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扎实周详、体切虑细的莫言研究新作
——评廖四平著《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

2020-12-19 15:53:22
关键词:丰乳桂冠莫言

张 灵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山东 威海 264504)

莫言是当代文学的大家,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一直就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在莫言于201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关于其作品的研究更是形成了一股持续涌动的热潮。固然诺奖的巨大光环促动了人们对莫言的关注,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更其根本的一点在于莫言文学丰富、广博、复杂的内容本身让更多的人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研究兴趣、进而推动了莫言研究的不断升温。然而就笔者所见,以一人之力而对莫言至今发表的全部长篇小说予以总体性研究的著作尚属寥寥。因为莫言的大量的中短篇作品固然值得不断研究,但他的长篇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有着更大的研究的挑战性:其一,数量不小、不少作品体量魁硕、总体字数殊为不菲,11 部作品中超过20 万字的应有多部,其中《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更是单部即达五六十万字,因此单要把这些作品予以认真的阅读就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其二,莫言的长篇小说吸纳了古今中外众多长篇小说的艺术技巧,每一部作品在叙述策略等文体方面都作了不同的探索、创新,这与其作品丰富复杂的内容一起,给这些作品的理解阐释带来了不小难度;其三,即使不考虑莫言中短篇小说的研究资源,即使只就莫言长篇小说的研究而言,除了《十三步》等少数作品,针对各篇长篇作品的研究成果也已经积累不少,因此要作莫言长篇小说总体研究,这方面的文献阅读也非易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而言,廖四平教授的《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2019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问世,对莫言研究来说是一件值得肯定和欣喜的事情。

《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以下凡本书均以《桂冠》称之)总计长达50 多万字,如果摊在莫言十一部长篇小说之上,每一部所用字数即达5 万汉字。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上编共计6 章,分别从作品叙述的社会生活内容、总体美学特征、主题思想、艺术表现特点、与中外文学的关系和在中外文学史上的意义等几个角度,对莫言长篇小说作了整体性描述、分析和评价。下编11 章属于个案研究,直接按莫言作品写作或发表的时间先后以作品名称立题,对莫言的所有长篇小说逐一作了解读、评价;单个作品研究包括作品梗概、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表达的主要思想内容、艺术表现的主要特点、作品存在的缺点或不足5 部分内容,每一部分之下又根据各作品具体情况再分为多个更具体的节次。全书阅读之下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功夫扎实、研究深入、对研究对象掌握娴熟、观照分析角度灵活多样、辨析充分、全面,是一部对专业研究人员大有裨益的研究性著作。因为本书对莫言长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作了充分的梳理,表述语言也颇为直白畅达、舒展生动,因此对普通文学爱好者领会、欣赏莫言作品来说,也是一本可资参考的著作。下面从一些具体的方面对《桂冠》一书的特点予以梳理、评介。

一、阅读功夫到家、对作品及相关文献了然于心,论述扎实有据

莫言长篇小说除了《天堂蒜薹之歌》等少数作品线索较为单纯、故事情节较易辨认之外,大部分作品即使将其内容梳理清楚也非易事,功夫稍有不到位就可能出现张冠李戴或鲁鱼豕亥的舛误,如《桂冠》征引的研究论文中即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将《十三步》的主人公之一张赤球误为“张红球”(《桂冠》已指出)[1]245。因此,研究长篇小说,特别是像莫言这样的使用了大量象征、寓言、人称与视角转换组合等手法的作品,对其故事梗概、主要社会生活内容等予以梳理和复述、转述,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而做好这一点,需要研究者下硬功夫,对作品作不止一遍的认真研读才行。除此之外,对其他相关文献的熟悉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颇为到家。

(一)作品阅读细致、内容梳理充分

《桂冠》一书,主要篇幅在“下编”的“个案研究”,作者对每部作品展开分析之时,首先作了“故事梗概”的梳理,比如针对莫言头一部长篇《红高粱家族》,作者用16 开本的6 页篇幅作了较为详细清楚的缩写式重述,接着又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余占鳌、戴凤莲、余豆官、刘罗汉、成麻子分别作了总共10 多个页码的人物形象性格的梳理、总结,通过这两个环节就把不管是多么错综复杂、视角与人称变幻多端的原作内容——作为叙事为主的长篇小说的情节、故事——较为完整、清楚地“还原”、呈现了出来,这无论对其他的研究者还是对普通的阅读者来说,都是一件有劳有功的事情。

应该说,《桂冠》的成功之处首先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性的工作之上。正是有此功夫,他对原作的观察和分析才做到了清晰、准确、全面、透彻而又丰富多样。以卷帙浩繁的《丰乳肥臀》为例,我们通过一些细节即可见出《桂冠》的这一特点,它认为《丰乳肥臀》主要思想内容之一为:“通过上官鲁氏这一人物形象,歌颂了生命意志和生命力的坚韧、顽强”,这其中一点表现在“上官鲁氏曾多次面临死亡”,但她都顽强地挣扎了过来,作者随即一一列举出了上官鲁氏一生中经历的10次可能导致其死亡的人生“大难”[1]367,从而使他的结论不仅言之有据、而且理由充分。也正因为对情节梳理细致,这也使得本书对具体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更为全面和公允,如作者说:“沙月亮后来投日,也不是真心实意想做汉奸,而是在走投无路之际,抱着‘妈的,有奶便是娘,先投日本吧,好就好,不好再拉出来’的心态投日的”,因此就沙月亮的整个人生来说,他也属于“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践行者。[1]378正是对作品了解充分,才抓住了一些可能并不突出的细节,在这些细节里却蕴含着关于人物的心理个性的重要讯息。

