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军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口述史作为研究路径之一,以观念、方法和史料等方面的特点优势,在村落建筑环境设计和品牌设计领域呈现出独特价值和应用前景。
早在1938年,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认为应该“创立一个组织, 系统地收集和记录口头传统和60 年内参加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著名美国人士的回忆。”此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起口述史研究室,由此拉开现代口述史学的研究序幕。
那么什么是口述历史呢?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认为,“简单地说,口述历史就是通过录音访谈来收集口头回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个人评论。”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教授保罗·汤普逊曾指出, “口述历史是关于人们生活的询问和调查, 包含着对他们口头故事的记录”。
作为一门新兴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口述史,口述史研究方法已在多个专业学科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口述史实践基本上是丰富实证主义视野下的专题界定和推理演绎模式,它补充并丰富着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传承人口述史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传承人口述史方法,即作为一种涵盖认知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方法;
二是指传承人口述史实践和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口述史文本史料;
三是指传承人口述史学科,界定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畴、研究规范、研究理论等,尤其是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的建设乃是传承人口述史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得益于历史学家创造的“口述史”概念,我国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领军人物冯骥才先生创造性地将口述史方法应用到传承人的保护当中,并率先提出“传承人口述史”,可谓具有凿空的意义。2005 年,在冯骥才先生的主持下,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与命名项目”启动,并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口述史方法在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工作中,其优势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同样,口述史方法在传统村落环境品牌设计中也大有可为,因为环境品牌设计也需要多学科交叉知识和技能,例如我们常用的设计学、美术学、风景园林学、美学和历史学等等。
村落环境品牌设计需要充分考量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语境,对村落内部的民居建筑、道路桥梁、庙宇古树、河流山地、排水系统、气候物候、生产工具和劳作制度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把握。关于口述史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美国的罗纳德·格里教授认为,“口述史学是对亲眼看到并参加过去事件中的人的采访,目的是要重现历史。
它是一种不可估量和令人注目的20 世纪历史的研究方法。” 的确如此,口述历史访谈方法在传统村落环境品牌设计汇总具有极高的可适用程度。
村落环境设计不仅需要利用各种理念和技术手段,而且依赖于对村落形态、风貌、建筑、物产、风俗、生产生活、精神信仰等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把握,后者正是村落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需要对这些文化资源和历史信息进行记录。口述活动作为从现代人对记忆的表述,实质上是对村落历史记忆的再现或建构,产生的口述史料可作为村落环境设计中重要的参考和依照。笔者使用口述史方法对山西省东赵乡后沟村进行多次田野考察,获得丰富的第一手环境设计资料,结合搜集的文献文史资料,系统地描述其历史、地域、人文、风情等环境设计资源。
后沟村是个典型的黄土高原村落,其各方面均符合传统村落的标准,因此被选为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的范本采集点,村子东西南北均有村落相邻,有一条主干道东西穿过。
现在村里有接近300 人,大约七八十户,它是去往榆次区必须通过的地方。后沟村有着悠久深远的历史,这可以从村子里现存的古树和石碑石刻中得到印证。例如,村头观音堂内一块发掘于大明天启六年的石碑,碑文如下:
“□魏榆之地曰榆次,之东北有乡边,近十里名曰□谷都□建古刹观音堂一座。年代替远,不知深浅,颓践墙壁。前后□□有本村乡民张明□意出愿,意同众善,舍己资金□□。……作今生之福果,□后世之津梁,上祝皇图,巩固帝道□昌,道日光明,法轮常转,福有所归。请挂芳名于后:
本村都功德主张明妻赵氏 男张世长、义、咸见堂母赵氏
功德主张财禄妻胡氏男张达、显
功德主张会妻侯氏男张世富
功德主张登妻段氏男张奉先 张奉阳
纠首张春 张显 张兰花
大明天启六年次岁丙寅七月十二日”
