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子繁殖与节节麦的防治

2020-12-18 22:37任立平张胜全叶志杰高新欢陈兆波
中国种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原种药害田间

王 拯 任立平 张胜全 叶志杰 高新欢 陈兆波

(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节节麦是禾本科山羊草属植物,又名粗山羊草,起源于亚洲西部,最初作为饲料引入[1]。其适应和繁殖能力强,防治困难,对麦田生长和小麦生产影响大,是世界性的恶性杂草[2-3]。节节麦与小麦同季生长,在麦田大量繁殖,争夺作物生长的养分、空间,造成小麦减产,混入粮食中导致粮食品质大幅下降。目前节节麦在我国河南、山东、陕西、河北、江苏等小麦主产区广泛分布,主要生长于荒草地和麦田中[4-8]。在小麦粮食生产中,因节节麦的大量发生可造成粮食减产20%~50%;良种繁殖工作中,因节节麦的发生会造成繁种田报废,种子扩繁工作受阻,对种业企业和繁种单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9-10]。

近几年,因小麦跨区联合收获[11]、种子繁材调运流通、轻减化的耕作方式、人工除杂工作缺失、药物防控风险等众多因素影响,节节麦的扩散和发生比例呈增高趋势。发生区域更加广泛,田间生长比例不断升高,对小麦种子繁育和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逐年增加。

从小麦繁种环节总结节节麦发生和传播的规律与特点,能够减少种子繁殖田节节麦发生比率,提升种子和繁材质量,切断种子流通传播途径,对控制节节麦造成的小麦种植危害和小麦种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小麦繁种工作中节节麦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1.1种源控制和繁种基地选择与管理节节麦种子混入小麦种子繁材已成为节节麦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且随着发生比率增高,节节麦杂草种子存留基数不断增大,发生几率也逐年增加。节节麦杂草种子混入繁殖材料造成严重影响主要有以下2 个特点:第一,科研育种单位的育种基地和原种繁殖基地较为固定,不能在发现恶性杂草和病害时快速变更基地和繁种田;同时科研育种人员在繁育工作中更注重种性的保持和纯度控制,对于病害和杂草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增加了在繁种体系源头的隐患。第二,原原种和原种是重要的初始繁殖材料,十分珍贵,通常不宜采取良种检验检疫中不合格报废这样的简单处理办法,从而加大了防控的难度。

原始繁殖材料混入节节麦种子,给后续繁种工作去除杂草增加了难度,因此保证种源质量是控制节节麦发生与传播的首要途径。在实际生产中,对于不能作为报废处理的重要繁材,一旦发现有混入,少量原原种可以采用人工挑选的方式进行筛选去杂,在繁殖过程中加强人工除杂力度,去除混入杂草。原种因使用量较大,可以进行多次分选和加强比重筛、减缓清选速度的方法减少混入,结合繁殖工作中人工和药物除草控制节节麦发生。

在繁种基地建设中,繁种单位应对繁殖工作进行整体的规划,建立完善的种子繁殖体系。在繁种基地的选择上,首选节节麦未发生的区域建立规模化繁种基地,繁种基地集中、规范,有较好的隔离条件,避免分散和穿插,在空间上做到最大范围的隔离。有节节麦发生的区域,做好各繁种地块的杂草病害记录,选择连续无发生记录的田块进行繁殖,做好检查检验工作。已有发生记录的地块,有条件的在休耕期集中进行节节麦的清除防治,或进行2~3年连续的油菜、棉花、春玉米等作物轮作,能有效减少繁种田出现节节麦风险。鉴于节节麦易在荒芜草地存留的特点,应重点避免选择地块周边杂草防治较差,内有坟头、树丛的地块[12-13]。

1.2加强田间防控措施

1.2.1耕作防控节节麦种子主要存留在土壤表层和10cm 以内的土层,其萌发、出苗与麦类作物需求条件一致[14]。轻简化的耕作方式不利于节节麦的防治,例如简单的旋耕整地会使节节麦种子浮在土壤表层或浅层覆盖,并促使短距离传播,为节节麦种子的萌发和出苗提供了更好的生长条件。因此,对发生过节节麦的繁种地块应采取深翻的耕作方式,可以把田间存留的节节麦种子翻入20cm 的地下,抑制发芽,最终种子坏死,有效抑制其出苗繁种[15]。在休耕期、轮作空闲期或小麦播种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田间节节麦萌发后进行深翻效果更佳。

1.2.2群体防控注重冬前和返青期管理,形成田间群体优势,抑制其他杂草生长。冬前尽快达到壮苗,形成较好的田间群体,既能有效抑制节节麦等杂草生长,也能为药物防控提供良好的基础。返青期早抓早管,尽早实现封垄和地面覆盖,在小麦与春季萌发节节麦和其他杂草的竞争中形成个体和群体优势,减少杂草生存空间,阻止节节麦繁殖和扩大。