再如,《红树林》用了不少精彩微妙的细节揭露和批判了官场的一些丑态,如林岚本是她父亲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与秦书记搞利益交换而得以爬上位的,林岚的心理性格也随着自己处境剧烈变化着,本书敏锐地抓住了这些细节来阐发林岚性格的一些侧面,比如“泯灭是非观、丧失良心”:“她明知周围的人对自己说的话都是阿谀奉承之言,但仍然听之任之;她‘在主席台上居高临下地看着那些县级干部时,心里竟然羞羞答答地产生了对父亲的感谢之情……’”[1]442,蜕化变质后的林岚的心态的寥寥一笔所蕴含的微言大义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彰显。

针对《檀香刑》的赵甲,本书分析道:“在给戊戌六君子行刑时,因为六君子中的刘光第在平常能平等地对待他们这些为人不齿的刽子手……(赵甲)在行刑时用高超的刑技使他们没多受磨难便赴黄泉,‘在他漫长的执刑生涯中,失去了定性、丧失了冷漠,这还是第一次’。……也就是说,他(赵甲)表面上很自高自大、很大胆,但实际上也很胆怯。”[1]481这样的分析可以称得上是细致深入的,本书中这类笔墨处处有之。

本书功夫之细致扎实还可以从作者对原著的一些语言瑕疵的察觉、指摘中见出。如对《天堂蒜薹之歌》的论述中,作者用四五页的篇幅列举、指正了作品行文中的一类“瑕疵”:“同一个人的自称不统一……一会儿自称‘我’,一会自称‘俺’”、“同一个物的称谓不统一,如臀部,时而称‘屁股’,时而称‘腚’”[1]211-215,虽然或许这不是严格的艺术问题,或者说如此“苛刻”的要求一致未必都有人人赞同的理由,但足见作者阅读的细密。在《酒国》中本书著者也找到了同样的语言小“硬伤”:小说中出现的机构名称有前后不一的情况,“酿造学院”与“酿造大学”、“烹饪学院特别收购处”与“烹饪学院特别收购部”混出。[1]296

(二)知人论世之外,以“莫”解“莫”颇为充分

莫言一代作家有一个特点,除了创作作品之外,也有大量的创作谈、谈话录乃至文论著述,这些文字有的介绍自己的生平和阅读创作经历,有的直接谈论分析自己的作品,自我解剖、自我分析,现身说法,这些文字往往对我们理解、把握其作品的思想旨趣和艺术图谋都大有帮助。本书不仅显示出对莫言文学作品的熟悉,而且看得出来作者对莫言的相关创作谈类文字也很熟悉,并且常常能够择其紧要处征引过来为我所用,达到很好的以“莫”解“莫”的效果,这就超出了传统的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和范围,而丰富和增加了论著的支撑资源和说服力。

如关于上官金童这个人物,怎么理解,自然莫言自己的说法是很有力的佐证:“上官金童的恋乳症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污点,每个人都有一些终生难以释怀的东西……总有一些东西的价值被你放大了……放大了某事物的价值,然后产生一种病态的冲动去疯狂地追求,其实完全不需要这样。”[2]而说到“莫言长篇小说着力于揭露和批判的原因”,《桂冠》认为一是基于现实生活方面的原因,二是基于作者自身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莫言由于‘相貌丑陋,喜欢尿床,嘴馋手懒’,于是,‘在家庭里是最不讨人喜欢的一员’,以至于村里的一头牛被一帮大孩子弄死了,他姐姐也以为那牛是被他弄死的……莫言小时因调皮捣蛋而备受冤枉和责骂,坏事全被安在他的头上”[1]65,甚至有邻居曾认为莫言让猫把邻居家的肉偷叼给了莫言,他曾被学校警告处分,连续三次报名参军卡在政审,暗度陈仓式获得录取后却遭到了鄙视——民兵连长送录取通知书时把通知书“隔了很远扔下就走了”[3]……根据诸如此类的这些莫言的夫子自道,作者认为莫言的内心淤积沉淀着来自生活的怨恨心理,而“现实生活又不允许他随意地发泄怨恨,于是,他便在小说中借对现实生活中丑恶现象的叙写发泄了出来”。这样的对作家本人文字的引用和自己的论述结合在一起而得出的看法就更有说服力了。[1]65

恰切的作家言论引用有时对理解其作品可以起到有力的点拨作用,《桂冠》一书深得个中三昧。再如:“我个人认为,统领这些作品的思想核心,是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忆,是一曲本质是忧悒的、埋葬童年的挽歌,我用这些作品,为我的童年,修建了一座灰色的坟墓。”[1]65这是引自发表在《中篇小说选刊》1986 年第3 期、莫言关于《红高粱》的创作谈《十年一觉高粱梦》的文字。“我的本意并不是去说中国有食人现象,而是一种象征,用这个极端的意象,来揭示人性中的丑恶和社会的残酷。”[1]46这是引自莫言和学者孙郁于2012 年发表的对话录。如此等等的大量引用,不仅对我们理解莫言作品的一些独特而深刻的艺术问题提供了内在指引、印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对研究对象了解的充分。

