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政策、理论与实践

2020-12-19 15:54周建松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水平高职专业

周建松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 号)开宗明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施高质量发展。”在总体目标中又明确:“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 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专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浪,专业群和专业群建设做为一个重要而关键的概念马上引起了高职战线的重视,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那么,应该怎样来认识和理解专业群的内涵呢?怎样来把握专业群建设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之间的关系呢?怎样来建好专业群,进而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呢?

一、关于专业群建设的政策文本表述

关于专业建设在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财政部门,认识上都比较清楚,政策支持上都比较重视,并为此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加以推动和促进。关于专业群如何由政府主导推动下进行重点建设,目前各方面关注的还不是很多,但仔细发掘一下,也并非为零。早在国家示范建设和骨干校建设时期,其重点和方向就已十分明确,只是后来重视不够,也就是说,今天关于重点专业群建设也是推陈出新细题新作,当然政策含义可能不尽相同,认识高度和目标要求也不尽相同。

(一)国家示范建设(教高〔2006〕14 号)如是说

为贯彻2005 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 年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并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 号)文件,明确了示范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具体任务中明确强调:“支持100 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让60 万以上在校生直接受益,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200万人次,重点建设500个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与此同时,文件明确了示范建设的五个具体内容,即:“提高示范院校整体水平,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中第三条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中明确规定:“在100 所示范院校中,选择500 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术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合作研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500个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从上可以看出,2006 年开始的国家示范高职建设,以重点专业带动专业群建设,提高示范校建设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目标是明确的。而后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因为是延袭了国家示范校政策,因此,除了强化校企合作体制和激励地方改善投入环境等新要求外,以重点专业带动专业群建设的要求和举措是基本一致的。

(二)双高计划文件关于专业群的建设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意见》(教职成〔2019〕5号)在明确采用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即双高模式的同时,特别强调了专业群建设,并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意见》第七条即改革发展任务第四条明确了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要求和目标,具体表述如下:“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同时又明确,“校企共同研判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还要求“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与此同时,方案还强调“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在随后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发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新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教职成〔2019〕8 号)第十二条中,对专业群建设又做了相关明确。尤其强调:“专业群定位准确,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专业群组建逻辑清晰,群内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就业相关度高,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同时要求:“专业群有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创新团队,校外兼职教师素质优良。实践教学基地课程先进、管理规范,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相适应、相配套。校企共同设计科学规范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反映行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线上线下课程资源丰富。”文件还明确要求:“专业群生源质量好,保持一定办学规模。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学生就业对口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就业满意度高。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应用,科研项目、专利数量多等。”

应该说,双高计划文件对专业群建设要求明、内容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落实。

二、高水平专业群与高水平学校建设之轻重点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采用双高的建设模式,应该说既学习和借鉴了我国正在实施的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即双一流建设模式,这无疑顺理成章。与此同时,本科高校采用一流学科为基础的建设重点,而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其类型特点采用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模式也符合逻辑,需要讨论的问题是,专业群与高水平学校究竟熟轻熟重呢?这看起来有点蛋和鸡的关系,在决策之初,曾经有传言,本轮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主要采用重点专业选择模式,凡两个以上专业入选的学校自动进入高水平学校,凡入选一个重点专业的学校则归入高水平专业建设单位。但传言毕竟是传言,后面的操作和政策文件规定似乎没有体现出这层意思,还是以学校综合得分的排序决定了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与高水平专业单位的次序。同样原理,综合得分也排定了学校和专业的ABC 档次。也就是说,按照遴选办法,综合得分起了决定性因素。

(一)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关系的分析及启示

关于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之间的关系的论述确实不少。如:眭依凡[1]在《“学科”还是“领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概念的理性解读》一文中,在分析“双一流”建设何以紧迫和“一流学科”之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重要性的学理中,认为很有必要讨论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关系即双一流究竟是指的是“单”还是“双”,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凡世界一流大学在世界一流学科的遴选和支持上无不采取“有所为”或“有所不为”的选择,即世界一流学科仅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学科发展的目标,世界一流大学是以世界一流学科为基础的;而判断一所大学是否世界一流大学的依据来自其是否拥有世界一流学科,“单”与“双”的逻辑因此而清晰,一流学科决定一流大学。

