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孙蚌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树立世界眼光,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他明确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是对历史发展深刻总结和对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洞察的结论,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是踏上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世界变局中应该怎样行动,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状况:第一种是被裹挟着前行;第二种是被动接受和努力变革;第三情况是主动选择,这种情况是知道世界将发生变化,会分析世界将怎样发生变化以及为什么发生变化,并且参与到世界变革的行动中。只有把握大势,才能赢取主动。
如何分析世界变化把握大势?有很多种途径和方法,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看世界变局,一定要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遵从历史发展大逻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望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
引起世界变化和世界格局变动的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变化会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人类自身。二是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变化了的条件下,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社会制度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具有不平衡性,从而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16世纪以来的几百年间,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特别是18世纪以来发生的几次重大科技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发展格局。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上处于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英国因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成为世界霸主,美国因为第二次产业革命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现了工业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把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和剥削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世界体系、格局和秩序。20世纪上半叶,各个大国的实力对比不断消长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崛起,在二战后形成了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之上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格局发生变化。进入21世纪后,世界和中国都有新的变化和发展,随着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深化,经济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世界发展格局正处于前所未有大变动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只有在历史上曾经走在人类文明前列创造过辉煌但又落后的民族,才会谈复兴、才会渴望复兴,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曾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在科学技术方面,如李约瑟所说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的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在生产力方面,经济总量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并在很长时间内占世界经济总量相当大的比重;在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都对世界发挥过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然而,中国在西方国家进行技术革命以后落后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的半个多世纪内,资本主义的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陷入苦难深渊。中国没有意识到世界的变革,没能赶上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在由此推动下的产业革命中落伍,成为世界格局变动中任人宰割的对象和被动的接受者。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中国人民一直在不断奋起抗争,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使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近代以后,中国被动地被世界改变着,被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在苦难深重中适应着世界的变化,在变化中寻找着自身的出路,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百年奋斗找到了既保持自身独立性又走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由此带来了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一伟大变革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也将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如果说之前是世界改变了中国,那么现在和将来世界将因为中国而发生改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再次走到人类文明前列,首先是要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本前提。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目标,并且始终带领人民在为之奋斗。现代化目标的进程和内涵,随世界发展和中国实际而调整变化。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交通运输、现代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0年以后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把“四个现代化”中的“交通运输现代化”改成“科学技术现代化”,并且提出了“两步走”:第一步到1980年初步建立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21世纪70年代末第一步目标基本实现,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接下来第二步怎么走?邓小平根据当时的情况,认为20世纪末实现不了“世界”意义的现代化,即达到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最多是“小康水平”,于是党制定了“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在2000年总体实现小康以后,未来两步走怎么走?党的十六大规划了“新三步”战略。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的“新三步”中的第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指日可待,那么未来30年怎么走?党的十九大规划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15年,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现代化”的目标内涵根据世界的变化和中国的实际不断调整,最初是“四个现代化”,后来从“富强、民主”的现代化不断调整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现代化的百年奋斗目标,党规划了15~20年的中长期目标;为了中长期目标又规(计)划五年目标,即五年规(计)划,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已经有13个五年规(计)划。五年规(计)划内容根据中国实际对标世界发展趋势确定。中国始终用世界先进水平衡量中国“现代化”程度并对目标进行动态调整。
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和基础是工业化。我国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是根据国情尊重了经济规律接续发展的,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既坚持开放合作又坚持独立自主。一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作为经济技术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并把建立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既坚持和其他国家,当时主要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合作,又坚持独立自主。二是1978年后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技术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开放型大国。三是1978年后我们没有追求所谓“跨越式发展”,忽略第二产业直接发展第三产业,而是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同时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形成自己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我们拥有联合国分类目录中所有的工业门类,也就是说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的工业体系。
正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选择我们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才可能在改革开放以后成为制造业大国,我们有制造业大国的基础,才可能在新的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中跟上步伐。回顾70多年来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我们一方面积极进行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开放,不孤立封闭发展;同时又坚持了独立自主,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并不断推进工业体系的现代化,这是我们在世界变局中掌握一定主动权的重要基础。
我们在工业化和产业发展进程中,走了不孤立但独立自主的路。保障这条道路成功的是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属性。改革开放前,与优先发展重工业大工业化道路相适应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成为制造业大国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经济体制的选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有其他国家经验的借鉴。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经济体制和经济战略的关系,经济体制是为经济战略服务的,经济体制服从于经济战略。但不管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都以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作为前提和基础。我们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并且这种合作和交流不断扩大,但我们并没有效仿他们的制度模式,同样也没有输出我们的制度模式,只是在“两制”共存中发展自己。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会把现代化作为一个目标,中国现代化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何不同?最根本是我们的现代化前面有四个字: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规定了我们现代化目标的内容和实现过程,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为了谁、依靠谁、谁享有现代化成果。当然,中国共产党的回答非常明确: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毛泽东当时就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就没有可能发展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现代化不是为了现代化而现代化,现代化的目标是国家富强,国家富强最终目的是人民幸福。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也特别明确地说,我们一说“四个现代化”大家都说好,但是他们脑子里的“四化”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一样,他们想要“四化”不要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绝不能让步。我们的现代化不是简单的现代化,我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满足人民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有很多论述,最根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实现的现代化只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
如果说近代以后,中国在世界变化和变局中是被动接受者,或者说是世界改变了中国。但在今天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世界会因为中国而改变。首先,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67%左右,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6%左右,并保持持续的相对快速增长。即使在2020年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经济恢复得也比较快。其次,中国有14亿多人口,占世界总人口18.5%,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1万美元,很快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现在世界高收入国家的人口11.9亿,占世界人口的16%左右。如果中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就意味着在世界上将有26亿、占世界35%的人口生活在高收入国家,其中一多半生活在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殖民掠夺,在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发展中大国,用不到百年时间,独立自主走出了自己的成功道路。这自然会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借鉴。再次,中国的快速发展会使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力量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已经达到80%,经济总量已经占世界经济总量比近40%,其中中国所在亚洲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大国之间、两种社会制度和整个世界经济中心都可能发生变化。最后,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同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特别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同各国一道积极推动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
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中国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自身发展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一是保持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时代风云变幻,尤其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四个自信”,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明确而坚定。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风险。二是埋头苦干,发展好自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三是在全球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树立世界眼光,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四是敢于和善于斗争,赢取主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有理有利有节。平心静气,不因为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受到影响,不能陷入别人设置的陷阱中,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胸怀两个大局,既利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通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向发展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始新的征程,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密不可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后的世界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胸怀两个大局,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既利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通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