(三)对莫言文学下了一定的影响分析、平行比较的功夫

早期莫言虽然没有机会接受系统充分的正规教育,但他依然受到了古今中外大量作家作品和民间文化的深刻影响。比如针对自己从他们那里大获启发的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自己很早就曾坦然著文申明和致敬:“我认为《百年孤独》这部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具有惊世骇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它最初使我震惊的是那些颠倒时空秩序,交叉生命世界,极度渲染夸张的艺术手法,但经过认真思索之后,才发现艺术的东西,总是表层。《百年孤独》提供给我们,值得借鉴的、给我的视野以拓展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哲学思想,是他独特的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的方式。”[4]本书充分注意到了追溯中外文学的影响或通过对比研究来解读、评价、彰显莫言文学的特征和价值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工夫。

比如本书花费了相当充分的笔墨从“形象地再现了拉美百年历史”、“美学特征:着力于审丑”、“主题:着力于揭露和批判”、“人物形象”的“原始性、特异功能、特殊癖好、神秘性”、“独特的情节地理环境”、“叙事时间混杂交织且循环出现”、“故事情节具有传奇性”、“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的运用”等八个方面,总结、论证了莫言长篇小说作品与马尔克斯小说的对应性与相似性,不仅清楚展示出二者的影响关系和共同特征所在,也足以看出《桂冠》对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巨翅老人》《族长的没落》等作品的熟悉。同样“福克纳小说的影响”一节也充分展示了作者对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圣殿》《沙多里斯》《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我弥留之际》《士兵的酬报》《去吧,摩西》《强盗们》《那样很好》《夕阳》《标塔》等众多作品内容的精熟,特别是给莫言以重要启发的《喧哗与骚动》,作为意识流小说的经典,理解分析起来殊为不易,但《桂冠》对之作了颇为详尽的梳理和与莫言作品的对比分析。通过本书的具体内容我们看到,作者对福克纳其他众多作品的了解也很充分。

在中国文学的继承借鉴方面,《桂冠》对《聊斋志异》的内容也作了条分缕析的深入分析与关联对比,从五个总体性方面详细地论述了莫言小说与《聊斋志异》在艺术特征上的对应性、相似性和继承关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对莫言的影响和这种影响在作品中的表现,作者也给出了较为丰富的阐述,除了结合鲁迅大量作品的论述外,作者对莫言作品所受“红色经典的影响”的论述也令人信服,认为“从小说文本来看,其长篇小说确实受到了红色经典的影响;《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酒国》、《食草家族》等对暴力的描写实际上受到红色经典,如《红岩》等对暴力描写的影响……日寇屠村的场面描写也明显地受到了《苦菜花》中日寇屠杀村民的场面描写的影响;《丰乳肥臀》中司马库炸桥毁铁路等情节实际上受到了《铁道游击队》中炸桥、毁铁路等情节的影响,上官鲁氏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实际上受到了《苦菜花》对冯大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的影响。”[1]130

二、作品研究全面透彻、角度多样、把握准确

在占主体的作品个案研究部分,各章的组成除了作品创作背景和出版经过的简单介绍和“内容梗概”、“主要人物分析”这两大板块以外,还包括小说通过故事和人物这些元素所表达的“社会思想内容”以及小说的“艺术表现”、“小说的不足”这三大板块。以《天堂蒜薹之歌》为例,“社会思想内容”部分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艺术表现”分析部分,又分为了“‘中间开花’写法”、“双线并行”、“注重人物心理描写”等七个方面,“小说的不足”部分也分为了四个方面。这几大部分的有的方面之下又分为了更为细致的节条,节条之下是展开的举例论证。如此,我们即可见出作者对每部作品分析的全面与透彻。

对莫言长篇小说本身及其涉及的相关领域作品、文献的扎实梳理、归纳以及分析的全面固然重要,但作为一部以莫言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最重要的还在于是否能对研究对象本身作出准确、透彻的理解、分析和论证。通读之下,笔者以为《桂冠》一书在这方面取得的领悟、阐发、判断是值得肯定的。

《桂冠》对莫言长篇小说的意义和价值有一个总体性评价,认为莫言小说“颠覆了既往的中国小说”,它“虽然受到了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小说以及鲁迅的小说为代表的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影响,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又颠覆了中国古代小说及现当代小说”。颠覆在何处呢?就在小说的社会功能或者说阅读的功能的重新定位或拓展上,这涉及到小说作者创作之始的总体意图。《桂冠》认为“中国小说,无论古代小说还是现当代小说,都注重小说的教化功用……即使是20 世纪的‘新感觉派小说’、‘新潮小说’等注重艺术探索的小说也没有撇弃文学的教化功用,至于左翼小说、十七年的红色经典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等更是突出地强调小说的教化功能”,而“莫言长篇小说虽然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尤其是20 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蕴含着教化的元素,但又绝不是以教化为指归的”,而且“那种注重‘审丑’,那种注重‘揭露和批判’,从传统文学观来看,实在有点‘伤教化’。”[1]132-134对莫言小说的这一总结不仅抓住了莫言长篇小说的总体美学和艺术策略的实质,并且将莫言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主流区别了开来,彰显出了莫言文学的个性特征。能做到这点,一方面依赖于作者的艺术感悟力和辨析力,另一方与作者的现代文学研究出身和本身也从事文学创作的背景应不无关系。