无独有偶,卢晓中[2]教授则直接以《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孰轻孰重》为题分析,并强调指出,学科建设是大学的龙头,世界一流大学必然有一流学科作为支撑,一流学科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并非都是世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既与一流学科的数量关系密切,也取决于一流学科的质量,并指出,通过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关系的实然状态的简要分析,实际上也为如何思考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关系提供了一个基本向度,即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联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个人认为,高职教育做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尚在确定之中,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也不长,粗放式发展的阶段也还没有完成,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这种背景下,双高建设把重心和基点放在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上,有利于学校重心下移、责任下沉,有利于推进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打造高职学校的类型特色、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为整体上推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高水平学校离不开加强党的领导,离不开高水平师资队伍和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也需要由学校治理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来彰显,对此应该加以综合考虑,但无论如何,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职教育的具体任务是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专业为基础推进双高建设,更有利于把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得更好。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称得上一流大学,因此更有理由认为,高水平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在高职教育发展和双高建设中尤为重要和关键。

(二)任占营关于专业群和学校关系的分析与思考

任占营[3]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变革意蕴探析》中明确提出,专业群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制度设计。第一,它是学校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以专业群为单位优化专业结构,能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引发的快速职业迭代,发挥焦聚效应,保持发展活力,凸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会使对接需求更加有效,调整变动更加有序,协同发展更加有力;第二,它是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方式,通过专业群配置教学资源,可从有效破解单个专业普遍存在的资源稀释、分散、封闭、不均衡等瓶颈问题,促进宏观调控效益最大化,使资源配置更具指向性,资源效益更具集约性,资源共享更具可持续性;第三,它是学校治理体系重构的重要机遇,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看,它要求建立并完善以调和、联动、多元、共识等为特征的内部治理体系,而专业群建设正是构建柔性、灵活治理机制的助推器,可很好地应对产业调整快速化、生源类型多样化、学习需求个性化、教学边界模糊化等多重挑战,可以打破堡垒,使组织体系更开放、可推进权责下沉,使基层活力更充沛,通过以群建制,使对接市场更高效;第四,它是凝聚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群发展的方式,既有利于持续优势,又便于与时俱进,在共享、竞争、变革中塑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类型文化,既有利于促进发挥传统优势,也易于实现开拓创新,从而引导形成品牌标识。

应该说,任占营是系统分析专业群建设意义的学者之一,从分析中也隐含了专业群建设与高职学校改革发展之间的关系。其实,在此之前,任占营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探析》一文,曾经就通过专业融合集群模式,以谋求主动适应需求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专业群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他强调应当明确专业群的构建逻辑,确定专业群的核心内容,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形成导向清晰的评价机制,并由此使高职教育实现组织效率变革,拉动教育新生态的形成,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变革的需要。任占营对专业群及其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地位的分析比较系统、全面、客观。

(三)聂强教授关于专业群及其地位的思考与实践

与任占营身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身份不同,聂强是一名长期从事高职教育管理的院校长,且处在学校专业建设的第一线,不过,他对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性也有自己的认识,聂强[4]在《专业群引领下的双高计划学校建设策略》中明确提出,从专业、院系、学校三级管理维度出发,双高计划要以专业集群式对接产业为核心,理清专业产业对接的时代逻辑,找准专业产业对接的方法,以专业群拉动二级院(系)改革为抓手,形成专业群合力,激发二级院系活力。他认为,第一,专业集群式对接产业。职业教育的关键在跨界,而产教融合是跨界的一种实现方式,学校和企业必须全面打通,在合作价值链的基础上,实现专业集群对接产业发展,只有基于专业群(专业链)与产业链融合,学习链与生产链融合的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才能让中国职业教育引领世界职教发展,才能增强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据于专业群如此重要性的认识,聂强在文章中具体阐述了专业产业对接的时代逻辑和路径方法。第二,要以专业群拉动二级院系改革做为抓手。关于这一点聂强的理解与任占营大致相同,他认为以专业群为抓手,可以重组资源,形成专业群合力,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专业资源的整合强化,以专业群为基础构建二级学院,可以激发二级院(系)活力,尤其是以专业群为基础重构二级学院后,可以实现责权下移,激发主体活力,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第三,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有利于推进院系治理和定位变革。也就是说,通过专业群与有关产业行业对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内外办学要素形成对接和合作机制,从而有利于优化学校院系治理,促进学校发展格局的变化。在具体阐述中,聂强还结合重庆电子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做了实证和佐证。

三、专业群究竟应该怎样科学组建和发挥作用

教育部财政部在发布《关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后,又及时发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遴选办法,对专业群组建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应该说,专业群组建再次成为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热点,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在国家示范建设甚至更早时候,国内学者也有过一些研究,包括袁洪志、应智国、石伟平、沈建根、徐国庆等。

