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城南小学 沈金美
品读是一个概括性的词语,学生在简略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品味文本的意蕴。学生通过品读文本积累语文词汇,拓宽视野,获取文本中的价值取向。教师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谐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内容大多是名家著作,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优美、用词精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分析作者的遣词造句;通过联想还原文本语境,品味文本中的意蕴。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合理地选择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优美、品鉴散文、小说的风趣、感受古诗词的精炼。粗浅地阅读课文只能掌握文章大意,无法提炼出文本的精髓,达不到预想的阅读效果,只有细细品读,融于作者创设的意境中,才能感受到文本中的魅力。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花儿的学校》这篇儿童诗的阅读教学中,课前教师拓展教学资源,整理有关作者的资料。课上教师先带领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然后为学生介绍作者泰戈尔的代表作和生平。学生初步熟悉课文之后,再跟着教师还原课文的语境。当大雨来临时,花儿们纷纷跑出教室,来到天地间欢呼、跳跃。学生们联想到自己每次放假时的心情,就会与花儿们产生共鸣,感受到花儿的情绪。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这首充满童趣的诗歌,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学生通过品读课文,让文中的“花儿孩子”活灵活现地浮现在脑海中,快速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到文本的意蕴。
教师运用教学工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文本角色,理解文本的内容。诗歌的语言大多优美、情感细腻,学生用心品读文本中的意蕴,感受一字一句的美好,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怀。
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快速泛读、简略阅读、主题阅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产生的效果不同。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安排和学生阅读需求,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方式阅读文本。品读是学生放慢速度静思默读,对某一自然段或某一句话反复阅读,感受这些句子中或平淡质朴、或情感真挚、或慷慨激昂的情绪。文字是作者内心的宣导,作者通过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情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整理成文字,向读者表达自己的某一想法。阅读是与作者的对话。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只有一个地球》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地球的动态图,感受近几年地球正在发生的变化,调动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然后,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正确读写,摘抄文中喜欢的语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明白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只有地球,地球上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现在地球正在面临着巨大的破坏。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安排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总结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明白作者想要表达和倡导的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球可爱的语句,反复阅读,感受作者对地球母亲的热爱和依赖之情。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这篇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引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思索,使学生意识到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内涵丰富的文本初次阅读无法真正走入文本,学生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反复阅读文本,才能逐渐参透文本中的道理,并捕捉到作者的思想情怀。只有走进文本,才能更好地感受文本,感悟文本的情感。
文学作品中的一词一句都是作者深思熟虑过的,一句话中更换一个词语或许给人的感觉就会截然不同。标点符号在文本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我们知道,句号代表一句话结束,逗号代表一句话还没有说完,感叹号代表语气肯定、情感强烈或命令式的语气,等等。符号在文本中的作用也非常大,学生在品读文本时要注意文本内容使用的标点,利用文本的留白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举一反三。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剃头大师》的文本品读中,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了课文故事情节:作者自诩“剃头大师”给她的小表弟金沙剃头失败,小表弟变成光头的故事。课文内容幽默风趣,题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自身,加深对文本内容的印象。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感受标点符号在文本中的作用。如店里的剃头师傅都不欢迎小沙这样的顾客,因为谁给他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教师可以让学生思索双引号在文中的作用,双引号一般用于直接引用的话或者着重论述的对象,再或者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学生经过讨论确定在这句话中双引号的作用是凸显出“害人精”的特殊含义。因为小表弟金沙不喜欢别人给他剃头,就认为剃头师傅都是害人精。学生一边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一边感受小表弟金沙的活泼可爱。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设计文本留白处,给学生预留大量的独立思考时间。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标点符号在文本中的用法,大胆想象,对文本内容进行延伸或缩写,发挥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我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语文教学素材中不仅有近、现代的文学著作,还有封建时期圣者贤人流传下来的佳作。小学生品读文本的过程也是穿越历史长河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走进文本,跟随作者一起经历蔺相如与秦王的唇枪舌剑、圆明园毁灭的愤恨难过、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感悟文章中的道理,换位思考作者的思想情感,挖掘出文本中隐藏的内涵,让语文课堂能够得到延伸,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阅读教学中,作者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严谨的构思,将圆明园从辉煌到毁灭的过程娓娓道来。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激发起学生对建筑瑰宝被毁灭的愤怒与惋惜。学生带着个人情感去阅读课文,边阅读边思考,实现与文本的平等对话。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是大部分内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学生熟读课文之后,了解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自然而然得出了问题的答案,只有见识过圆明园过去的美丽与不可替代,才会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比的愤怒,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由此可见,作者颇具匠心的行文构思,通过美毁对比引发学生的深思,大大地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会。学生与文本对话,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和阅读感受。
教师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师生在角色扮演或一问一答中深入解读文本。对话文本即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文本展开更好的对话,获得阅读带来的愉悦。学生在对话文本的过程中挖掘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欣赏能力。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品读,感悟文本的魅力,学习文本中的人文价值和写作手法。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魅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