我们不妨以莫言的各具体作品为例,来看看本书作者对莫言作品把握、评判的情况。对莫言首部长篇《红高粱家族》,本书有一个论断:小说中“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一些被正统文明观念排斥在主流文明观念之外的人——他们焕发着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与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中的那些“为了理想信念,为了国家民族去战斗去献身”的正面人物比起来,“这些人物是在生命力的驱动下为了生存或为了自然而然、‘任性’地活着而抗争,可以说是生命意识层面的‘英雄’”,而且小说在整体上“并没有把抗战的历史作为重心,而是借助这段历史,表现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家族祖辈的生存状态,展现出最本真的美好人性,表达了对生命意识和生命活力的赞扬”,并且认为莫言还有意识地采取了“反着写”的手法来塑造人物,从而“写出了真实的人性,也打破了红色经典及传统意识形态中正反人物二元对立的模式”[1]155-157,168-170。这些论断应该说抓住了《红高粱家族》这部作品的最重要的特点。

《酒国》的意义在今天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了。本书的分析也有不少闪光点,很多地方探及了作品的深层底蕴,比如《桂冠》分析说:金元宝在食材“特购处”排队卖婴儿的过程描写细致生动,“如此细腻的描写,把农民的愚昧麻木和自卑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揭示了正是由于极度的贫困和长期的压抑才导致了农民如此的毫无感情和自尊”[1]289。

关于《食草家族》,本书总结出它的一个艺术特点是“人物类型化”,“虽然总的来说,小说中的不同人物有不同的个性,但又存在着类型化的倾向”。然后分门别类予以了总结,比如“成年男性”:“《红蝗》中的四老爷、九老爷,《生蹼的祖先》中的‘我’,《二姑随后就到》中的大爷爷,《复仇记》中的沫洛会、王先生等人物,都虚伪、没有操守、残忍而好色,血腥且暴力,浅薄自私,下作无耻,无知而市侩;行动仅仅基于欲望冲动和趋利避害的本能,在大事件面前也缺乏基本的担当”[1]322。作者还总结出“女性”、“军人/领导”、“少年”等几个类型并做了论述。这一艺术特点的总结既符合作品的实际又没有拘泥于一般的作品人物论的范式,是基于艺术事实的创新之论。这也与莫言作品更倾向于话语结构和社会与人性的批判的动机以及本书对《生蹼的祖先》的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的领会、总结相一致:“注重营造幻境和梦境……人物的行为在细节上有着很强的真实性,但对其行为的动机和结果则不可较真”[1]232。

《丰乳肥臀》在莫言长篇小说创作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虽以独特的“母亲”形象为中心,但却是“完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审父’到‘寻父’的大逆转”[5]的重要作品,也是莫言作品体量最大的一部,包容了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作家自己多方面的创作意图、思想旨趣,它还是至今除了《红高粱家族》这样借助了影视传播效应而广为人知的莫言作品外引起了最广泛的社会反响的长篇之作——它曾经引起了涉及众多议题的争议、讨论,批评家和学者们已经从众多角度和层面展开过解读,本书做了很好的吸收,在此之外依然给出了一些自己的更进一步的颇有见地的阐释,比如《丰乳肥臀》中有大量象征性、荒诞性、想象性、幻想性笔墨等的插入,在现代小说中这虽是一种独特但并非少见的技巧,以象征手法的运用为例,“丰乳”究竟有什么象征作用呢?莫言自己曾“明确表示‘丰乳象征母亲’”,但《桂冠》指出:“只要细读小说,就可以发现这实际上是一种‘障眼法’的使用——以此作为蔽障,小说掩盖了丰乳不便明示的另一层象征意蕴:性;而这种‘遮盖’又有点‘欲盖弥彰’,于是,就带有‘引诱性’和‘挑逗性’。”[1]412虽然关于其“障眼法”的评价在这里带有批评的意味,但关于这一手法独特之处的捻出还是有意义的。其实它可以和本书在另一处的阐释相关联:小说的某些艺术特点“包裹了小说强烈的批判性,冲淡了作品的政治性,从而减少了小说发表或出版、发行的阻力以及作者的压力”[1]417。这些看法是独到的,也是有启发性的。

《红树林》在莫言的长篇小说中,有点特殊性,它首先是一部职务性质的作品,又是由影视改编而来,因而这一身份背景多多少少对批评界产生了消极暗示,因而长期以来并未得到批评界的重视。《桂冠》一视同仁,给《红树林》做了充分扎实的解读,对本作的成就和价值也做了充分的肯定。作者对本书的一些看法也很值得肯定,比如关于林岚这个人物形象,本书如此评判:“她是一位‘被损害者’、‘被侮辱者’……是一位值得同情的人”、“她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社会现象——面对金钱、肉体、情感、地位、权力等诱惑,人们一次次地刷新做人的底线,尝试一次之后便欲罢不能,并越陷越深,以至于最后不得不以悲剧告终”[1]434。对这部反腐小说,《桂冠》通过其故事情节和一系列人物,尤其是林岚、陈珍珠、吕大同、马叔、秦书记、林大虎等人物,从反映和表达了城乡差距和冲突等尖锐的社会矛盾、极左路线的危害及一些反文化现象、官场的险恶及一些官员的丑恶、人的“原欲”与人生悲剧性、下层民众的优良品性及其苦难和不幸等等八九个层面做了思想内容归纳之外,认为小说还表达了对于民众的“不觉悟”的无声反思:“在小说中,国民基本上都是没有‘主体性’、不觉悟的——极左路线大行其道,整个官场只有一个马刚抵制;省委委员郑玉兰打着江青的旗号送给林岚等下级‘布拉吉’,包括林岚及其父亲林万森在内的人均信以为真,林岚等人还引以为荣;老百姓对国家大事、国家关系等一无所知,却时而喜爱苏联,喜爱看苏联的文学作品,如爱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而高呼‘打倒苏修,打倒苏修’……”[1]446这些论断都抓住了小说的要害。

