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国兆, 朱文锦
(1.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 郑州450011; 2.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郑州450044)
“水产健康养殖(healthy aquaculture)”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概念为:为防止暴发性水生养殖生物疾病发生而提出的从亲体选择、苗种生产到养成阶段水质管理、饲料营养等方面均有严格要求的养殖方式。
《水产辞典》给出的定义为:选育优良水产养殖品种,繁育无疫病苗种,在可控养殖条件下,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一种科学养殖方式。学术界对“水产健康养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人类需求和养殖生产的革新而不断演变。
为满足新时期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要求和现代渔业科技建设的新需求,在绿色、低碳发展新理念的引领下,水产健康养殖理念有了新的提升,即实施生态友好型水产养殖和碳汇渔业,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质量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现代水产养殖产业体系,实现从养殖对象到养殖过程与环境、到养殖产品的“产地到餐桌”的全程健康,促进水产养殖业“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其中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具有抗病、抗逆特性的健康养殖种质和苗种培育;可持续健康养殖技术与模式构建;优质高效环保型的饲料开发;基于合理养殖模式和容量的健康管理和调控技术研发;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管等。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产量继续增长,形成了多种类、多模式、多业态的大格局;形成了科技进步推动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养殖方式和品种多样化促进产业均衡发展,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水产养殖方式已逐步形成池塘、稻田、大水面、滩涂、浅海、陆基工厂化和深水网箱等多种养殖模式和资源增殖放流相结合的多样化发展新格局。水产养殖业从传统的食物供给功能拓展为兼具海洋牧场、休闲、旅游、观光、保健等多功能的新兴产业,促进了水产养殖产业的全面发展。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仅在解决吃鱼难、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优化国民膳食结构和保障食物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今减排二氧化碳、调节养殖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为中国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引领了世界渔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渔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明确了绿色低碳“碳汇渔业”发展新理念和“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的水产健康养殖发展目标,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和发展以养殖容量为基础的生态系统水平的水产养殖管理的重要举措。
我国有着丰富的内陆宜渔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渔业发展和人类生存提供了优质条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水产养殖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家,内陆水产增养殖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多年来,我国内陆渔业发展迅速、产量持续增加、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以养殖、捕捞、加工流通、增殖、休闲渔业五大产业为主体与科研、教学、推广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逐步成熟,呈现出渔业资源得到保护,养殖空间不断拓展,养殖生产方式和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养殖设施化、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趋势。
我国内陆渔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础上,利用低洼地、盐碱地发展起来的。随着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的增加,以及居民膳食结构的不断变化,内陆渔业在人类动物蛋白供应、食物安全保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虽然我国内陆渔业成就举世瞩目,但目前我国内陆渔业整体发展水平仍比较低。我国内陆渔业具有规模大、产量高、布局分散、养殖种类多、集约程度低等特点。为推动内陆渔业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落实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农业农村部根据我国渔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的发展目标,为我国内陆渔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由快速发展转向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拥有众多的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前,湖泊、水库增养殖和天然捕捞等一直是我国淡水水产品的主要来源。近年,淡水养殖水域环境污染和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友好型的增殖方式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虽然已有一定的产量,但与整个产业的发展相比不可并提。进入21世纪,为贯彻实施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先后实施了增殖放流、建立保护区和全国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等一系列措施,如建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生态修复示范基地,配套建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目前,我国已开展水域全生态系统动态研究,通过对湖泊生态系统的模型化分析,以及对放养种类的生态学效应进行评估,为我国湖泊渔业由经验放养向定量动态管理型发展、建立资源养护型渔业模式奠定了基础,一些技术已应用到内陆水域生物资源与环境管理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围绕水产健康养殖发展的需求,我国加强了水产健康养殖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内陆养殖结构不断优化。在池塘养殖方面,围绕节水减排等需要,开展了池塘规范化、生态化和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多营养级复合养殖、生态化池塘养殖、渔农综合种养、工业化池塘养殖等池塘生态工程化养殖模式,带动了池塘养殖方式的转变。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面,针对水处理工艺及系统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构建了从水处理装备开发、养殖系统优化集成、高效健康养殖到产业示范推广的完整产业链。在养殖精准化调控与系统化构建方面,研发了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的水产养殖信息化管理平台、智慧化养殖管理系统等,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近年,我国水产品加工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加工能力稳步增长,龙头加工企业与名牌企业不继涌现。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加工产业国家,同时,水产品加工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我国水产品保鲜保活技术研究不断深入,初加工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加工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日益成熟,水产加工产品向多品种、高值化发展。
根据目前我国内陆水产健康养殖产业现状,建议以省级研究所、推广站、国家级原良种(场)为技术依托,在全国主要水产养殖模式区域建立综合试验站。通过建立区域性水产产业技术研发平台,解决具有地区特色的技术问题,一是配合国家创新基地并结合本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良种繁育工作;二是为当地水产养殖企业提供所需良种;三是针对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具体技术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应用技术为主的研究、开发与示范推广。
池塘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要紧紧围绕制约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应用基础性研究为重点,突出发展创新实用的新技术。对日趋严重的水域污染、蓝藻等灾害,提出主要环境问题的诊断,建立灾害的预警预报与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研究方法上,要从单项的、对不同因素的分别研究向多项的、基于生态系统的整体研究发展。要加强国际合作,广泛运用现代化研究手段,从一般性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向规律性、保护性、修复方面的研究发展。
建立数字化病害监控技术复合体系,一方面由病原监测、生态因子监测、专家分析库等组合成预警功能体系;另一方面由疫苗、免疫增强剂、环境改良生物制剂等系列产品及其配套技术并结合抗病品种、低污染高能饲料应用等组合成控制功能体系,两个功能体系间的多元素有机集成,构建具有病害信息分析、指示控制方案、技术产品优化推荐、效应反馈分析、功能库更新提升等计算机识别监控技术系统,提高病害预警能力和防治能力,特别要重点研究解决鱼类暴发性疾病的预警和防治问题,为产业发展护航。
针对南方、北方和中部不同地域气候环境条件,建立不同类型池塘养殖水生态工程化控制设施系统模式;研究系统在主要品种集约化养殖前提下,不同水源和气候变化条件下水生态环境人工控制技术,形成系统设计模型。
我国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相对其他规模化养殖品种来说还比较落后,这也是制约淡水常规水产品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我国淡水水产品加工主要采用腌制等较为简单的加工工艺,因此必须加大该方面的技术力量和研发力度,扶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淡水常规水产品加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