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艇
(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输血科 重庆 400014)
输血医学在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2016 年输血医学成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迎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从事输血医学的工作人员有责任从临床医学、血液学、免疫学、分子遗传学、移植免疫学、蛋白质化学、微生物学、造血和干细胞生物学、流行病学等学科中学习和归纳相关概念和技术[1]。另外,相关专业人员需要遵守输血相关法律,能够很好的与患者、医生、献血员等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输血医学本科实习生教学主要内容为献血、血液采集、血液成分的制备、血液的储存、血液运输、相关传染病管理、血液管理信息化、输血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临床输血实践、血小板血型、血清型与红细胞酶型、输血医学伦理、血液预警系统、患者血液管理、血站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等等。而临床输血科注重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输血相容性检测方法学评价、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文件控制与信息管理和标准操作规程等。
血液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要求输血相关工作人员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保证临床用血的科学合理。相关部门对于临床用血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等;行政法规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血液资源非常宝贵,通过相关法律制止不良用血行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而实习生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的不够深入,因此课堂讲授方案需要进一步完善[4]。
在本科教学中,实验课内容和操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在上实验课时,通常只是按照老师的实验课操作要求完成相关操作。学生并不了解实验课的目的及实验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但临床输血医学工作中,需要针对临床用血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由此得出更加科学的用血方案,并根据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检测[3]。因此,临床输血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试验检测技术,还应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但目前教学中,缺乏此类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
输血科本科生实习时间仅有短短的2-4 周,输血科实习看似比较简单,但需要实习生熟练的掌握较多的相关知识,例如交叉配血、血型鉴定、疑难配血等等,在短短的2-4 周的实习时间很难将所有的内容都熟练的掌握。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生对其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实习带教质量不理想,使输血科实习教学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增加《基础输血学》、《献血服务学》、《输血技术学》、《临床输血学》、《输血管理学》等课程。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血型群体遗传学、免疫血液学、经输血传播性疾病等基础知识,在无偿献血的宣传、献血者招募学及献血相关问题的咨询和无偿献血的管理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熟练的掌握血液采集分离与制备技术、输血传播性疾病检测技术、病毒灭活技术等相关技术。通过教材改革,使学生充分掌握输血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对输血相关技术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在实习过程中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提高实习质量。
在实验课开课前,教师需根据实验课教学大纲,进行实验课内容的设计,实验课的内容还需考虑当前输血医学临床发展,并根据临床发展对实验课内容及时的进行调整。在上课时,教师需将实验的目的和所需掌握内容向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内容,从中了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4]。
输血定向实习生初入输血科,对实习生实施入科教育,要求实习生端正实习态度,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另外要求实习生学习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实习生法律意识,保证输血安全。为了使实习生的法律意识得到有效提升,输血科需要定期为实习生组织相关医疗事故的案例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提高法律意识,有效提升实习生专业水平,使相关医疗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得到更好的掌握。通过专业技术实践,系统化训练定向实习生的输血技术。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定向实习生不仅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还要在各细节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有效培养实习生的工作态度[5]。
输血科是医院用血的重要科室,需要对用血实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此过程中需要与各科室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还需要对用血提高合理的建议。因此需要加强输血科实习生的人文医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实习生沟通交流能力,提高临床用血管理质量。
输血医学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更加重视输血与临床疾病的关联性、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是围绕疾病采用输血救治而展开的医学学科。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用血方案,使临床用血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随着输血相关技术的改进,带教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的规范,学科建设的完善,必将促进输血医学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