关于《四十一炮》,作者对它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作出的阐发也给人以深刻印象,它从四个角度展开了论述,其中第二角度的论述认为:作品“关于‘五通神庙’及其庙里庙外的故事、景象的叙写,给小说涂抹了一种特殊的心理、幻觉、梦境、哲学等色彩和意味玄秘的情调……一些文字因为叙述的特殊效果而显得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捉摸。同时,小说的叙述采取了波普、卡通、拼贴、嫁接、寓言、写意、蒙太奇的手法”[1]538。这些艺术方面的体会、观察和总结不仅准确,也显示了《桂冠》一书开阔丰富的诗学眼界和灵活细致的诗识。

《生死疲劳》是和《丰乳肥臀》篇幅伯仲的又一鸿篇巨制,《桂冠》的论述也很充分、观点多能令人信服。《生死疲劳》塑造人物众多,其中洪泰岳虽不是最重要的人物,但也是一个不可忽略又非常独特典型的成功人物,《桂冠》对这个人物的解读分析颇为扎实到位,在对他的人生、性格做了多方面的梳理后,提出“洪泰岳是一个狂热的革命者、一个‘红色’的化身;他与蓝脸看起来‘截然不同,甚至立场相悖,但是两个人同样的执拗,同样的逆时代潮流而动,顽强地投射着自己的光芒,一个是土地疯子,一个是政治狂人’,是一对‘难兄难弟’;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批坚定拥护某一思想但在社会转型来临时无知与无畏的人——他们既是时代的受益者,又是其受害者”[1]564。《生死疲劳》横跨了半个多世纪的当代中国历史,看起来是一部正面书写现实历史的庄重宏大叙事文本,其实却也充满了斑驳的色彩,本书对此给予了正面的充分的注意和论述,指出了《生死疲劳》具有浓重的讽刺色彩、狂欢性和荒诞性等等,如认为“小说不少语言戏谑夸张,讽刺性强”、“小说对‘文革’场景的描写既没有借此美化‘文革’,又没有借此丑化‘文革’,而是借此酣畅淋漓地渲染了‘文革’政治生活的狂欢性与荒诞性……这些描写将暴力节日化,揭示了群众运动中集体性的内在驱力,也写出了‘文革’的荒诞本质”[1]577-579。这些论述应该说对作品的把握独到、深刻。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现代阐释学的奠基人狄尔泰所要求的“比作者理解自己更好地理解他”的批评境地。[6]

截止目前,《蛙》是莫言的最后一部长篇,人们的研究相对而言已经很丰富了,本书作者对这部作品依然给出了多方面的总结,不少地方有他独到的看法,如认为作品“揭示了民众意志与国家意志、决策相违背时人性、情感所受到的冲击”、“决策可以瞬间改变,但民众的意志、思想却是多年形成的,需要时间去适应”,而正是因为历史和个人关系的复杂性导致了“作为国家意志执行者的姑姑便在这样的过程中从性格到人性逐渐地畸变,在成为害人者的同时也成为受害者”,同样作品中的“我”也因为无力认识现实,“‘我’才只能以拒绝反思的方式进行历史反思,以犯罪的方式进行‘赎罪’”[1]608-611。当然,关于《蛙》的“忏悔”主题动机,很多论者都作了阐发,比如对莫言研究颇深的张志忠教授就指出:“莫言之可贵,就在于他明确地提出‘把自己当罪人写’,在《蛙》等作品中将自己摆在了被审视的位置上。”[7]但本书关于作品人物“我”的忏悔和赎罪的论述无疑更推进了一步。另外,本书还认为作品“揭示了严苛的政治文化禁忌下是非观的畸变”[1]614。这些剖析有的是采取了不为人注意的新的角度,有的是有了自己的深化、拓展。总之都有力地推进了对莫言作品的阐释。针对《蛙》的艺术特点,作者也总结出了它的一些独到之处,比如《蛙》具有很强的隐喻性,这种隐喻性表现在很多方面,这些方面有的是很多论者所谈及过的,但有的是不易为大家注意的,而本书却清晰地予以了明确发掘,比如,“在小说第一部的结尾处,小说这样写道:‘这时只听到湖面上发出一阵怪响,冰层塌裂,许多人落到了冰水中。’这实际上隐喻着在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同时又都是施恶者,没有一个人能从中幸免,而整个国家就宛如这湖面上脆弱的冰层轻轻一碰就会破碎。”而认为小说中“我”与日本友人通信的设置“共同构成了世界性语境中一致的‘问罪’意识,使小说达到了一种与全人类对话的可能性”[1]616-617。这些重要论述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新人们对《蛙》的理解和认识。

