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松 韩书兵
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养蟹户不注意加强秋季河蟹的养殖管理,造成河蟹脱壳不遂,体质较差,规格偏小,死亡率上升,严重影响经济效益。依据历年经验及养殖实际情况,总结出了提高秋季河蟹成活率的七条措施,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一、加强对水质的调控管理:一般每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1/4,注意温差不要超过2℃,一般每隔10~15天使用一次生石灰,适时开启增氧机械,促进有机物分解矿化,排除有害气体。在机械增氧的同时,配合使用“粒粒氧”等底层增氧措施,根据池塘底质污染情况,选用合适的调水、改底产品,改善水质状况,使水质处于“肥、活、嫩、爽”的状态。还可施用如施用酵母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蛭弧菌、双歧杆菌等微生态制剂,来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种群数量、生长、繁殖和危害程度,并分解水中有害物,增加溶氧。
二、保持池塘水草合理的种类和数量:河蟹养殖池塘的水草一般以伊乐藻和轮叶黑藻为主,同时伴有自然生长的野生水草如黄丝藻、马来眼子菜、聚草等,养蟹池应以沉水的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和浮水的水花生相结合。正常的水草覆盖面应占水面的40%~60%,整个池塘中的水草还要求分布均匀,密的地方应清除一部分,稀少的地方应补栽一部分,同时水草与水草之间应间隔分布,留有空隙,以便阳光直射池底,增加溶氧,促进河蟹生长。
三、加强对饵料投喂的管理:秋季前期可增加投喂次数和数量,每天2~3次,选用优质的饲料,后期适当减少投喂次数和投喂量。饵料投喂时要看天气、水色、水质、河蟹的活动情况,灵活机动掌握,还应遵循“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少量多次,勤投勤喂。
四、适时投放螺蛳:秋季是河蟹摄食螺蛳的高峰期,要及时补足螺蛳。一般亩补放螺蛳60~70kg。
五、及时捕捞出售成熟蟹:俗话说:“西风起,蟹脚痒。”每年 9~11月,都有一批河蟹由“黄蟹”脱壳成为“绿蟹”,性腺成熟,进入其生命的最后阶段。凡是脚痒要逃跑的,因已成熟,体内渗透压升高,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环境,大部分会自然死亡,所以要及时捕捞出售已经性成熟的河蟹。
六、加强对病害防治的管理:秋季是一年当中病害流行的第二个高峰季节,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措施,可依据水色、水质等情况施用生石灰等,调节水体pH值,有利于河蟹对钙质的吸收。在饵料中应适当添加光合细菌、饲料酵母,各种酶制品等微生态制剂抗菌素,以提高河蟹的抗病能力。
常见的秋季河蟹病害及防治方法如下:
1.河蟹甲壳病 其主要症状为:病蟹甲壳出现棕色、红棕色点状病灶,这些斑点逐步发展成块状,中心部位溃疡,边缘呈黑色,继而引起其他细菌、真菌侵入。防治方法:主要是避免蟹体受伤;发病池用二氧化氯、土霉素交替使用,全池泼洒,连续2~3次。
2.河蟹上岸症 其主要症状为:病蟹游动不安,吃食减少,重者大多数停留在岸上,拒吃食。发病的原因主要是水质不洁,水中有病菌,饲料营养不均衡等因素所致。防治方法:正确诊断分析河蟹上岸原因,①由水质差引起的,可通过适当稀释放养密度,经常适量换水或定期使用改善调节水质的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原露和净水剂等;②由营养不均衡引起的,应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也可经常性添加适量蜕壳素、多种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叶酸、烟酸、肌醇、氯化胆碱和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③由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可选择外用溴氯和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内服土霉素等抗菌类药物;④由原生动物与寄生虫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引起的,可选用甲壳净、纤虫净等药剂,连续治疗1~2次。隔日再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泼洒2~3次。
3.河蟹蜕壳不遂症 其主要症状为:病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已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导致死亡。主要危害个体较肥大的成蟹。防治方法:定期加换新水,定期在饲料中添加虾蟹复合维生素和虾蟹脱壳素等药物,定期泼洒生石灰,增加水中的钙质的含量。
4.河蟹颤抖病 其主要症状为:病蟹站立不稳,翻身困难,行动无力,不能爬行,连续颤抖,无食欲并停止摄食,体内积水,4~5天死亡。防治方法: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滥用药物,发病时全池泼洒强克101(季胺盐活性碘)2次,其用量为0.2mg/L,不要超量,间隔3~4天后,可全池泼洒益水宝(芽孢杆菌),其用量为每亩水体(1m深)使用500g。
七、加强对巡塘的管理:通过巡塘,可及时发现并解决养殖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和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坚持早晚尤其是下半夜巡塘,注意观察河蟹吃食情况和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捞出浮于水面的腐烂水草,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救。
(通联:223400,江苏省涟水县水产工作站,0517-82318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