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红
(甘肃省古浪县林业技术服务中心,甘肃古浪733100)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要想更好地改善和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就需要明确整治的重点以及整治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及时转变农民的思想认知,重点解决一些短板问题,如垃圾处理问题、污水处理问题等,努力为农民营造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
对于人们来说,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是人们实现个人发展、获取物质资料的重要条件。乡村人居环境指以乡村为中心的空间场域,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其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日常生活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会影响到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安全感。乡村人居环境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人居生态环境、人居物质环境、人居文化环境,该环境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综合了多种要素。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人居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与便捷的生存环境,给予农民生活更大的保障。
我国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保持我国的生态之美。美丽中国的概念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美丽中国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乡村之美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部分乡村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不仅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还影响到整个乡村的村容村貌。根据我国颁布的相关规章制度,要求政府能够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将主攻方向确定为污水治理、垃圾清理、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努力打造出一个适宜人居住的乡村环境,将我国乡村都能建设成为文明和谐、山清水秀、生态美丽的全新乡村,最终打造出美丽中国。
我国是农业大国,无论是农民的比例,还是农业的比重都相对较大。一些偏远地区的乡村仍较为贫困,发展较为落后,而这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乡村人居环境指标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属于一项重要指标。如果未能及时改善乡村的生活环境,就无法真正实现全面小康。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区域之间的发展也不够均衡,不同地区的乡村拥有不同的发展状况,导致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从生态宜居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和整治乡村的人居环境,让所有的农民都能够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中,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整治的重点,实现整治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1]。一是重视乡村中垃圾的治理。乡村中所有的生活垃圾都应当实现无害化处理,避免这些垃圾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威胁人们的健康。二是重视污水的治理。分析和研究乡村内各种黑臭水体的来源,从源头进行污水的治理。三是打造优质的村容村貌。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保证规划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同时还要做好乡村的亮化、绿化以及美化,从根本上提高整个乡村的建设质量与水平。四是打造出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护模式,构建出系统、完善且长效的管护机制,确保高质量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
在改善和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始终秉承“以农民为主”的建设原则,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切实提高整个乡村整治的质量、水平与效率。
2.2.1 秉承“以农民为主”的原则 在改善和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秉承“以农民为主”的原则,满足农民的居住需求,了解其真实想法,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改善人居环境,最大程度提高农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2.2.2 真正落实新发展理念 在改善和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始终秉承“创新性”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完善工作路径和方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努力探索全新的建设方法,最终实现环境水平和治理水平的同步提高。在实际整治的过程中,需要秉承“协作”的原则,保证各类资源的均衡配置,并将这些资源运用到环卫、环保等方面,引用城市中的各项技术,增加资金投入,努力为农民打造出一个适合居住和生活的优美环境,使人居环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民。
2.2.3 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改善和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乡村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农民的思想认知、经济发展状况等,及时发现建设和改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最恰当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改造和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需要遵从一定的原则,如功能分区、城乡统筹,从整体的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明确建设的目标,进行人口布局的合理规划,优化人口结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保证乡村布局的合理性。相关人员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人居环境要求,制定明确的建设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完善,最大程度降低改造和优化的成本,切实提高改善效率和质量。
相对于城市的居民来说,乡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认知等相对较低,给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带来较大的困难[2]。要想改变这一状态,需要从乡村居民思想认知的角度出发,大力宣传改善人居环境的优势,普及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讲解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知识,使乡村居民能够认识到环境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外,还需重视党员干部、乡村群众认知水平的稳步提高,激活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的优化和规划中,保证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发展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污水随意排放,垃圾资源不具备较高的利用程度等[3]。要改变这一现状,需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制定具有可行性、针对性的对策,更快更好地实现建设目标。首先,明确垃圾分类、垃圾治理的各种原则,在乡村中建立专门的垃圾分类地点,从源头入手,根据乡村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理手段,灵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不同的垃圾,尽可能避免乡村中出现较多的生活垃圾,真正实现垃圾的无害处理。其次,综合性治理污水。从污水的源头进行减量,同时还需要回收利用尾水,运用具有较低消耗、较高效率、容易维护、成本较低的污水治理技术,从根本上避免乡村出现污水乱排放的问题。
乡村人居环境不仅拥有较强的复杂性,还具有长期性与系统性。要想切实提高改造与优化的效果,提高农民的幸福感,需要改变农民的思想认知,重视垃圾、污水等问题的治理,进行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打造出一个适宜人居住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