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演进与展望

2020-12-18 08:33黎万和
关键词:理论课教师队伍政策

许 欢,黎万和

(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621010)

一、问题提出

“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存在密切关联。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1]。

客观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并基于研究的基础提出科学性、针对性、创新性的应对措施,在政治上、学术上以及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就当前研究现状而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仍缺乏系统性。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然成为教育学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特别是“05方案”颁布以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等成了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教师队伍的研究成果较少。据对中国CNKI知识资源总库(1978-2020年)检索结果的统计,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题进行跨库检索,共有中文期刊190篇,相关学位论文34篇。其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相关学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价值与意义达成共识。同时,也尝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改革为显著标志划分为“85方案时期”“98方案时期”“05方案时期”三个历史阶段[3]。对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也从准入制度、培训机制、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4]。教育政策经验研究对于教育效果的系统性提升具有关键作用[5]。就现有研究来看,着眼于宏观政策视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也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和努力方向。

本研究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演进,以教育政策经验研究视角从两条线索展开论证。其一是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文本的微观分析置于其所处的宏大历史脉络中,从时代背景、文本主题词、建设实效等方面对相关建设政策进行文本分析,构成政策演进的外显形态;其二是在政策演进的逻辑证据框架之上,深度挖掘其推进脉络、内在逻辑、价值取向,揭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进而为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未来进路提供有效支撑和依据,以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文本梳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逐步改革完善,进而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应调整和相关建设政策变迁。以课程体系改革政策变迁为主要标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变迁经历了“恢复重建”“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持续提升”的发展阶段。

本研究以中国教育部网站中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的政策文本为数据源展开分析。具体收集方法为:2020年2月2日至2月5日期间,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题词,在教育部网站“政策文件”栏目检索相关政策文本。同时,剔除会议、培训通知、项目申报通知、评选结果通知等与主题不是直接相关的政策文本,最终得到有效政策文本22条。不同阶段相关建设政策既蕴含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的不断变化,同时也充分展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变迁。本研究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时期(1978-202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文本从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建设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

(一)恢复重建阶段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干扰后,进入快速恢复重建时期。恢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常教学成了这一时期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数量缺、水平低、任务重、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现实困难[6]。教育部于1978年、1980年连续发文,就恢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实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培训现有教师”“恢复理论课教师业务职称”等“紧急措施”。1984年专门就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提出指导意见,从政治待遇、物质待遇等方面改善教师工作条件,以培训进修制度化等举措提高教师队伍业务水平。1985年,《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首个文件。文件强调要针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加强“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体系建设。此后,1987年3月和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先后发布“两课”课程设置方案,就此“85方案”正式形成,方案强调“改革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在教师”(表1)。

表1 “恢复重建阶段”相关政策文本

“85方案”形成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教师队伍老化、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知识结构不适应、后继乏人的情况十分严重”[7]。重点解决教师队伍的数量补充和素养提高是这一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通过动员组织教师、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兼职思政工作,并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来源和发展方向等举措,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师本专科专业、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等“紧急措施”,较快速地补充了教师队伍的数量。1984年,包括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内的12所高等院校增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清华大学等6所高等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立,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随后,北京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于1987年试点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生班,中国人民大学等10所高等院校于1988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期间,通过改善教师的住房、工资、劳绩待遇等方面,教师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得到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建设规划多以应急补救、精准施策为主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尚未在国家战略层面形成普遍共识和建设合力。

(二)整体推进阶段

经过恢复重建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处于世纪之交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薄弱状况,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核心任务。1991年国家教委就“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文强调,要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同时要求持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特别强调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倡导教师深入社会实践,着重解决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1994年、1995年中共中央和国家教委相继出台文件,要求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工作。1998年,《关于普通高等院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即“98方案”颁布实施。方案从战略的高度确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与意义:“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两课’改革和建设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8](表2)。

