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湖市开展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创建的实践与探索

2020-12-19 21:07王甘翔沈佳健沈小兔杨庆彭頔赵建平张伟忠
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24期
关键词:尾水种养渔业

○王甘翔 沈佳健 沈小兔 杨庆 彭頔 赵建平 张伟忠

浙江省平湖市地处杭嘉湖平原东北部,水产养殖面积1.52万亩,2019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2.31万吨,连续四年保持增长,渔业产值3.44亿元;全市共有养殖主体356家,其中30亩以上的规模化养殖主体206家、生产经营面积1.12万亩,占养殖总面积78.9%。近年来,该市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自2019年被列入首批浙江省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培育创建名单以来,全力开展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各项工作。目前,该市养殖尾水全域治理、生产管理不断规范,渔业空间有序拓展,质量安全持续向好,有力推动了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渔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完善工作体系,强化组织保障

把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组织、政策、考核、服务等工作体系。

(一)构建组织领导体系。第一时间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市级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渔业健康养殖各项工作,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各镇街道也建立相应工作机构。把渔业健康养殖作为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清洁家园防疫情不误农时保春耕”等各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多次深入养殖场调研指导,协调解决示范创建过程中的难题。全市每个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或活动),集中研究、全力推进,将创建工作作为市农业农村局“1+10”追梦攻坚项目之一,列为年度重点工作。

(二)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平政办发〔2020〕19号),明确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将养殖尾水全域治理列入“金平湖”乡村产业数字化绿色发展示范建设项目,争取省级资金800多万元。制订《平湖市高质量推进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意见(2020-2022年)》,对新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根据“三池两坝”、种养结合生态消纳两种处理模式,按养殖净面积分别给予1200元/亩、600元/亩的以奖代补;对通过验收的省级、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分别给予6万元、8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增连片面积30亩以上,且开展田间工程改造、防逃等设施建设,沟坑面积占田块总面积10%以内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每亩一次性补助600元;新增连片面积100亩以上,每亩一次性补助900元。

(三)构建督查考核体系。将养殖尾水治理、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纳入“五水共治”计划任务和考核内容,并列入市委、市政府“四大工程”之一——环境整治工程排名战,每月对各镇街道晾晒进度、通报排名,对排名落后的镇街道进行重点督导,强势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制订渔业健康养殖作战图,明确尾水治理点销号式推进,确保尾水治理、示范创建抓严抓细抓实。

(四)构建指导服务体系。深入塘头宣传发动、开展技术指导,印发《水产健康养殖倡议书》、《关于全面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的告知书》,签订《水产健康养殖承诺书》,利用微信公众号、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养殖尾水治理成效,努力营造政府积极推进、主体自觉参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良好氛围。联合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组成省市专家组,开展协同服务,借智借力推进渔业绿色发展。2020年以来,累计实地指导435人次,解决各类技术难题167个,组织培训观摩437人次。

二、坚持生态优先,全域治理尾水

紧盯渔业健康养殖短板,全域、全力、全速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努力走出渔业绿色发展新路子。

(一)分类推进、全域治理。按照“属地管理”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以养殖塘生态化改造为重点,强化养殖生产主体责任,启动全域水产养殖场尾水治理。明确30亩以上规模养殖场、主要河道和重点断面周边养殖场采取“三池两坝”或其他集约型高标准处理模式,其余养殖场可选用种养结合生态消纳处理模式。养殖尾水全域治理的做法获浙江省治水办(河长办)官微报道。

(二)制订规范、科学治理。积极探索推行符合实际的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工艺,学习借鉴周边先行地区工作经验,建立示范点试验示范,联合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就尾水处理设施建设、模式选择等关键环节开展协同创新。召开专家论证会,制订发布《平湖市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指导意见》,明确尾水处理工艺流程、主要设施、面积占比、日常管理等技术指标,提出“三池两坝”和种养结合生态消纳两种处理模式,根据不同养殖模式、品种,明确6-10%尾水处理设施面积占比要求。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作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三全”模式重要内容之一,入选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典型案例。

(三)明确点位、精准治理。按照“一户一策”要求,对全市所有养殖主体进行调查核实,确定尾水治理主体和养殖面积,做到尾水治理底子清、情况明。要求每个尾水治理主体建立治理档案,明确治理任务,收集治理前、中、后及管道铺设等关键设施照片资料,实现尾水治理痕迹化管理。严格尾水治理验收,按“每户必查、一户一档”原则,开展资料验收和现场验收;统一委托第三方出具尾水水质检测报告,确保尾水达标排放。据监测,经过治理后,养殖尾水中的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40.2%、44.1%、39.1%。

三、规范生产管理,推动质量兴渔

紧紧围绕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持“源头管控、标本兼治、质量兴渔”工作思路,不断提高绿色优质水产品供给能力。

(一)创建项目化。按照“示范先行、典型带动”原则,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作为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重要载体,精心组织、全力创建。将示范场创建要求逐一梳理,根据创建进度分解成5个阶段35项具体指标,明确县级和镇级主管部门、创建主体各级责任。建立任务清单明细表,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指导创建主体开展场容场貌提升、生产制度执行、资料收集等各项工作,切实改进养殖管理,提高健康养殖意识。2020年创建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11家。

