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 萌,魏 艳,闫思雨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 450052)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践行,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民群众有效释放休闲度假需求的主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在促进消费升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富民强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1],已经成为河南省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重要途径和重要引擎。
国内学者对河南省乡村旅游的研究众多。许多学者基于美丽乡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政策背景,从宏观层面研究河南省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现状、时空特征、产业模式、资源评价与开发、优势问题、品牌形象、营销模式、产品开发、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机制等科学问题[2-11];也有学者以实证为例,研究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总结经验[12-16];还有学者着眼于乡村旅游的参与者,研究河南省乡村旅游游客的消费行为特征[17-20]。目前学者对河南省乡村旅游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河南省各地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以期丰富河南省乡村旅游定量研究成果。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是自然气候过渡地带,地貌条件复杂,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广泛发育,具有自西向东突变的特点,兼具由北向南过渡的性质。同时,中原地区是人类活动较广泛、文化交流较密切的区域,人文习俗呈包容并蓄的特征。据统计,河南省旅游资源单体达39 802 个,其中70% 分布在乡村,乡村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近年来,河南省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接待游客和消费总额稳步增长,2018 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4 509 万人次,同比增长23.8%;消费总额752.29亿元,同比增长26.8%。截至2019 年12 月,河南省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66 万个,从业人员37.2 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达29.5 万人。目前,河南省已创建郑州市惠济区、洛阳市栾川县、许昌市鄢陵县、信阳市新县、焦作市博爱县、三门峡市卢氏县等16 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认定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乡村旅游国家品牌91 个,认定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乡村旅游省级品牌300 个。以洛阳市重渡沟、焦作市岸上村、三门峡市地坑院、信阳市郝堂村、新乡市万仙山、郑州市丰乐农庄等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旅游景区引领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风尚,形成了景区依托、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古村古镇、养生休闲、品牌节庆、特色产业聚集等丰富的乡村旅游业态。
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将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并用数学方法为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该方法具有适用性、简洁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是目前学界较常用的主观赋权法。
2)TOPSIS 法。TOPSIS 法又称为优劣解距离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检测评价对象与最优解、最劣解的距离来进行排序。若评价对象最靠近最优解同时又最远离最劣解,则为最优,否则不为最优。其中,最优解的各指标都达到最优值,最劣解的各指标都达到最劣值。
3)k 均值聚类算法。k 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迭代求解的聚类分析算法,计算步骤是预将数据分为k 组,随机选取k 个对象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计算每个对象与各个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把每个对象分配给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本研究使用k 均值聚类算法对河南省18 个地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
借鉴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21]、乡村旅游竞争力水平[22,2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24]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结合河南省实际,从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客源市场5 个方面,构建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本研究以河南省18 个地市为研究对象,相关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省及各地市的统计年鉴、公报、文化旅游部门官方网站公开发布的乡村旅游品牌认定公告以及河南省地理国情蓝皮书等其他资料,部分数据通过整理得出。
表1 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1.1 数据处理 对原始评价矩阵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公式如下:
式中,i 为评价对象,j 为评价指标,x 为原始矩阵,M 为标准化矩阵。
3.1.2 赋予指标权重 基于指标体系构建6 个判断矩阵,使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判断,生成判断矩阵;运用MATLAB 2017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通过后采用特征值法计算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将二级指标权重与对应的一级指标权重相乘,得到二级指标最终权重(表2)。
3.1.3 结果测算 对标准化后的矩阵M 按照表2 的权重进行赋权,得到标准化矩阵Z;再使用TIOPSIS法计算评价对象未归一的得分。具体计算步骤是:首先定义标准化矩阵Z 的最大值向量与最小值向量,其次计算评价对象与最大值向量、最小值向量的距离,最后计算评价对象未归一的得分。公式分别如下:
表2 指标权重
标准化矩阵最大值向量:
第i(i=1,2,…,n)个评价对象与最大值的距离:
上式中,n 为评价对象,m 为评价指标,X 为原始矩阵,Z 为标准化矩阵。
运用层次分析法、TOPSIS 法,计算河南省18 个地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并进行排序(表3)。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按得分高低将18 个地市的发展水平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落后4 种类型(表4)。
1)整体不高。由表4 可知,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整体不高。郑州市一枝独秀引领河南,与其省会城市客源市场规模相符,但其他资源禀赋优秀的地市综合评分远低于郑州市,说明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整体不高。
表3 河南省18 个地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表4 河南省18 个地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聚类结果
