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奕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为深化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明确目标和方向。本文结合分析党建理论创新的意义、内容、方法,进一步提出了新时代党建理论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党建理论;创新;发展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我们党始终根据国家发展的形势创新党建理论,让党建理论符合我国国情的历史发展方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理论。
一、党建理论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明确党的建设总基调即“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切实提出旗帜鲜明讲政治,并将政治方向作为党向前发展的首要问题,将与党息息相关的前途命运和发展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思想建设方面,提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和安身立命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在组织建设方面,强调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党员干部要忠诚、干净、有担当,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在作风建设方面,提出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突破口,关键是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纪律建设方面,提出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把纪律和规矩放在前面,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在制度建设方面,提出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反腐败斗争方面,提出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建的重要论述,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进行科学分析,实现了党的建设理论的与时俱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宝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指导下推进实践创新,最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深入研究党的建设内在规律性,从思想、制度、作风、反腐、治吏等不同方面深层次拓展党建理论创新维度,掌握党在意識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强调党建制度的务实性和指导性。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肩负起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中的责任,将我国新型的政党制度推入了新的阶段。
(三)为党建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深刻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在制度和实践创新中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发展前列。党建理论的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时期历史考验和挑战所交出的答卷,同步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实践,可以保持党建理论的活力,也能进一步促进党建工作的开展。通过科学判断自身所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并与新时代治国理政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二、党建理论创新的内容与方法
(一)回顾建党思想,追溯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共产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中,进一步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回答了党的建设一个又一个新课题,形成了党建理论体系的两大基本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基础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新时代党建理论,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党建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又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的党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后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
(二)明确党建目标,打造特色理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挑战与任务出发,对党的建设进行了新的系统部署,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尤其是总结党的建设实践经验,对党的建设目标进行了新的探索。强调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通过全党不懈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三个方面目标的提出,既总结了党的建设实践经验,又着眼于党的建设现实挑战,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是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有力抓手,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政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上升到空前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目前党内存在的大部分问题都与政治问题密切相关。一些党员干部背离初心,在工作中淡化政治、忽视政治、不讲政治,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阻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损害党和国家利益。
政治上的问题,必须从政治上解决,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解决党内各种问题的治本之策。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若是未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也会影响党建工作的全面开展。通过政治建设的创新,我们党在坚定政治信仰、增强“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规党纪、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风气、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三、推进新时代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无论是“八个明确”,或是“十四个坚持”,总书记始终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思想内涵,反映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凸显了实现人民幸福的目的和归宿。
(二)追求真理,保持斗争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者基本精神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新时代党建理论创新,就是要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秉承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与实证传统,突破前人,勇于创新。保持和发扬斗争精神,在自我革命的思想领域里要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社会革命的实践领域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努力推进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
(三)持续用力,扎紧制度笼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新颁布或修订了涵盖党内建设各个方面工作的党内法规,极大提高了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同时为党建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在总结党建制度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这些系统化的新要求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党建理论创新夯实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党的建设是一个宏大的时代课题,我们党正是依靠科学的党建理论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使党始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要落实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用科学的党建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党建理论创新,以党的建设推动党和人民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仲韬.要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J].武汉学刊,2018,7(02):22-23.
[2]何爱云.新时代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及其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7(16):147-148.
[3]王舒婷.构建党建理论与党建实践的协同创新机制[J].治理现代化研究,2018,11(01):211-212.
[4]党建读物出版社,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EB/OL].共产党员网,2017.
[5]王同昌.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的新探索[J].党政研究,2018(03):47-54.
[6]刘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生成逻辑与核心观点探讨[J].南都学坛,2019,10(06):74-75.
[7]张世飞,黎田.论“党的全面领导”的演进历程、内在逻辑与所涉及的重大关系[J].理论与评论,2019,8(0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