(二)管理数字化。建设渔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覆盖全市所有水产养殖主体的数据库,针对稻渔综合种养、健康养殖示范场、尾水处理示范点等特殊主体实施分类管理;开发渔业数据管理、综合展示软件系统,实现渔业主体信息采集、传输交换、业务综合管理、执法监管、辅助决策与信息服务一体化。加快数字渔业建设,制订补助政策,鼓励生产主体开展智能控制、远程监控等技术装备在水产养殖上的集成应用,自动投饲、智能增氧等信息化技术应用覆盖率达82.8%。建设尾水智能化监测示范点3个,实现养殖尾水自动监测分析、数据实时上传。

(三)生产标准化。按照“四个最严”总体要求,坚持产管并重,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定》,深入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2018年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制订印发主要养殖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大力推行“三项记录”制度,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应用面积覆盖率98.7%,着力从源头上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每年制定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近年每年平均抽检养殖水产品100批次以上,合格率100%。全面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应用全覆盖。开展智慧监管,开发“农安平湖”APP和智慧检测追溯APP,实现质量安全监管巡查数据、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各镇街道水产品质量快检设备、能力全覆盖,基层检测水平持续提升。开展水产养殖渔药减量使用行动,建立示范点2家,积极探索鱼类疫苗使用。

四、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创新发展

围绕产业功能布局调整,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设施化工厂化养殖,争取渔业转型发展新空间。

(一)严格落实规划。2018年4月,率先编制发布《县域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以实施市级驻点破难项目为载体,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外荡水域及广陈塘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产养殖的实施意见》(平政办发〔2018〕62号),明确退养补偿政策,强势推进禁养区、限养区水产养殖整治。通过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全市外荡水域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现全面退养,争取市财政退养补偿资金800多万元。优化退养池塘利用,消纳农田尾水,助力建成全省首个农田尾水“零排放”灌区,获国家级媒体《中国环境报》报道。

(二)推进综合种养。围绕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制定《平湖市稻渔综合种养实施方案(2020-2022年)》,并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乡村振兴主要目标任务分解下达至各镇街道,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坚持规范发展,委托第三方单位对沟坑占比进行测绘,确保田间工程改造符合要求。加强对经营主体种养行为的管控,督促签订规范发展承诺书,压实生产主体责任,实现稻渔综合种养规范、健康发展。至目前,全市涌现出了一批稻-小龙虾、稻-鳖、稻-鲫鳝等综合种养典型,平均亩增收2500元以上。

(三)发展设施养殖。鼓励发展池塘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生态高效设施化养殖,积极争取列入农业产业园建设,提高水产养殖创新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率先发展“跑道鱼”养殖,累计建成“跑道”47条,成为嘉兴市推广“跑道鱼”养殖最早、“跑道”数量最多的县(市)。目前,除鲜活产品外,还开发了鱼丸、爆鱼等“跑道鱼”系列产品。2019年3月6日,副省长彭佳学亲临调研视察“跑道鱼”养殖,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实施高品质鱼类生态静养系统建设项目,投资1000万元,建设工厂化生产车间1700多平方米,推动数字化技术与水产养殖深度融合,着力创建首批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实施立体循环数字农业项目,开展鱼菜共生示范。建立池塘循环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示范点5个,水产养殖设施化率达36.25%。

五、注重科技引领,夯实技术支撑

聚焦渔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目标,以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为动力,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现代渔业新模式新技术,为渔业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加强队伍建设。以实施基层农(渔)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为载体,加强水产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建设,全力构建新型渔技推广体系。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明确推广人员服务的区域、对象、内容和时间,并对渔技指导员、责任渔技员、产业团队进行分类考核,实现渔技推广队伍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建立渔技人员分级培训制度,积极组织参加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提升服务现代渔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协同创新。针对渔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瓶颈制约,积极与科研院所加强协作,着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关键技术研发与共性问题攻关,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近年来,先后与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宁波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省农科院、上海农科院实施院地合作项目,在南美白对虾病害综合防控、水产养殖污染控制、循环水智能化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领域联合开展研究、示范、推广,产学研推水平不断提高。今年,以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对接合作,引进罗氏沼虾优质苗种和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受到了广大养殖户欢迎。

(三)加强科技入户。结合渔业产业发展要求和养殖户技术需求,每年遴选发布渔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编制技术操作规程,依托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开展示范推广和指导服务,促进绿色高效技术进村入户。强化公共信息服务,通过农民信箱、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及时为养殖户提供渔业政策、养殖技术、产品供销等信息,转变传统生产经营理念,提高从业素质和行业发展整体水平。累计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208户,平均每年培训养殖户400余人次,下乡入户指导2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00余份。

(通联:314200,浙江省平湖市渔业技术推广中心 手机:13757377675)

猜你喜欢
尾水种养渔业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岳阳县某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冬季处理效果评价
海南发布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地方标准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