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平
当前中小学教师正在不断探索和思考“最近发展区”“深度学习”“高阶思维”等话题,这是课程与教学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应有样态。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正确处理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阶”飞跃。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指向思维能力培养的科学精神培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能够通过教学策略、方式方法的改变,培养学生借助丰富的知识与思维能力,发现意义,建构并运用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和水平。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评价思政课教师队伍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方面的重大作用,深情嘱托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维要新,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思政课教师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标准之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维要新,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必然的内在要求。当今的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开放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要创新,就必须反对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创新有章法,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总之,思维要新,是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服务的,是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的。
杜威认为,思维的过程是一种事件的序列链。这一生产过程从反思开始移动到探究,再到批判性思维,最后得到比个人信仰和想象更为具体的“可以证实的结论”。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但是它一定是由“难题和疑问”或“一些困惑、混淆或怀疑”“引发”的。训练思维能力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原先经过思维充分检验而获得的意义,有可能毫无限制地应用于生活中的种种对象和事件,因而,人类生活中,意义的不断增长也是没有限制的。
新课程强调,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转变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努力打通书本世界与自己的真实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自主支配教师安排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主动探索带有挑战性和研究性的问题。同时,学生应重视家庭、社会因素在“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价值,采用时事沙龙、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撰写小论文等形式,还可以开展“荧屏学习”(学生收看电视、电影及录像资料),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等,有利于提升他们在复杂的情境中分析、评价、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深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各学科围绕“核心素养”对“学科思维”均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目的是推动学科教学从简单的学科知识的习得转向学科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把“科学精神”的培育,作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一课”,教师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通过有深意、有新意的学习体验,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理性思考、分析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把道理讲明白、讲透彻,要求教师具备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近年来,不少教师通过完善内容设置、创新话语表达、采用新媒体技术等方式,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有益于“科学精神”培育的思政课活动模式,如“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志愿者服务”等,让思政课实现从“点名课”到“网红课”的转变,这充分说明:没有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思政课。在这里,关键是要激发思政课教师“教”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