2)发展不均衡。由表4 可知,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18 个地市中优秀、良好、一般、落后4个梯队形成“1-5-7-5”结构,发展水平优良的地市6 个,发展水平一般、落后的地市12 个。从最终聚类中心来看,经过10 次迭代后,优秀聚类中心值0.101 7,良好聚类中心值0.069 7,一般聚类中心值0.052 3,落后聚类中心值0.041 2,优秀聚类中心值明显高于其他聚类中心值,其他聚类中心值之间差距均衡,说明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市,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呈一强引领、圈层发展。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也是发展水平优秀的城市。从各项指标评分情况来看,郑州市“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 项指标评分高,为郑州市乡村旅游高水平发展提供了较强的经济基础和市场基础。
平顶山市、洛阳市、鹤壁市、济源市、焦作市是发展水平良好的城市。平顶山市“乡村旅游资源品位与吸引力”“公路密度”2 项指标评分较高,“旅游业占GDP 的比重”“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等代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评分较低,说明平顶山市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但是特色村落遗存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独特的吸引力和便捷的交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后发保障。洛阳市“旅游业占GDP 的比重”“本地客源市场规模”2 项指标评分较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庞大的客源市场规模保障了洛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鹤壁市“乡村旅游点密度”“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2 项指标评分较高,说明鹤壁市重视乡村旅游景点开发建设,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及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条件。济源市“乡村旅游点密度”“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3 项指标评分较高,说明济源市政府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能力较强,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档次较高,保障了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焦作市“乡村旅游点密度”“乡村旅游资源品位与吸引力”“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 项指标评分较高,为焦作市乡村旅游发展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市场基础。
南阳市、安阳市、许昌市、新乡市、开封市、信阳市、三门峡市是发展水平一般的城市。南阳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本地客源市场规模”3 项指标评分较高,但是“乡村旅游点密度”“省内交通通达性系数”等指标评分较低,说明受交通和资源制约,南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一般。安阳市“旅游业占GDP 的比重”指标评分较高,但“本地客源市场规模”指标评分较低,说明社会经济基础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限制了安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许昌市“乡村旅游点密度”“乡村旅游资源品位与吸引力”2 项指标评分较高,但是“旅游业占GDP 的比重”“本地客源市场规模”“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3 项指标评分不高,限制了许昌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新乡市“本地客源市场规模”指标评分较高,但是“乡村旅游点密度”“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等指标评分较低,限制了新乡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开封市“旅游业占GDP 的比重”指标评分较高,但是“乡村旅游点密度”“本地客源市场规模”2项指标评分较低,说明开封市旅游产业强而乡村旅游相对薄弱。信阳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林木绿化率”3 项指标评分较高,但是“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省内交通通达性系数”2 项指标评分较低,限制了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三门峡市“旅游业占GDP 的比重”指标评分较高,但是“乡村旅游点密度”“乡村旅游资源品位与吸引力”2 项指标评分较低,限制了三门峡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驻马店市、周口市、漯河市、商丘市、濮阳市是发展水平落后的城市。驻马店市、周口市“乡村旅游点密度”“乡村旅游资源品位与吸引力”2 项指标评分较低;漯河市“旅游业占GDP 的比重”“本地客源市场规模”2 项指标评分较低;商丘市“旅游业占GDP的比重”“省内交通通达性系数”“乡村旅游点密度”“乡村旅游资源品位与吸引力”等指标评分较低;濮阳市“旅游业占GDP 的比重”“省内交通通达性系数”2 项指标评分较低。总体来说,驻马店市、周口市、漯河市、商丘市、濮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落后,存在一定的共性原因。
3)空间差异大。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性显著,基本呈西北优良、东南落后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郑州市为界,河南省西部地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总体高于东部地市。其中,西部地市以郑州市为核心,距离郑州市越远,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越低,焦作市、济源市、洛阳市、平顶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优于距离郑州市较远的三门峡市、南阳市;东部地市中位于太行山区、大别山区的鹤壁市、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最高,紧邻郑州市的新乡市、开封市、许昌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濮阳市、商丘市、漯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等距离郑州市相对较远的地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最低。整体来看,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全省地形地貌存在相关性,山区地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平原地市。
总体来说,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呈郑州一强引领、地市发展不均衡、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与地形相关的特征。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受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客源市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更与市场经营理念、乡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水平、资金人才、乡土文化保护等因素密切相关。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客源市场指标对省外市场研究不足,导致对三门峡市、南阳市、信阳市等边缘地市客源市场评价不够全面。未来研究中,将进一步解决现有不足,并关注更多深层次问题。
未来河南省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依托资源谋划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指导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出台鼓励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投融资政策以及奖励办法,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创新探索乡村旅游运营管理模式,加强乡村地区的道路、环卫、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行业标准,加强行业协会自律,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扫除障碍、提供保障,形成良好的乡村旅游市场秩序,凝聚乡村旅游发展合力,从而推进乡村旅游全面、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