三、艺术分析、形式研究细致、丰富

本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值得进一步提及,在洋洋洒洒50 多万字的篇幅中,艺术分析的篇幅超过了一半,这与莫言这个具体作家作品的特点也很相符。莫言是一个极其重视形式探索的作家,他在很多地方强调过艺术形式的重要,比如在《走向诺贝尔·莫言》卷的“自序”中他写道:“事件是容易陈旧的,但技巧历久常新。没有永远存在的炸药,但制作炸药的方法世代流传。”[8]本书重视艺术分析,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作品内在研究的深入和细化,特别是通过艺术分析来阐明作品的美学旨趣往往就使本书作者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和启发性。

如对《檀香刑》的人物安排,本书通过一个“形式”分析得到了不一样的“内容”观点,认为《檀香刑》“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置身仕途的知识分子的重重困境”:“围绕着‘檀香刑’,小说这里刻画了三个人物:行刑者——赵甲,受刑者——孙丙,监刑者——钱丁。赵钱孙——甲丙丁,意味着这三个人不仅是三个独立的鲜活个体,他们还表征了三个文化类型,三种生命存在状态。”[1]490“小说用‘一个女人和她的三个爹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一段历史的纠葛与缠绕。在这个关系中,杀人者与被杀者、统治者与其工具、权力与民间、帮凶和知识分子,这些不同的社会势力纠结到了一起,盘根错节甚至‘血肉相连’,共同构成了‘将刑罚变成狂欢’的力量。通过这些关系,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现代文明与民族情结、权力阶层的利益与知识者的良知等观念性的东西,也产生了尖锐多向的冲突与矛盾纠结。”[1]500

如《丰乳肥臀》采用了儿童或“弱智”的叙述视角,那么它有什么诗学意义?作者作了多方面的申发:其一“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没作假、没矫情的感觉,因而能增加其可信性,进而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其二,“小说对现实的抨击异常强烈——强烈到了能让一些人上纲上线的地步”,而“这样的叙述能适当地遮掩或‘过滤’小说对现实抨击的强烈度,因而能让小说葆有对现实抨击的强烈度,又能避免让一些爱上纲上线的人把小说等同于生活或等同于作者的‘政治攻击’”;其三,“小说有大量的有悖于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描写”,“如果采取通常的那种成人、理智的叙述,既给人以大逆不道之感,又给人以淫秽之感”,但采取了新的叙述视角就改变了这种效应。[1]382再如,作者总结出了莫言小说特别是《丰乳肥臀》的一个艺术策略,就是采取了“极端化”的写作方法,指出这一手法正可以“极致地”描写对象,本书从多方面描述了这种“极端化”的特点,认为“极端化”写法“突出、放大了所叙写的人、事、景等及其特点,强化了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1]392-394。这一看法不仅对我们理解《丰乳肥臀》有启发,而且对我们理解莫言其他作品内容也大有裨益。

就莫言长篇小说的艺术策略而言,“极端化”这一说法之外,《桂冠》关于莫言小说的另一艺术策略的发现和提炼也令人耳目一新,即所谓“反着写”手法,作者分析《丰乳肥臀》等作品时多次分析了莫言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如第389-392 页。

《桂冠》对莫言艺术策略的阐发没有停留在技术、技巧表层,而是挖掘、关联到了莫言文学的更其严肃、深切的艺术关怀,即对生活和历史的艺术介入,“莫言认为:‘古今中外,那些积极干预社会、勇敢地介入政治的作品,以其强烈的批判精神和人性关怀更能成为一个时代的鲜明的文学坐标’,总的来看,他的长篇小说很好地践行了这一观点——它的‘强烈的批判精神’既使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鹤立鸡群’,格外耀眼,更使他成为了20 世纪90 年代‘鲜明的文学坐标’”[1]66。本书还站在广阔的历史语境观照、给出了莫言这些艺术创造及其艺术关怀如何得以实现的历史机遇,即造就莫言文学的环境与土壤,莫言主要作品酝酿问世的时期,社会对作家“虽然还有很多限制,但早已不再像20 世纪50 年代至‘文革’结束期间的作家那样动辄因文罹祸,甚至身陷牢狱,或含冤而死,因此,莫言能够放胆地按照自己的构思来写作……《酒国》、《十三步》等揭露性和批判性极强的小说的产生也大抵与当时相对宽松的文学环境密切相关”[1]66。

除了通过“形式分析”发现“思想内容”,另一方面作者也善于通过“形式分析”说明小说的一些纯粹的审美意图。如针对《生死疲劳》的“六道轮回”安排,本书少不得也论述了作品的“古典章回小说标题方式与‘六道轮回’巧妙并置”的特点,这是一般论者都不能绕开的话题,而在这里《桂冠》还细心地从另外的角度发现了这个艺术安排的一个隐秘的审美好处:“‘六道轮回’巧妙并置使小说紧张刺激的叙述得以变缓,形成了一种舒缓的叙事节奏。”[1]577这一论述虽然着墨不多,却是很有启发性的一个看法。