(一)袁洪志的分析研究

从目前看到的文献看,袁洪志[5]是较早对专业群及其构建做过分析的学者,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指出,“什么是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其主要特征是:“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工程对象和相近的技术领域。”“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袁洪志同时认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有着根本不同,它是面向不同的职业分工来设置专业,关于专业群建设的意义,作者认为,它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也是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至于专业群如何构建,袁洪志认为“一是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二是围绕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三是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基于专业群建设的内容,袁洪志表示应主要包括: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共享的实训基地,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

(二)沈建根、石伟平的分析和论述

沈建根[6]在石伟平指导下对专业群做了系统的分析,他们共同发表的《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一文认为,专业群概念蕴示着高职教育组织观念的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新背景下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专业群有时被作为教学管理单位即专业作为课程的组织形式,将专业群作为学校内部资源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再以专业群为单元组建二级学院,有时被作为教学基本单位,即以专业群为背景开发课程,两者有不同含义但都有其意义,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侧重在教学管理单位,他们强调,必须研究高职教育专业群的内在联系,但学科联系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与产业、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职业联系是高职教育专业群的现实依据,职业联系的本质是工作要素的关联,以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这是国家宏观层面编制高职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的主要原则。据此,他们提出了高职专业群组建的具体思路,一是学校对接产业的选择与专业群的组建方式,二是对接产业的专业群设置与数量选择,三是群内专业的设置。与此同时,作者对专业群为基础的组织保障机制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思考。

(三)徐国庆的论述

徐国庆教授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给予了诸多关心和系统研究,同时对专业群建设也有专门论述,详见《基于知识关系的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策略探究》。徐国庆[7]教授认为,专业群建设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重要内容,但专业群要真正产生成效,需要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高职教育组建专业群比较常见的逻辑依据主要是各专业所对应的相关性或者所对应岗位的相关性,然而专业作为一个知识传递和生产的载体,其最根本的逻辑要在知识的相关性中寻找,专业群建设逻辑只有沉降到知识论层面,才能促进专业群的有效生成。徐国庆教授认为,“高职教育专业群编组比本科教育编组复杂得多,因为本科教育的学科分类就是依据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划分的,其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这间的关系比较清晰”。而高职教育的专业不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设置的,而是以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技术和职业为参照点设置的,高职教育的专业大类与具体专业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人才培养内在逻辑,这就使得高职教育的专业群编组首先要回答专业群的编组逻辑问题,正常有三种,即:产业逻辑、岗位逻辑、内容逻辑;通常的编组方式就有立柱模式、扣环模式、车轮模式也就是说,高职教育专业群的编组,不能简单地把一些看似相关性的专业集中在一起,而是据此构建起专业群的平台课程构建策略,首先要寻求平台固定课程,然后要研究专业平台课程,很显然,这样的构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经历初创期,合作探索期,成熟期,然后可实现专业群建设机制可持续。

(四)欧阳河的新思考

欧阳河教授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并经历了具体实践,其学术论著颇丰,近期专就专业群建设发表了十分精短的论述《以范式改革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颇其新意,欧阳河教授认为[7],由专业建设转向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专业建设范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将对我国职业院校办学产生重大影响,要完成有效的变革,应紧紧抓住一个“群”字,从“群”出发,衍生出群理念、群生态、群逻辑、群课程、群建设、群治理等,形成为一个完整的范式,以范式改革全面推进,才有可能达成高水平专业群的预期目标,欧阳河理解的专业群理念是,所谓专业集群,是指职业院校内服务同一个产业链、岗位群,或有着学科基础的多个专业的集合,它们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结在一起。以专业群为单位推进高职改革和建设,有利于有效地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绩效。欧阳河还认为,引入群概念后,专业建设就由一个单一的专业层级,发展形成四个层级,即专业、专业群、专业群落、专业群系统,由此形成了学校和行业或区域的群生态,至于组群的逻辑,欧阳河认为,组建不能生拉硬凑,而是要符合组群的逻辑,方式有三:一是对接产业链组群,二是对接相同或不同产业的相近岗位群建群,三是对接相关学科建群。但不管如何组群,都必须符合三相一共,即: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与此相适应,也必须关注并重视群课程、群建设,有力推进群治理。

