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西巩驿畜牧兽医站 74300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Bovine infection rhinotracheitis,IBR)又被称作坏死性鼻炎或红鼻病,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临床上病牛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流鼻涕,呼吸道黏膜水肿,有出血点伴有溃疡。本病首次报道在美国,我国于1980 年发现并分离了该病毒。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为必须进行通报的疫病。今年随着我国养牛业的迅速发展,IBR 的发病率也有所提高。
此病病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Bovine infection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隶属于疱疹病毒科,水痘病毒属。病毒粒子有囊膜,呈球形,直径为140~230nm。IBRV 对环境的抵抗力一般,但不耐热,对乙醚和酸敏感。一般经50℃20min 后可以灭活,常用的消毒剂也可以使其失活,如福尔马林,氢氧化钠等[1]。
IBR 发病不分季节,但多发生于冬季,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均可以感染此病。肉牛比奶牛易感,犊牛较成年牛易感。犊牛在20~60 日龄时最容易发病,此时死亡率比较高。此病的传染源是病牛,带毒牛和其眼鼻分泌物。此病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患病母牛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给胎儿。
本病的临床表现型比较多,分别是呼吸道型、眼型、脑膜炎型、生殖道型和流产型。
病牛体温升高可高达42℃,精神萎靡,食欲降低,鼻黏膜红肿出血溃疡,淌出黏性鼻涕。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伴有咳嗽。眼睛流泪,结膜发炎。有的病牛会出现血便,母牛会出现产乳量降低或停止。此型的发病率高,病死率较低,病程一般有10d 左右[2]。
眼型IBR 病牛没有特殊的全身症状,只表现为结膜炎,眼结膜红肿浑浊。没有眼鼻分泌物,少数会有呼吸症状。
脑膜炎型IBR 主要是犊牛发生,发病的犊牛最初体温升高到40℃以上。精神不佳,食欲废绝,流浆液样鼻液,病程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惊厥兴奋,震颤,角弓反张,倒地吐白沫。此型的病程通常为一周,发病率低,死亡率高。
母牛感染IBRV 又称交合疹或者传染性脓包外阴阴道炎。起初,病牛体温微微上升,精神萎靡,食欲不佳,排尿痛,阴道和阴门红肿充血发炎,有灰白色的脓包粒。公牛生殖器感染被称为包皮炎或传染性龟头包皮炎,病牛精神萎靡,食欲不佳,包皮红肿糜烂,阴茎上有脓包。染病后的公牛精液带毒,但可以不表现临床症状,带毒公牛不能用于配种。
母牛从呼吸道感染IBRV 后,通过血液到胎盘和胎儿,胎儿感染后一周后被排出。
根据此病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等特点,可以初步认为是此病。要想进一步确诊,需要做实验室检查。包涵体检查:在发病早中期,取患病上皮组织制成切片检查胞内包涵体。分离鉴定病毒:取发热时期的眼鼻分泌物,处理后,牛肾细胞培养后分离鉴定。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应用PCR 方法对病毒的核酸进行检测。血清学试验:包括了间接血凝试验,中和试验,琼脂扩散实验和ELISA 等。在进行鉴定时要在发病初期和康复期采取病料进行试验[3]。
牛场要做到封闭式养殖,对外来车辆和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养殖场要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如果必须引种的话,需要在非役区引种,胚胎或者精液,要引进有合格检疫证明的种牛,对于引进来的种牛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隔离观察后方可进行合群。经常打扫牛舍,相关器具要定期消毒。牛舍要勤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干燥。种牛要经常进行检查,此病一定要呈阴性才能进行配种。对于检查结果呈阳性但无症状的牛也要与正常牛群分开饲养。目前,国外有灭活苗和弱毒苗,效果一般,我国尚无有效的疫苗。若发生此病应立即隔离病牛,对首次发病地区,应扑杀全部病牛,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养牛业比较常见且流行的传染病,给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养殖户要积极重视防护此病,加强饲养管理和免疫接种,降低此病的发病率,使养牛业效益达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