1.2.3药物防控在前期对节节麦防治的研究中发现,甲基二磺隆是麦田出苗后防治节节麦最重要的药剂,其他麦田除草剂均没有很好的效果[16-17]。实践表明,甲基二磺隆的喷施对小麦生长也会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施药量、药剂配比、施药时间均有严格要求,不当施用会对麦田产生较为严重的药害[18],这也是目前种植户没有广泛采取药物防治的主要原因。在生产中,药剂选择一般采用3%世玛乳油(拜耳作物科学生产)进行防治,配合专用助剂,按配比要求足量配水。在小麦播种后25~30d,节节麦叶龄小、对药物敏感时期喷施。喷施时要十分注意药剂和助剂使用比例,避免出现药害[19]。同时扩大除草范围,使用草胺磷、草甘磷等药剂,对田间、地头和路边地方杂草进行灭除。在药物防控中一旦发生药害,要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对麦田的生长抑制。一般采用灌水补充氮肥、喷施少量叶面肥等措施进行补救。

1.2.4人工除杂随着机械化水平提升和轻简化种植管理应用,人工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但种子繁育工作,特别是原原种的繁育工作中使用人工除杂对后续扩繁工作是必要和高效的。对耕作和药物防治不彻底的地块,苗期可以进行人工除草。小麦开花灌浆期是节节麦表现最为明显的时期,伴随提纯除杂工作,对节节麦进行1~2 遍重点去除。该项工作要及早进行,避免成熟后的节节麦种子散落,拔除的节节麦也要带出地块统一销毁。

1.2.5田间检验种子繁育田要结合田间检验检疫工作,对节节麦进行重点检查。对发生严重、防治不及时的地块严格淘汰转商,避免流入种子市场,造成节节麦的进一步传播。对于少量的繁殖材料要进行严格的隔离和筛选处理,除杂后进行扩繁。

1.3种子收储、加工、检验环节防控

1.3.1收获防杂收获期间的混杂,特别是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是导致节节麦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节节麦发生区域,要严控机械混杂,种子田最好专机专收。更换地块时对收获机械和拉运机械严格清扫,晾晒、储存分类标记,场地库房进行彻底清扫是收获期间重要的防杂工作。

1.3.2加工除杂节节麦种子在外形和大小上与小麦种子相近,千粒重约为小麦的1/3。在清选加工中,风选和筛选对节节麦的清选效果不佳,比重选能够较好地清选出节节麦种子。通过选购含有比重选的清选加工设备,控制清选加工速度,能够有效清选出混杂在种子中的节节麦。

1.3.3加强抽检种子企业加强内部管控,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和抽检工作,对于检查出含有节节麦的种子进行转商处理,严控其在市场上流通,切断传播流通链条。

2 加强节节麦防控的几点建议

2.1加强种子繁育工作管控,从种源上控制节节麦传播在种子繁育工作中,加强恶性杂草节节麦的防治、确保种源质量是控制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保障各级繁种田和小麦生产田安全的最主要工作。恶性杂草的繁殖同小麦良种扩繁和小麦生产同步,且繁殖系数和抗逆能力要强于小麦自身。保证原种田、良种繁殖田无节节麦存留,原种繁材不含有节节麦种子,从源头上进行隔离,切断传播链条,是有效减少节节麦扩散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2.2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查,降低流通传播的可能小麦种子作为常规种,行业准入门槛低,市场上种子企业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加之小麦种业仅有15%~30%的毛利水平,种业企业对种子质量的控制也低于两杂作物。同时,小麦用种量大,也加大了市场监督检查工作的难度。在种子流通环节,存在节节麦等恶性杂草种子随着种子流通传播的情况,伴随小麦良种流通已经成为节节麦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且由于近几年种子包衣剂的扩大使用,增加了直接辨识的难度,需要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对于检验发现混带节节麦的种子进行及时妥善处理。

2.3重点区域进行及时防治,杜绝自留种和换种

节节麦在发现早期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能够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生产中发现,部分发病严重地区,多数是由于农户对节节麦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自留种和农户间换种导致节节麦种子在田间和麦种中积累,导致爆发式发展,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在发病重点区域及时采取耕作、倒茬和药物等多种防治措施,连续采购优质种源,一定时间内杜绝自留种和换种,能够有效减少节节麦的发生与繁殖。

2.4对药物防治加强培训指导,加强防控,减少药害甲基二磺隆是目前防治节节麦最主要的药物,防治效果受喷施时间、施药浓度等因素影响较大,且易对小麦产生药害。在实际生产中,不少农户因为药害的问题不进行药物防治,需要针对药品选择、施药时间、施药措施等加强培训指导,发挥药物防治的有效作用,减少和控制药害发生。

综上所述,有效的综合防治能够很好地控制节节麦的发生,降低对小麦生产的影响。随着耕地流转集中和规模化生产,田间杂草和病害的统一防治将更加规范、有效。小麦籽种产业不断发展,良种利用率也逐年提高,优质良种在生产中的应用对节节麦的防控将更加有力。通过加强种子繁育工作,在源头做好管理和防控,能够切断节节麦的传播,减少其对小麦生产的危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原种药害田间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玉米除草剂药害的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作物药害如何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