熟,这也是造成部分大学生信仰发生病变的主要原因。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但是由于缺乏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他们往往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过于直观和美好, 因而对一些错误思想识别能力不强,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而上当受骗、迷失方向。

三、新时代大学生信仰“病变”的“医治处方”思考

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始终站在为党育人、为国培才的高度思考“医治”大学生信仰“病变”的科学“处方”。总体思路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积极统筹和利用各种名优“药材”和“理疗器材”,“对症下药”“综合调理”“标本兼治”。

(一)对症下药,匡扶正气

对症下药是医病的关键所在。新时代大学生信仰“病变”的临床表现集中体现为“正气”匮乏。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缺啥补啥”的原则,积极用药以“匡扶正气”。

1.必须持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药”的正面灌输

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2]我们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旗帜鲜明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合情合理合法,我们要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抓住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信仰教育的主阵地,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一方面,要切实改变以往满堂灌的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方式,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整合创新,积极探索开展基于理论难点、社会热点、教学重点等相互交织的问题链导向的专题式教学,音像、图文文、人物、实物、场景和网络等多维度并举的立体式教学,教师、学生、党政干部、社会名流、模范人物等多主体参与的互动式、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新形式,以抓住学生眼球、刺激学生感官、引领学生思维,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输入,从而认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进而使得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坚持“立”“破”并举,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旗帜鲜明的揭露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伪善面目,旗帜鲜明地揭露和批判各种形色包装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和自由主义等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假恶丑反动本质,把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观念扼杀和消解在摇篮之中。

2.必须大力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药”的功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的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和个人奋斗的梦想之舵,是引领我们伟大时代和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价值取向公约数。坚定和重树广大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治病良药。一是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等各要素,体现到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环节,覆盖到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等全校全员,形成人人、处处、时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局和态势。二是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和案例“说法”。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要积极挖掘和树立同辈先进典型,通过各类“模范”人物激励学生;积极搜集和点亮校园正能量案例,通过发生身边的感人“故事”感染学生。与此同时,也要查找和剖析各种反面典型和案例的价值观错位根源,以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在正反两个方面的直观对比中明辨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真假好坏。

3.必须充分发挥实践的“理疗”作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信仰的知行统一

信仰尽管是一种精神活动, 但它又决不局限于单纯的精神活动,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必须通过主体身临其境的践行才有价值和意义。虽然苏东剧变使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也使得马克思主义遭受前所未有的诟病和非议,但是真正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却生机盎然。我们要通过安排专题社会调查、拍摄主题微电影等多种方式,组织和引导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价值,一方面使他们切实感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感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增强他们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切实了解国情和社情民意,了解我国发展中还存在的各种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其中的主人翁意识,激励他们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使命意识。

(二)内病外治,综合调理

新时代大学生信仰“病变”病在大学生身上,但致病原因却主要来自外部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从改善外部环境入手,积极构建“治病救人”的良好生态。

1.必须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占领传播新高地

新时代是信息技术井喷的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我们不去利用;先进的传播平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捷足先登。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领导权牢牢把控在手中。一是要积极利用网络快捷深入的优势,努力使其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载体。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将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引入网络,通过建立大学生信仰教育专题网站、虚拟社区和“吧”等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舆论引导。与此同时,也要强化对网络空间监控和管理,坚决屏蔽各种披着华丽外衣的不良网站和虚拟社区空间。二是积极利用智能手机开展信仰教育。手机已显然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伴侣,我们一方面要开发和利用各类正能量的APP来吸引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运用QQ、微信等现代即时通讯软件和平台与大学生沟通对话,及时把握和引导他们的思想动态。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大学生的自由意识泛滥,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必须发掘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营造良好软环境

大学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然也是医治大学生信仰病变的重要药材。一是要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关键时间节点,广泛组织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高尚的、文明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的校园赛事和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要构建校园全媒体、融媒体传播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立体平面、影音文字等多载体、一体化和立体化的正能量传播格局,全面把控校园舆论阵地。三是要积极创制各种诸如微电影、微视频、微课等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真善美。总之,要全面挖掘和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形成正确校园舆论的压倒性态势,真正将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育人功能有机统一起来而不是两张皮,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各种错误思想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而激发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需要。

3.必须发挥全社会的积极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大学生既是学校的,也是家庭的,更是国家的、社会的。因此,大学生信仰教育绝不仅仅是高校一个组织的“小事”,而是所有公权机构、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和家庭共同的“大事”。全社会都要积极参与和行动进来,协同育人,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一方面,学校要适时与各级党政干部、社会人士和学生家长等沟通交流、协同分析研判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动邀请他们参与大学生信仰教育相关重要环节。另一方面,社会各组织和家庭也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广大高校和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信仰教育活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与此同时,社会各组织和家庭也要利用自身平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广大青年大学生。

4.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锻造过硬教师队伍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自然也是大学生坚定和重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领路人。一方面,广大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老师提出的“四有”标准,从思想教育、考核监督、利益挂钩、问责追究等多种渠道入手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落实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以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广大教师也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学习,以全面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真正成为向广大青年大学生传播科学信仰、传授正确价值观念的“铸魂”工程师。

(三)标本兼治,久久为功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带有根本的约束性和指导性,是管长远的治本之策。坚定和重树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久久为功,必须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努力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党管信仰教育的体制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有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思想政治工作者业务培训、大学生奖惩等信仰教育全要素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听信仰课、讲信仰课、参加信仰实践研修等各环节的体制机制。

2.完善高校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

人是决定性因素,建立一支立场坚定、素质高、能力强的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真正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专职党务工作者等队伍的选拔聘用、职称评聘、绩效分配、业务培训等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切实提升信仰教育队伍整体素质。

3.加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

形成“大合唱”和“大会战”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最美情形,必须建立健全校内协同育人、校家协同育人、校企协同育人、校地协同育人、校校协同育人等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努力构建全校、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良好格局。

总之,“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3]针对新时代一些大学生发生的不同程度的信仰“病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会诊”,积极研究探索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案”,科学“配方用药”,以确保广大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健康永驻”。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