着眼于审美效果的“艺术分析”在全书中还有大量细致入微的文字。如《红高粱家族》的“艺术表现”部分,单是对“红高粱”意象就从象征、寓意、渲染、烘托、背景营造等角度作了丰富的阐释。[1]165-168在《丰乳肥臀》的相应部分,有一节是“语词超常规的搭配”,作者作了分类分析:“其一是指‘词语的任意性搭配’”;“其二是指‘异位修饰’,即用通常来说是修饰或描写A 的词语或语句来修饰或描写B。莫言长篇小说大量的运用了‘异位修饰’,如在《红高粱家族》中,‘太阳已经把被高粱遮挡着的地平线烧成了一片可怜的艳红’——用‘可怜’来修饰‘艳红’,‘他从和尚的肋下拔出剑来,和尚的血温暖可人,柔软光滑,像鸟类的羽毛一样……’——用‘温暖可人,柔软光滑,像鸟类的羽毛一样’来修饰和尚的血,‘奶奶鲜嫩茂盛,水分充足’——用‘鲜嫩茂盛,水分充足’修饰‘奶奶’,‘大爷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变得非常简洁’——用‘简洁’来修饰‘头部’,‘子弹在低空悠闲地飞翔,贴着任副官乌黑的头发滑过去’——用‘悠闲’来修饰子弹的‘飞翔’,‘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一头栽倒’——用‘欢快’来修饰中弹的奶奶的叫声……在《丰乳肥臀》中,……‘司马库的骑兵中队像一股亮晶晶的旋风刮了过来’中用‘亮晶晶’修饰‘旋风’,‘翻着淫荡的马唇,竖着尖锐的狗耳朵’中用‘淫荡’修饰‘马唇’,用‘尖锐’修饰‘狗耳朵’,‘一团毛茸茸的白雾滚过来’、‘心里萌生着许多毛茸茸的念头’中分别用‘毛茸茸’修饰‘白雾’、‘念头’……都是‘异位修饰’。”[1]73-74再如,《桂冠》在《丰乳肥臀》中发现了莫言的一种“成语”活用:这里除了普通成语的“活用”以外,作品还有对大量非普通成语的活用,如“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失去了群众”、“孤独的战士”、“早晚有一天老子们要杀回来”、“×是我们的,不是你们的、……归根结底是我们的”等这种“在一个时期普遍使用、几乎约定俗成”的语句、词组。[1]397这些分析笔触可以称得上是体物真切、归纳细致,做到了对研究对象的“随物赋形”式刻画。

关于《红高粱家族》“叙事的标新立异”,本书竟分辨出“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方法”、“创设了‘我奶奶’、‘我爷爷’这种独特叙述视角”、“使用了儿童或弱智的叙述视角”、“使用多元叙述视角”、“使用多种叙事人称”、“叙事人称或视角转换频繁”、“使用了多种叙事手法”、“使用了复调叙事”、“叙事时间混杂交织”、“使用了‘复合’叙事”等十个方面。在更为详细的分析之后,作者指出,“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小说在叙事方面的‘标新立异’最能‘显赫’地标示出小说的特色,莫言小说在叙事方面的这些‘标新立异’组构在一起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莫言长篇小说的一种标志。”[1]84“总的来看,莫言长篇小说在文体方面颇为标新立异——既没有因袭既有的小说体式,又彼此毫不雷同。”[1]96这个结论不可谓不大,但好在它是建立在精细、精湛的具体分析基础上的,因而其说服力就远非简单的大话所能比。

四、立场独立,直言不讳

莫言本来就是新时期以来的文坛大家,在获诺奖之后,他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力更是少有出其右者。如何看待和评价莫言的作品,不免多少面临着一些来自研究对象的无形的“影响的压力”,然而我们看到,《桂冠》并没有受到这方面负面影响的痕迹,而是表现出了一个研究者坦然、独立、中肯的学术态度,这除了反映在对研究对象的正面剖析以外,也突出地体现在作者对研究对象、对莫言作品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发出批评性、否定性声音这一点上。全书作品个案研究的十一章,每一章都安排有一级单元的一部分来专门论析本书作者所以为的作品瑕疵或不足,大胆地表述自己的不同观点。

如关于《十三步》,本书论列了“描写过于血腥”、“人称或视角转换过快、频率过大”、“可读性不强”、“有色情描写之嫌”等五六个方面的不足。

针对《生死疲劳》的人物塑造,作者指出了一些瑕疵,比如蓝解放这个人物,“在小说的前两部,蓝解放非常‘不得志’——性格孤僻、落落寡合,与父亲一起单干,饱受歧视,智商一般,老早就退学了,非常受人冷落,苦恋的黄互助也被同母异父的哥哥‘捷足先登’了……但在第三部,没有一点铺垫,一下子就当上了副县长……蓝解放‘自己的才华’、‘自己营造的同僚关系’、‘自己奠定的群众基础’等仿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与前两部中的‘蓝解放’简直判若两人”[1]584。这一看法,如果是熟悉作品的读者,看到本书的这个论断应该是会颔首赞同的。而针对《丰乳肥臀》,本书也认为在人物塑造上有时存在“欠火候”的情况,“小说往往急于讲故事,重视对事情来龙去脉的交代”,但在描写情感时,“缺乏正面的、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如,对上官来弟和沙月亮,小说对他们从相遇、相识到相爱的过程及情感活动没有进行必要的描写,而只是在简简单单地写了沙月亮的一些举措后,就写他俩私奔了。对上官领弟和鸟儿韩,小说只是写鸟儿韩在一段时间里每天都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给上官领弟送几只鸟,然后两人就在一起了,中间缺乏对人物的生动、具体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没有表现出一种感情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403。作者还认为《丰乳肥臀》“粗俗语言过多”[1]411,这一点,作者也就多部作品提出了批评。

