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靳 诺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只有头脑清醒,把稳航船,避开险滩陷阱,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才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在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的同时,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这一目标描绘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谋划和使命担当。
当今世界,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世界地缘战略格局深度演变,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
现在,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深刻认识我们面临的风险与可能存在的陷阱,牢牢把握变局和新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重大机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面对困难、障碍、险滩和陷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科学分析和理性应对。通过准确把握矛盾要素和规律,认真分析自身状态、历史方位、发展趋势、外部环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改革自新,全面提升生存和发展能力,掌握战略主动,以变化应对变化,以发展推动发展,有效防范“灰犀牛”事件,及时抵御“黑天鹅”事件,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就是所谓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不确定因素显著上升。世界经济陷入停摆和衰退状态,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在乱云飞渡的当下,理性分析重大风险和发展陷阱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增强战略定力、判断力、决断力和执行力,化危为机,行稳致远。
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为10410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标准,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顺应和利用了经济全球化规律和机遇,以要素低成本、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但随着中国自身经济要素的同期演进变化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面对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短板以及后发国家的追赶,过去“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已愈来愈不可持续,需要坚定地自我革新和开拓,才能实现向高收入国家的跨越。
面对国内外对中国谨慎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警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明确指出,中国肯定要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并强调只有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必须借鉴其他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或者失败教训,理性分析我国经济自身存在的问题,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开拓创新经济发展新范式,坚持发展高质量的实体经济,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重视高端制造业的核心引擎作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执政公信力建设。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意味深长地提到“塔西佗陷阱”,他指出,如果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立场站歪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眼里就没有你。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了一个理论,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因此,党员干部要从严要求自己,要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持好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公信力。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前,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在这方面,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十分深刻。苏共解散前,苏联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民意调查,在被调查者中,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比例竟高达85%,可见当时苏共脱离群众的严重程度,人心向背,不言自明。
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来自于群众,在群众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法,最后还要服务于群众。通过在菜篮子、米袋子、交通出行、升学就业、看病养老等与每个老百姓的生活息息要关的小事中,把握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推动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扎扎实实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要以忧民之心制定政策,了解群众所盼、所想、所急,使决策更加顺民心、合民意;以为民之心开展工作,不玩花拳绣腿,不要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以惠民之心评估工作成效,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以爱民之心回应群众质疑,不推诿、不逃避、不扯皮,厘清责任,勇于改正。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意在表达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必有一战的现象,是以“零和博弈”思维为出发点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结果,无视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不符合全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价值追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固守“西方中心论”的立场,基于其发展历史,炒作中美关系将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这既反映了西方国家僵化的二元对立观和机械论的历史观,也是对中国外交理念的一种错误解读。
事实上,“修昔底德陷阱”引发的危机往往是大国之间主观相互战略误判引起的。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访美时指出,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不意味着另起炉灶,而是要推动它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大国关系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但共同合作担负起全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才是应有的主旋律。全球各国都应共同努力、管控分歧,将冲突点转化为合作点,才能实现互利共赢,造福世界,由此,“修昔底德陷阱”将成为一个并不存在的伪命题。
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跨越发展陷阱,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动态的实践和斗争过程,要牢记初心,坚定信心,保持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之策,实现长久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大势下,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特点和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作出了多项战略部署予以及时应对。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在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发展来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这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大国和知识产出大国,SCI国际科技论文数位居世界第2位,进入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数达到438家,位居世界第3位。科技创新驱动着我国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尤其是新兴信息技术为制造业升级注入了新动能,产品更加高端,高铁成套技术、5G移动通信、无人机、移动支付等成为新的中国名片。
同时,我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生产结构,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长期稳定性。首先,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和质量追求,明确要求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关注高速增长调整为高质量增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其次,强调制造业要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从而在结构上避免制造业在低端徘徊不前。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制度优势、创新技术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区域协同优势,将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坚实的支撑。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既源自人民,又领导人民;我们的宏观战略决策和微观任务部署,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关心关切、意见建议,又要回归人民、服务人民,并且争取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断加以检验和优化完善。这既是我们党在近百年奋斗征程中的价值坚守,更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将脱离群众的危险作为新时代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纠正“四风”,简政放权,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难的问题;通过脱贫攻坚,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解决贫富分化问题;通过加强党纪党规,把纪律挺在前面,打虎拍蝇,反腐倡廉,使政治更加晴朗,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提高。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其自身发展需要和平的世界环境,也谋求与各国的互利共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正在也将会面对着很多共同的新旧问题,例如当前的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才能解决。“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才能给全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答案,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不再符合时代逻辑。
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多元的世界观,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在国际合作中不断努力寻找各国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和利益交汇点,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适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设立亚投行与丝路基金,将自己在现代化发展中获得的宝贵资金、发展成果、先进技术和脱贫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用中国智慧破解现代化发展的世界难题。2020年,在中国自身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中国政府向近百个国家以及世卫组织、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了大批的物资和技术援助,更显示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责任担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健前行的中国不仅以自身发展直接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更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指明了方向,为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贡献出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