表2 “整体推进阶段”相关政策文本

“98方案”的形成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不同程度侵蚀学生思想。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国际政治事件都使国内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和激荡。“提高素质”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核心要义。《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意见》中关于推动“两课”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也对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影响,“具有理论基础、科研能力、人文及自然科学知识”成为新要求。以“98方案”形成为标志,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完善教师队伍培训体系的具体举措,整体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博士学位点设立,科研活动投入逐步增加,使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进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阶段。1996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3所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至此,一个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学位层次完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专业体系构建形成,为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奠定了学科基础。1999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开展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武汉大学等14所学校成为首批培养学校。当年即有2428名“两课”教师报名参考。据不完全统计,1999-2004年间,共有3500名左右“两课”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获得硕士学位[9]。

(三)全面深化阶段

进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也进入全面深化发展的新阶段。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意义,对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重要部署。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该文件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成为21世纪初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文件提出包括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强化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具体举措[10]。2008年,国家层面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份专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实施。文件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与思路,以及“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11](表3)。

表3 “全面深化阶段”相关政策文本

世纪之交,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日益突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使高校学生人数和毛入学率持续攀升。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和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所形成的多元价值观对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加强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应对“时代之问”的国家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突出经验与成绩,但是仍然面临整体数量不足、综合素质不高以及学科支撑薄弱、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等突出问题[12]。按照“05方案”的整体要求,国家将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着重提升教师队伍学科支撑、教学科研组织的政策保障能力。“领军”“带头”“骨干”等关键词成为这一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突出要义。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从二级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完善了学士、硕士、博士完备的学科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予点超过350个[13]。同时,国内各高校均建立了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与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有效保障。

(四)持续提升阶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通过国家战略层面全面深化的建设,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持续提升。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成为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2013年教育部拟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五年培养规划,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百千万人才建设工程”,全力提升师德建设和教师的业务水平。2015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发布实施,其中着力强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2018年,教育部继续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持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从充实教师队伍、提升综合素质、改革评价机制、完善激励制度、强化后辈培养等方面就提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质量做出要求[14]。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从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培训、考核与评价、保障与管理等方面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铸魂育人”使命(表4)。

表4 “持续提升阶段”相关政策文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政治格局悄然变化,处于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进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激发深层改革动力、突出服务需求导向等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走向。置身于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持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素质,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使命的必然要求和应然之策。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多样多变,“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需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成为新的挑战[15],“高水平”“提高整体素质”成为主要建设目标。《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进一步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职标准和水平,并就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持续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情怀”“视野”“思维”“人格”等关键词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新的定位范畴。持续提升阶段,重点着力于切实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地方、高校三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成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通过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加大激励力度等具体举措,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并逐步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合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演化脉络与内在逻辑

本研究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战略层面对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发布的主要政策文本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的主题词进行了解读。从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建设规划等方面进一步梳理40余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路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背景,以高等教育推进改革的进程为基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调整为标志”持续演化推进[16]。

(一)政策演化的基本路径

1.建设背景:从本土需求到多元冲击

从相关政策文本中所提炼的教师队伍建设背景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不同阶段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与历史和时代的发展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逻辑联系。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历史变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也随之演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高速化等历史背景所带来的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价值逐渐凸显。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也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呈现出从本土化建设到置身于多元、宏大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之下的演变脉络。

2.建设目标:从数的量化到质的提升

从建设目标的主题词分析可以看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建设目标中,始终将“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作为首要标准,持续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努力方向。从恢复重建时期重在师资队伍数量补充和知识结构调整,到整体推进时期强调学科支撑与科学研究能力,再到全面深化阶段注重“带头人”的示范引领,直至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队伍的创新性建设,突出教师“知、情、意、行”的培养与评价,建设目标从聚焦数的量化演化为注重质的提升。

3.建设规划:从离散整合到系统融合

从建设规划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可以看出,政策指向逐渐从离散化的单点发力趋于系统化的全面融合建设轨道。在政策文本中一以贯之的是通过各种规划、措施,集结各方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通过改善培养、评价等制度保障机制,持续激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范畴也在逐渐演化。建设初期,政策从教师本身出发,着力于从调整教师个人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施策。随着政策演化,建设规划逐步融合学科、科研等系统要素进行全面深化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加大科学研究投入、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等规划和举措,为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政策演化的内在逻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和关键环节,其政策演变脉络形成了内在逻辑: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持续改革为驱动的政策形成机制、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为取向的政策价值和以培养培训、评价激励等制度规范为保障的过程指向。