经过对上述部分碑文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判断村落的建村年代。大明天启六年,村中的观音庙曾被重新修缮,这证明后沟村的建村历史远远早于此朝代年间。当然,推算村史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多管齐下相互印证,得出的结果将会更有说服力。鉴于村子里一个家谱中的记载时间与此相差较大,于是,借助科学方法进行测算。具体而言,专家对观音庙里的一棵古柏进行树龄测定,经过科学细致地推断,大家一致认为树龄在580 岁左右,而村里张姓居民口述道,他们张氏家族已经在村里居住起码三十代,我们按照一代人20 岁的通用标准计算可知,张姓祖先最早迁入此村是在约600 年前,这一结果与树龄推算结果一对比便知,二者相差无几。由此可见,通过村民口述史访谈,我们可以得知关于村落的众多关键信息。
与古树、碑刻一样古老的还有村里的民居建筑,后沟村的民居建筑是土穴窑洞居住样式,有土窑、砖窑、石窑和独体窑等,它们都依据本地高原地势走向而建,结合村落交通道路、气候采光等择地而居,全村的民居散布在高原褶皱的南面和沟底部,符合“向山为阳,背山为阴”的风水理论,加之村内密集筹措的排水系统,使村落民居分布格局呈现出一派高低错落有致、样式齐全且功能到位的景观。
后沟村的民居窑洞,最显智慧之处在于内部弧形洞顶的设计。雪白的墙壁穹窿,呈现出抛物线制的优美弧线,有如西方教堂穹顶去饰后原始纯美,柔美延展的线条面不仅符合承重力学原理,而且暗合着世间最美的弧线——圆,因此,村民的生活的圆润的、圆融的、圆美的,以无限的包容性接纳着天地间的一切,以其宽广的胸怀气质让外来者毫无半分压抑,而是仿佛触摸到了黄土厚天中最深邃的理解与温暖。
窑洞起源于人类的穴居习惯,至今已有4000 多年的历史。小窑洞却蕴含着大学问,小窑洞却涵韵着深情感,村民依托地貌山势和土层结构,据四时方位、川流走势,遵循八卦阴阳之理,用辛勤的双手缔造出行之功能多样的窑洞,这不仅是一种技艺和知识,而且是村民生活的智慧所在。
概而言之,汉阴皮影赖以生存的社区传统,经历着被发明、传承、失势和泯灭甚至再生的嬗变过程,在激荡的社会转型情势下,传统羸弱赓续的危机被放大和凸显。从现代语境出发来看,汉阴皮影的文化生态状况,需要以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眼光审视、理解和反思,尤其重点关注皮影匠人和艺人及其技艺的生命状态,对其历史渊源和现实处境予以剖析,这需要我们厘清传统手工艺的特性及其与现代文创的关联。
目前,中国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是重要的缓冲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物资和人力支撑,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的消耗需求,导致的结果便是村落成了城市的后厨房和供应点。
当下传统村落的主体是现代村民,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然而,不变的是村民生产生活所依赖的主要还是土地和民居。对于村落建筑环境的品牌设计,主要从民居建筑样式的传承创新、风格的继承发展和选址材质时代性等方面考虑着手,这需要丰富的借助口述史方法来获取的一手村落原生态资料。换言之,我们可以使用口述史田野调查方法,对后沟村村民进行普查式访谈和深入观察记录,并将其作为村落建筑规划以及室内环境设计等多方面的基础素材。
基于生态理念下的民居改造与规划设计,需要全面分析后沟村现有民居状况。通过口述访谈和走访观察得来的大量田野调查资料显示,窑洞是后沟村民居的主要样式,主要分为全土型、半嵌入型和半土半砖型三种,其中,黄土坡挖窑洞的居住传统历史悠久,鉴于后沟村黄土的肌理为竖型结构,即使下雨也不易坍塌,故而呈现出结构上的稳定性,村民的窑洞多是依山而建。窑洞采光富有趣味,考虑到村子南部地势很高,所以形成了在房顶和门楣间留窗的采光系统。根据调研观察和村民讲述,几乎每家每户的房下都有排水暗道,这排水系统是老祖宗最初建村时建设的,一直流传至今,排水系统全长超过三千多米,从最高的峰顶到低洼的河床出口,几乎贯穿整个村落,充满民众智慧和设计思想。
后沟村的民居改造需要做出有效设计。口述史资料显示,建筑设计除了考虑民居与村落外界自然环境的关联外,还受到社会发展的经济技术条件制约,以及当地民众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民居建筑设计的核心在于“宜居”,既要符合村民的居住习惯,又便于村民的生产生活,由此来设置民居的格局、风格样式、装饰内容、材质规格等。
另一方面,口述史重要的一点在于体现当地村民的真实情感,倾听村民的声音,让村民作为表述主体,成为民居设计的创作者。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张姓作为后沟村的大姓,其宗族观念浓厚,祠堂、家谱等家族文化象征齐全。
因此,根据不同人群的口述资料,笔者将后沟村近代以来的村民民间信仰发展情况进行概述,以说明在进行村落民居设计过程中口述史能为我们提供的史料信息(特别是民众的心灵和精神)如何被纳入和应用。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管理方式不是视而不见,而是时长进行干预和介入,此种行为机制背后的原因在于,国家政权为维护统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节日空间中放大民间信仰的话语权,经过一系列合理形式的变革,对传统节日节俗加以恢复使用,而很多依附于节俗仪式的民间信仰也因此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当下,外来信仰、本土信仰等多种民间信仰杂糅,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特征的信仰空间体系,信仰者秉持信仰自由,二者共同融合于后沟村这一集体生活空间。由此,在村落民居建筑设计中,信仰因素被纳入研究视野,经由口述访谈得来的口述资料,展现出后沟村在不同历史年代其民间信仰发展的大致脉络,而且提醒我们在民居设计中既要注重外部环境因素的统筹,也不能忽略村民的精神信仰、心灵历程等软性文化环境。
总之,历史是一种设计资源,其应用使环境设计的路径手段多样化。口述史以观念、方法和史料等方面的特点优势,在村落建筑环境设计领域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将成为村落环境设计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关链接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