对于莫言作品的一些“重口味”描写,有的地方本书也予以了艺术辩护,“所有这些看似十分‘重口味’的事件都像一把重锤敲击在读者的心灵上,使读者错愕不断,给予读者以沉重的震撼和弥久的沉思。”[1]455这些辩护不无道理,包括我们提到过的关于“障眼法”等的使用的理由也可用在这里。但莫言作品多少确也存在有些笔触失于收敛的缺憾——这是应该确认的,尽管莫言自己一再辩解,如莫言自己提到:“葛浩文教授在翻译这本书时,大概会要求我允许他删掉一些性描写?但是我不会同意的,因为,《丰乳肥臀》里的性描写是我的得意之笔,等到葛浩文教授把它翻译成英文时,你们就会知道,我的性描写是多么精彩!”[9]

《桂冠》除了在艺术层面大胆指出自己的批评意见以外,也在一些狭义的技巧、技术层面指出了莫言的一些“小节”失误,进一步显现了本书作者直言不讳的学术态度,如针对《生死疲劳》,他发现了一个“构思不缜密”之处:“西门闹被枪毙的时间是1947 年1 月1 日之后的某个时间。在被枪毙之前,白迎春为他生了一对双胞胎金龙和宝凤;在被枪毙之后,他回忆道:‘……迎春怀着孩子,即将临盆,不来送我情有可原,但秋香没怀孩子,年纪又轻,不来送我,让我心寒。’由此可见,西门闹在被枪毙时白迎春所怀的孩子并不是孪生兄妹金龙和宝凤,且应是金龙和宝凤的弟弟或妹妹,但绝不是蓝解放——因为蓝解放与西门驴同时出生于1950 年1 月1 日傍晚,白迎春所怀的孩子不可能在两年多之后才出生……他(西门闹)投胎为驴后只挂念金龙和宝凤,而不挂念这个孩子,不合逻辑……”[1]588除此,还有一处的“不缜密之处”:“小说先在前面写道:‘你作为一头驴,被饥民用铁锤砸破脑壳,倒地而死。你的身体,被饥民们瓜分而食。’后面又写道:‘你娘葬在这里,驴葬在这里,牛葬在这里……’——驴在前面被吃了,在后面被埋了,前后矛盾。”[1]589这里也足见作者所下功夫的扎实、细致。

五、对《桂冠》一书的一点不同看法和建议

鲁迅先生说:“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批评来抗争,这才能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10]。研读《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笔者也做了一些札记,除了对《桂冠》的有些观点、看法未必苟同以外,也感觉到本书写作上的一些不足或缺点。这里略为列述,以供作者参考。

(一)本书虽对莫言长篇小说辨析详尽,这本身需要较大的篇幅,但通览全书,还是感到重复性文字过多,尽管在论述不同角度、层面的问题时必然会涉及对研究对象的某些内容的再次述及,然而应该尽量学习《史记》等古代经典的高明做法,尽量以“互见法”的巧妙运用来避免全书文字的过多重复。当然这可能也与本书在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之间取舍定位的摇摆有一定关系。

(二)全书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即“上编”和“下编”,今天看起来,作为总论的上编没有放在最后虽然不是一个严格的问题,但多少有点儿没有顺着先具体后概括的自然研究过程而呈现的生涩感。更重要的是,相比起来,“总论部分”略显单薄。当然,要想使总论部分更其成熟、厚重,实在有赖于对各作品分论的充分糅合,这无疑更具挑战性,而如此提出对一部拓展性的著作来说,或也有些苛刻。

(三)关于外国文学、外国作家对莫言的影响,虽然有关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的论述较为具体细致,但对其他外国文学作家如川端康成、卡夫卡、劳伦斯、君特·格拉斯等的具体论述几为阙如。当然如果一一展开又是一个繁难的工作,甚至是另一部书的任务了。

(四)本书的编辑校订略显不够精严,有些明显的错漏字等技术问题,比如,第65 页注3,所引莫言文章的标题“十年一觉高粱梦”就少了最后一个“梦”字;全书所有引用期刊文章一般都只注明期刊的年、期号,但个别注释还捎带了卷数,如第530 页注1,显然体例不一。

总而言之,尽管《桂冠》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瑕疵,但确是一部从整体上综合研究莫言长篇小说的开拓性著作。本书对卷帙浩繁、内容丰茂、意图深刻、表达复杂、形式独特的莫言长篇小说的扎实全面、透彻贯通、角度多样的阅读、阐释、评骘,不仅对我们理解莫言的各部长篇小说,而且对我们从整体上理解莫言文学的个性特色和独特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特别是对于走马观花地阅读作品、然后大笔一挥作所谓“印象批评、扫描批评”或“发挥式”学院批评颇为流行的当下批评界、学术界而言,《桂冠》不仅凝结了辛勤的“苦劳”,其所凝聚的对莫言文学的独到把握和丰富的创新之见更是当代中国莫言研究的重要的批评成果、理论收获。

猜你喜欢
丰乳桂冠莫言
过去的年
意林彩版(2022年4期)2022-05-03 00:07:57
爱如莫言
心声歌刊(2021年3期)2021-08-05 07:43:56
莫言不言
青年作家(2021年1期)2021-05-22 01:43:42
江善明
书香两岸(2020年3期)2020-06-29 12:33:45
曹原彰
书香两岸(2020年3期)2020-06-29 12:33:45
《丰乳肥臀》中成语的日译策略研究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22
父爱让快递小哥问鼎《中国诗词大会》桂冠
中华家教(2018年9期)2018-10-19 10:09:40
丰乳是非说
《丰乳肥臀》与文学媚世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丰乳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