1.以课程改革为驱动的政策形成机制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国家针对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意见。“85方案”中提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教育课程的设置方案,形成了“两课”建设的课程体系。这一阶段以多种形式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成了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性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98方案”力求通过教学改革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两课”课程体系。相关政策从战略高度明确了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从培训机制、岗位设置等方面对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详尽规划。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成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05方案”将“两课”统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同时,方案在课程设置、科学研究、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仍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论课建设面临的困境。党的十八大以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以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人才体系为核心,学科支撑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综合评价体系为关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体系深入推进。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的统筹与调整都要求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深化、改革、创新”既成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主题词,同时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导向。

2.以素质提升为取向的政策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从战略高度突出和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政策导向中明确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17]。同时,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时代发展、课程体系改革不相适应的现实困境,相关政策始终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重要的建设目标与内容予以明确。改革开放初期,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师资培训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讨班、讲习班、进修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以缓解教师队伍理论水平、知识结构与教学发展不适应的问题。随着教师队伍建设的持续推进,国家教委、省(区、市)以及高校形成的三级师资培养培训体系逐渐形成,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在职进修、在职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一批出色的“两课”教师、德育专家和理论家,示范带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全面深化阶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牵引,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通过政策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的学科、科研平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归属、职业发展、队伍壮大、素质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一支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成为建设的主要目标。国家从政策层面专门制定了教师队伍培养的五年发展规划、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相关实施方案,不断拓展培养培训深度、梯度和广度,以此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持续提升。

3.以制度规范为保障的过程指向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了较为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保障机制。从政策的顶层设计方面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策决策机制和“自下而上”的政策反馈机制。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政策层面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改革的同时,都从战略层面突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具体落实举措,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确立了明确方向与实现路径。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形成了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分工负责,教学研修、理论研修、实践研修三者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逐步构建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推动教师能力素质与学生需求相匹配,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在政策的运行管理方面,逐步构建起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用实效反馈机制和长效激励机制。自恢复重建阶段开始,教师队伍的住房、编制、工资保障以及考核、评价、晋升等政策保障机制逐步健全,以此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健全的激励机制中,形成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自主建构能力。在教师选配上,形成了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的教师选配机制。政策严格实行思想理论课教师准入机制,从思想政治上严格把关,确保正确的思想导向。同时,确立了具体的师生比例配备标准以及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遴选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教师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从培养培训、激励保障、选聘配备等方面逐步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体系,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保障。

四、总结与展望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作为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本身具有鲜明的政治取向和国家意志的属性。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需要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力量去推动[18]。积累本土教育政策知识,检验和创新教育政策理论,目的在于促进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系统、政策过程以及具体政策方案的改进。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本、演化脉络以及内在逻辑,以期为探索新时代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政策的未来进路提供有效支撑和依据。按照政策演化所形成的内在逻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应着重在政策层面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实推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一是要从政策层面突出教师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三者之间的整体性,不断增强教师的学科归属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同时也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归属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创新与增强,而教师素质提升所需要的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和发展的基础之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联系,只有从政策层面进一步突出三者的整体性发展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从政策层面着力构建完善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新时代高校面临着思想文化交锋日益突出,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创新以及大学生所呈现出的思想观念的新变化,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从政策层面进一步夯实已经形成的“国家—省市—高校”三级培养培训体系,通过有重点、多形式、分层次的培养培训引导教师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条化、模式化教学方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的教育技术在多元的社会思潮中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科学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三是从政策层面不断创新教师管理保障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活力。以不断完善的政策法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效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坚实保障。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我们要从政策层面进一步确保教师社会权利的实现,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立项、生活保障政策等方面适度予以政策倾斜,不断探索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维度的科学化教师业绩考核考评体系,动员各方力量逐步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合力和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师队伍政策
政策
政策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助企政策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政策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