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高攀 袁瑞 王青云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
高职院校是培育高技能高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高地、是落实职教兴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确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高校各党支部是党的组织系统中的基本细胞,是党联系高校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党委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二级学院党支部建设必须与高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相结合,教工党支部建设在教学科研团队上是新形势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有效形式。
(1)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党建品牌建设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发展的必然产物。新时期高职院校党建品牌建设是以专业或科研团队为依托,进一步探索党建工作服务业务中心工作的基础上,朝着规律性和个性化方向发展,着力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以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推进二级学院发展。
(2)二级学院党建品牌建设也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党组织的自身发展具有时代性和特定性。高等职业教育重点是为社会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为社员传授解决问题的应用技术操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二级学院党组织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围绕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中心工作,做好党建品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是党组织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自身需要。
(3)二级学院党建品牌建设是党和政府中心工作脱贫攻坚的需要。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贫困户脱贫。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党组织发挥组织引领、对接地方产业,发挥专业教师技术优势,服务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农户增产增收,实现持续脱贫。为地方党委政府排忧解难,既是职业院校践行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是职业教师践行职教本色,用知识和技术反哺社会的职责。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设置有党的委员会,或总支部委员会,或直属支部委员会,并且,有的二级单位配备有专职副书记、专职组织员,有的党总支下面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将党支部建在专业或科研团队上,有利于党建工作服务于中心工作。如铜仁职院农学院党总支在养殖类专业设第一党支部(党员11),在种植类专业设第二党支部(党员10 人),有利于专业组群发展、有利于专业相近的党员做科研、有利于组队开展社会服务。这样,既可以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又能很好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探索二级学院党员的管理机制,创建“教学科研型”党建品牌。
(1)发展高学历高职称党员少。农学院部分高学历高职称的群众教师政治信念相对淡漠,政治热情不高,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倾向,认为入党后,党内学习多、会议多、党内管理严格,会挤占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势必影响自身业务的发展,入党意愿不强烈。
(2)校地合作机制不完善。农学院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社会服务基本上是“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缺乏校地合作共赢的联动机制。如地方有多少产业,哪个阶段需要什么技术服务,哪个阶段需要到园区,谁来联系和组织等等在服务中出现诸多问题,致使校地合作意愿不强,合作层次不深,合作方式单一,合作领域狭窄,合作思路不合拍。
(3)部分党员奉献意识不强,助力脱贫攻坚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工作基本过得去,被动完成学院下达的各项任务,在对接产业,服务脱贫攻坚,发挥模范作用不充分。
铜仁职院经历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骨干专业建设、优质校建设、“双高校”建设三个阶段,农学院作为二级学院在2013-2016 年荣获设施农业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畜牧兽医三个专业为国家骨干专业建设。2016-2018 年农学院在贵州省优质校建设项目中荣获教学名师、骨干专业、“互联网+”农业实训基地等15 个;畜牧兽医专业群在2019 年获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首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为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为解决地方缺技术、教师发挥专业技术优势需要舞台,两者之间缺乏纽带联系。农学院开展“院乡联建”党支部,发挥院乡各自优势,推动教学科研向农业产业基地深入,引导教师把科研坐在田间,文章写在大地上。根据专业选产业,遴选碧江区桐木坪乡开展院乡联建党支部,推动教学科研进入桐木坪乡农业产业空心李、生态渔业、生态畜牧养殖等合作社基地,服务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紧要关头,铜仁市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县、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将抽调两批农学专家赶赴去年脱贫攻迎检出列的区县指导农业生产,巩固持续脱贫。然而,在脱贫攻坚迈入“最后一公里”,铜仁市7 县三区的农业产业正处春耕管护的关键时节,急需专业技术人才的现场指导的产业之大、地点之广、农户之多,铜仁职院农学院责无旁贷,农学院党总支实施党员“四个一”工程,在党员中每1-3 人联系或挂牌一个乡村产业实践点;每季度开展1 次实践点技术服务;每年为实践点解决1 个技术难题;在实践点开展1项科研课题。
如何激发教师党员在教育教学中的内生动力,探索管理运行机制,增强党员干事创业信心。制定党员赛工作业绩单,制定考核细则,将党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纳入积分管理,月月晒单公布,接受党内党外监督,并将结果作为评选选优及民主评议党员的主要依据。同时,建立倒逼机制,对于未合格和连续三年只是合格的党员进行提醒约谈和开展“被帮扶”。
农学院党总支一直发挥着把握办学方向、抓住一次次的发展机遇、为农学院的中心工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党员教师在每次的项目建设中发挥着攻坚克难的作用,同时,在落实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从教师的思想、专业建设、课程的建设等方面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经过三个阶段的项目建设,教师队伍伴随着学院的发展得到相应的发展,如教师队伍:人数新增16 人,教授从新增4 人,副教授新增10 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新增2 个、国家万人名师新增1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新增1 人、省级教学名师新增2人。近年来,农学院教师获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哲学社科奖等3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共发表学术科研论文300 余篇。 多名学生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其中省级一等奖4项,国家级二等奖3 项,三等奖9 项。
每年至少固定联系1 个产业实践点;每季度开展1 次实践点技术服务;每年为实践点解决1 个技术难题;在实践点开展1 项科研课题,为脱贫攻坚挂牌督战的思南县、德江县、松桃县和沿河自治县开展栽种辣椒、生猪养殖、 蜜蜂养殖、果蔬栽种、茶叶生产、水产养殖等产业发展的提供智支撑。
人的精气神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关键作用。党员有什么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精气神”。在高校普遍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情况下,结合高校实际,将党员归属于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管理服务型四个类型管理,采取党员月月晒党内党外工作成绩单,形成监督和“倒逼”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党建品牌建设路径探索,将高校教师党员进行分类管理,探索出党员月月赛成绩单激发内生动力的办法,找到提升教学能力、对接地方产业,实施“四个一”工程科研服务机制,助力服务脱贫攻坚。把党员身份“亮”出来,让党员思想“活”起来,把党员形象“树”起来,形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党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