(五)潘家俊的思考

潘家俊教授长期从事职业教育,随着上海职教一起较早研究关注专业群。他认为,在本轮双高计划中,专业群是一个创新点,这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提出的“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的要求相一致,也与中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教授在2012 年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群改革与建设——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书所作的“序”中用过的提法类似:种植、加工、流通、营销、信息组成了现代农业产业链,作物生产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技术组成了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专业链,每个专业都可以在专业链中各自定位,服务于产业链中的相应环节,可以理解为专业链、专业体系与双高计划所讲的专业群是一致的,专业与专业群仅一字之差,都反映了高职教育从封闭式、学科导向到开放型、能力本位的转变,潘教授在文中反复强调,专业群建群逻辑就是基于产业链,而问题的关键是基于组群逻辑,对现有教学组织进行整合和重构,创新教育组织形态,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和科研组织,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第三部基于专业群的课程建设,重构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开发适应产业需求的课程教材,满足学生多元成才的路径设计并积极创造条件,挖掘互联网背景下的全球资源。

(六)其它专家学者的建言

“双高计划”文件印发后,教育部职能司局组织了一批院校长和专家学者对文件进行了解读,其中涉及到了关于专业群建设的相关问题,崔岩、温贻芳等专家对专业群作了解读。

崔岩教授认为,高水平专业群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关键,它作为高职专业建设的升级版,要实现对接产业吻合度高、资源整合共享度高、人才培养产出度高,同时要以专业群为基础搭起融合化的产教协同平台,实现产教协同、教研互促、育训结合,在此基础上以专业群为基点建立结构化团队,模块化课程,开放式培养模式。

温贻芳教授则认为,一定要把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向,具体而言,要立足引领改革,适应产业需求、实现结构重构、课程重构;要立足支撑发展,担当时代使命、面向产业链,以团组融合方式供给技术技能人才,聚焦技术链,以平台方式提供整体方案服务;要立足中国特色,坚定政治方向,围绕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德技并修;要立足世界水平,打造国际品牌,在专业群建设中师生登上国际舞台,彰显国际影响力,资源实现国际共享,展现国际对话能力,进入国际标准俱乐部,掌握国际话语权。

关于专业群的内涵及组建逻辑,建群目标和路径、策略等等还有不少专家学者已经有许多论述,或者在思考之中。

四、正确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核心要义

众多专家和学者都已明确认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相当重要,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对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必须把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做为双高建设重点工作或为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必须认真研究推动高水平建设的核心策略。

(一)坚持以科学组群为前提

关于如何把握专业群的组建逻辑,虽然不同专家学者站在不同视角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和表述,但从理论分析和实践要求看,基本认识大致统一,即三相三共:专业群的学科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同时,专业群构建要实现基础课程共用,教学资源共享,教师队伍共育。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对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轮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工程做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和中央财政支持的与双一流相匹配的重大项目,除了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外,同时着力建设一批服务、支撑、推动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专业群绝不是不同专业之间的机械结合,而是对传统专业范式的一场革命,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新道路,一定要防止专业群建设中形聚而神散、各自为政、新瓶装旧酒,以及关起门来搞建设、闭门在造车的情况,真正把群的科学概念树起来。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千万不可忽视的一个大前提是,科学组群的前提是要选准选好重点(特色)专业,即龙头专业。因为就本质上说,专业群是以重点专业为龙头、为引领;对学校来说,重点专业应该是直接服务于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专业和战略新兴专业,社会需求大、学校实力强的专业,当然也包括在全国和区域或行业范围内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特色专业。一般来说,选择重点专业可以用四象限分析法确定并区别进行决策:①市场需求大,办学条件好—重点发展。②市场需求大,办好条件弱—积极发展。③市场需求小,办学条件好—审慎发展。④市场需求小,办学条件弱—放弃发展。也就是说,重点(龙头)专业一般是第一种情况或者科学论证后的第二种情况。

当然,专业群在组建过程中需要突出强调校企共建,正如双高计划文件提出和要求的那样,校企共同研判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行业、面向企业建重点专业和建设专业群,这是组群的逻辑和前提。

(二)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高等职业教育做为一个类型,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必须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技兼修、五育并举。在德的方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抓好新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三进工程;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要积极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做人高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做人厚度,加强身体素质培养,解决做人长度,加强心理素质培养,解决做人宽度,加强职业素质培养,解决做人深度,加强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解决做人强度,加强劳体美艺教育,解决做人欢迎度。在才的方面,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市场运行发展规律,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要根据新技术发展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对接,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经营)过程对接,着力在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技能等教育培养上下功夫,尤其要重视如何解决好面向未来、面向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把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学要求和标准,使毕业生不仅能适应今天、适应明天,还有较强的未来适应能力。要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成为首岗欢迎、转岗适应、长期发展可持续的人。

