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英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水务局,甘肃临夏731100)
在农业灌溉范畴中,万亩以上的大中型灌区超过 5 600 座,超过 2 万 hm2的大型灌区工程 200 处[1]。灌区工程在配置水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益于优化局部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水土流失等。纵观国内灌区改造现状,发现其仍旧滞留一些问题,甚至破坏环境,在后续灌区改造项目实施阶段,应拟编完善的灌区环境保护管理计划,力争将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1.1.1 空气污染的问题 扬尘、粉尘及废气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通常是在灌区现场拆迁、渣土运送堆放、土石方挖掘与回填、砼搅拌、燃油机械设备运作阶段等产生的。
1.1.2 废气污染 常见的有砼搅拌机等冲洗废水、基坑废水、生活污水等,其均可能会对灌区水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降低灌区环境质量。
1.1.3 固体废弃物污染 灌区改造项目施工活动推进过程中会形成废渣、生活垃圾等诸多固体废弃物污染源。有资料记载,灌区现场施工人员每天每人会产出0.6 kg 生活垃圾,若处理不善,则这些生活垃圾会污染灌区土壤、空气及景观质量。
国内很多区域对灌区渠首工程都进行了加固改造,尽管其能强化灌区上游河道引水量与水库调蓄能力,但会降低下游的水量,降低下游河道的纳污与挟沙能力,长此以往,会造成下游河道河槽中淤积大量泥土,诱发区域水体质量恶化与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2]。
灌区改造项目实施的宗旨之一是确保农业灌溉用水充足,灌进农田内的水去向以蒸散发、农作物吸收、提升土壤含水率及渗入潜水层为主。其中,用于维持土壤含水率与农作物吸收的水分是提升灌区作物产量的重要基础,但灌溉量过多则将会渗入补给地下蓄水层,诱导地下水位上升,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的发生、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首先,在规划设计水源工程时,要在分析生态用水量多少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灌区取水河流持有的径流量、渠首调蓄水能力、灌区年均降水量、灌区农作物栽种结构及需水量高低等诸多问题,对近、远期灌区的水量供需均衡作出周密性测算与论证。其次,在设计渠道与渠系建筑物改造工程时,要在确保现有建筑物能安稳运转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初有建筑物的拆除量,这是降低废弃渣量的有效方法之一[3]。再次,改造灌区水泵机电设备时,确保其符合工程运行技术指标后,推荐选用运行阶段能耗量少、效率高、噪音及振动小且便于维护的设备。最后,当确定灌区改造项目设计符合工程投用结构功能要求后,从完善设计水平的角度出发,提前分析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有效利用废弃物,加强绿化与水土保护等措施应用。
首先,在工程招标时建设方需在招标文件内明确环保具体内容,清晰设定承包单位在环境中肩负的职责与应尽义务,将其设定为选择承包单位的重要标准之一。承包单位在拟编投标书时,也要自觉响应招标文件内设定的要求。其次,尽量减少对灌区灌溉形成的影响,在条件许可时,水源工程施工时尽量采用分期导流、分段围堰方法,将其对正常引水灌溉活动形成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尽量在非灌溉期完成渠道衬砌、调换泵站机组等作业。再次,针对施工废水、生活污水,推荐采用先沉淀后排放的方法,可以建设废水沉淀池或生活污水降解池,废污水经集中沉淀后再排放至指定区域。为减轻水泥粉尘等对施工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及周边环境质量形成污染,建议在大体积砼施工阶段,最好使用散装水泥,用罐车运送,配置智能称量配料装置;挖掘土方时,施工人员尝试使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其目的是减少石渣、噪声、粉尘污染对工区周遭环境形成的破坏;当运输工程原材料的车辆经过居民区时,要做到减速慢行,严禁鸣笛,并且针对运送砂石料的道路进行洒水除尘处理。针对施工阶段形成的砼拆除物、石渣、土石方等固体废渣,尽量做到“变废为宝”,可以用其修建道路、渠堤及回填平地等[4]。而针对没有利用价值的废弃渣,可以将其统一堆放于沟壑区段,并有规划的在其表层覆盖厚度适宜的土层进行复耕与绿化处理,减少或规避灰尘飞扬而污染灌区生态环境。最后,预防水土流失。在灌区项目改造施工结束后,尽早采用复垦方法或者依托于灌区绿化设计图纸进行栽树种草,促进地表植被恢复,一方面能抑制水土流失过程,另一方面也改善了灌区景观环境。
首先,有效保护河道生态需水流量。可以结合河道径流量与灌区取水口引水流量,综合分析后,科学设定灌区取水口下游河道的泄流量。若分析后发现枯水期河道下泄流量不满足河道生态需水流量时,则要求上游水库增加泄放水量以满足下游河道正常运转需求。其次,加强渠道水体质量的监测力度,从根本上保证灌溉活动安全、有序推进。针对存有污染隐患因素的局部渠道水体质量,推行同步监测措施,若发现水质检测结果和农业灌溉标准之间存在较明显出入时,可以适度提升渠首引水流量,淡化水质,进而更好地适应灌区作物对灌溉水质的要求,并针对水质监测结果及时上报于政府相关部门。再次,动态观测灌区地下水位,规避地下水过度超采或者灌区土壤盐渍化问题。针对超采概率较大的灌区,如果地下水位显著跌落,可以采取以下两点措施[5]:一是相关方面主动降低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二是对灌区作物灌溉量作出定额与限额,以此方式保证地下水补给的时效性。针对排水条件不通畅的潜在性盐渍化灌区,如果监测到地下水位显著抬高,要组织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排水措施,并结合农作物生长需求、灌区降水量等适当降低灌水总量。最后,实时观测灌区污染源状况,针对灌区中生活与工业污染源,指派专人不定期进行调查,及时关闭排污量严重超出国家标准的企业。
灌区改造项目实施阶段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属于非污染影响,部分环境影响是可恢复性的。在环境容量有限的条件下,推行适宜的环境保护措施,建设健全灌区建设环保的长效机制,整体提升灌区建设水平,将改造项目施工、运营等阶段对灌区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或可接受的范围,使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获得更坚实、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