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晓翠(中共兴安盟委员会党校)
农村地区的主要经济产业即农业,就农业本身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多数地区的农业产业均存在现代化建设水平低,且产业结构不科学的现状,这也是制约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原因,区域内的农业产业还是传统粗放式的生产模式,无法针对其落实深加工处理,使得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被埋没,难以实现更高的经济收益。与此同时,农产产业大多是依靠小作坊形式的经营模式或家庭式合作的经营模式,难以落实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造成农村区域经济难以提升的问题[1]。
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国家针对农村区域提出了精准助农政策,但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该类型的扶持政策是相对较多的,但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并不能依托于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导致助农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施行效果,存在执行机械化、形式主义的问题。另一方面,多数农村区域的农业工作人员大多并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且年龄偏大,再加上信息的闭塞,这就导致其科技知识水平并不高。在此形势下,导致区域内农业产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始终不理想,进而无法转化科技成果。另外,虽少数地区在近些年已经加强了与高等院校或是部分科研机构的合作,但仍旧较为浅层,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但显然多数农村地区都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农村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并不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少数地区能够贯彻人才“引进来”理念,但由于所处地区的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等因素无法保障人员的长久工作,且区域内的青少年相比留村发展更倾向于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区域内的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另一方面,农村地区还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这是因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时令性,而大多金融机构也不会在偏远农村地区设立,进而导致对区域内的产业发展与扶持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想要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针对农业产业进行结构调整,进而探寻更适宜的发展路径。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将农业发展侧重点放在绿色、环保规划上,转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还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从农村区域产业生产入手,弥补传统粗放型、简单化生产模式的不足,针对农产品落实深度加工开发,针对区域内的农业产业特点,打造更具特色与个性化的区域品牌,为农产品赋予更多的品牌价值与市场价值,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创建可靠的农村经济产业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效发展[2]。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各个区域的农业发展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因此推动针对性的助农政策是十分有必要的,基于此,政府部门需要结合所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更精准的助农政策,确保不能与实际脱节,保障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满足。另外,对于农村产业科技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加强重视,其可以加强农业科技与高校或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并始终将区域农业经济协调发展需求作为工作核心,全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促使农村的科技生产力得以提升。与此同时,贯彻“质量立农、科技兴农”等理念,进而为农业产业注入更多科技支撑力,促进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有专业的优秀人才提供助力,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将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核心。基于此,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引导优秀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并从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土地流转等方面入手,实现对其的帮扶,继而带动农村产业发展。除此之外,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还需要构建完善的金融扶持体系,进而为部分农村产业提供合理的资金支持,就金融机构本身而言,其还可以创新金融产品,有效改善农村产业发展融资难的情况[3]。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对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与落实,其可以从人才培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政策助农科技兴农等方面入手全面保障农村建设,全面保障农村区域经济协调,为国家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