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自2018年育成福建省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米质达部颁一等米的杂交中稻——“荃优212”后,时隔两年,再次育成了2个米质达部颁一等米杂交稻新品种,分别是适宜福建省作早稻种植的“潢优粤禾丝苗”和适宜福建省作晚稻种植“野香优744”。这2个品种除了米质优,还兼具有产量高、抗性好等特点,是水稻研究所贯彻执行谢华安院士的集丰产性、抗逆性、优质性及适应性等“四性”综合在较高水平上育种理论的较好体现。此外,“野香优744”还分别在福建省举办第九届和第十届的优质稻品种品质鉴评会上被评为银奖和铜奖。
随着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以及市场对优质稻米的青睐,为快速适应水稻产业的转型升级,水稻所围绕“四个坚持”,积极探索优质稻种质材料的创制与新品种的选育,做到:1.坚持材料创新。开展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一方面从现有水稻地方品种、野生稻及近缘物种中大力发掘优质、高产、抗逆等优异基因,另一方面积极引进、评价、筛选和利用省内外优质亲本材料,从而实现优良亲本材料的创制。2.坚持技术更新。以传统育种方法为基础,结合航天诱变、分子标记育种等技术,开展“四性”综合的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研究,在创制优异种质的基础上,培育“四性”综合在较高水平上的水稻良种。3.坚持生态竞优。利用福建省高温多湿、台风暴雨频繁,生态类型复杂等生态特点,在稻瘟病多发区、不同海拔生态区,利用生态胁迫,坚持多年多点试验,突出优异基因筛选,从而培育出优质新品种。4.坚持交流协作。加强与育种单位间材料交流和技术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华南稻区各育种单位的协作交流,通过共同承担科研项目、组织现场观摩、种质交流等形式,取长补短,稳固我所在华南稻区的育种地位。
近年来,水稻所及时将育种目标由“高产、优质、抗病、广适”调整为“优质、丰产、抗逆、广适、绿色”。逐渐培育出一批优质稻、红米、黑米、功能米、加工专用米、彩色稻等多样化新品种,其中有适宜不同稻作、不同海拔种植的优质稻,有再生力强的再生稻,还有适合轻简栽培、直播、机械化、抗倒伏以及适合种养结合的新品种等。下一步,水稻所将继续以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强化水稻分子育种顶层设计,实现水稻育种向高效化、精准化、定向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