(三)坚持以产教融合为主线

国内外大量实践已经证明,职业教育包括应用型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包括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习近平,2014年6月23日),在国内众多学院(校)的探索中,已经围绕合作发展、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育人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形成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国务院办公厅为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还专门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对推动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各省市也进行了具体部署,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发布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启动实施了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在全国范围看,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活动正在不断开展,国家也明确对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企业在“土地+信用+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必将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单位,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职业教育规律,充分利用国家有利政策、主动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校企合作发展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提升集团化办学质量,打造具有自身特点又富有成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使产教融合真正成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线,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坚持以优质就业为导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大的政治。近几年,在应对国内外经济社会挑战时,中央反复强调六个稳,其中把稳就业放在六稳之首,从侧面体现了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就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社会和谐运行的稳定器;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幸福生活的命根子;对一个学校来说,是教育质量高低的试金石。因此,重视坚持专业群建设过程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为此,既要正确定位专业群建设目标,把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做为基本要求,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积极承担起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的重要责任,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要研究创新学校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坚持专业立足就业、教学面向就业、教师引导就业、学生自主就业、家长支持就业、校友助力就业、考核激励就业、全校重视就业,形成就业工作齐抓共管的良性格局;要积极开拓就业市场,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及品牌建设等途径,不断巩固原有市场、开拓就业新市场、稳固市场关系,为学生就业发展创造条件。当然,在新的历史条件,尤其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鼓励学生创业、升学和出国深造,也不失为一项举措,需要认真研究。

(五)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如果说专业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专业群是双高建设的基石,那么,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要围绕教育教学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在优化课程、做实课程、做好课本、搞活课堂、丰富课余、发展课外上下功夫,在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教育部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制定与实施发了专门文件,提出了明确的改革完善要求,作为以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为目标的建设单位,要结合教育部的总要求,结合专业群建群逻辑,正确把握重点专业与专业群的关系,贯彻“三相三共”的要求,制订既独立又相互联动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科学有效加以实施。特别重要的是,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打造类型特色的要求,要在深化教师、教材、教法即三教改革上下功夫。教师队伍建设要贯彻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总要求,着力在双师型结构化创新团队上下功夫;教材改革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在探索活页式、工作手册式上下功夫;教法改革要注重适应云、物、大、智和VR 技术,引进最新技术,把技术和内容结合起来,把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六)坚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发展。高水平专业群要支持支撑高水平学校建设,要抓住人才培养这个中心环节,同时必须认真履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责,要围绕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校政行企合作机制等路径,切实提高专业服务产品研发、技术升级、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要注重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一方面要通过人才培养,把好的工艺、好的文化传承下去,并创新发扬光大,尤其是要通过劳模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劳模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等,达成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在国际化背景下,专业群如何走向世界、引领改革、支撑发展更值得研究,并不断开拓发展。

(七)坚持以标准引领为使命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明确提出到2022 年要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标准;到2035 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第一轮197 个专业群建设单位在开建的253 个专业群中,涵盖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大部分专业领域,通过较长时间的建设,对形成国际先进水平的制度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和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双高建设专业群具有这样的使命,要在吸纳借鉴的基础上,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创造中国高职教育的经验、范式,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为此,各专业群都有探索积累的责任,形成标准的使命,更有提供世界参考的担当。

(八)坚持以品牌发展为目标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是高水平学校的基础和前提,它不仅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相关,更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联,与区域(行业)的产业发展的需求密切联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地位关系密切,因此,高水平专业群在建设中必须研究可持续发展机制。也就是说,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技术化趋势,关注市场需求动态,关注国内外产业变革诉求,并据此适时调整组群的内涵和外延,优化群内设计。正是从这个角度看,任占营同志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变革意蕴探析》中强调科学组群要有外部适应性、内部相关性、内外协调性,要抓住课程重构这个核心,进行一体化设计、模块化课程和项目化资源,并选择适合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方案。建立柔性化管理机制,微观层面可以专业群为组织实体,中观层面可以项目制建立协同机制,宏观层面构建多元治理新颖体系,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其实,要真正把专业群打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实体,不仅要有持续更新优化的动态机制,更要在动态发展中着力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带头人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加强办学条件保障及提升机制建设,加强国内国际、校政行企合作机制建设,加强专业群的理念提升与文化建设,真正使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行进在可持续发展的宽广大路上。

猜你喜欢
高水平高职专业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部分专业介绍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