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 长春 130122)
在养殖生产中使用兽用抗菌药物,可防治猪的疾病,改善营养,促进生长,增加经济效益等。但抗菌药物长期不科学不合理滥用,也会造成动物源细菌耐药性菌株大量产生,并诱发“超级细菌”的出现,兽药在动物体内残留,污染生态环境,给动物性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带来重大的隐患。目前,动物养殖中出现的细菌耐药性与兽药残留已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本文就养猪生产中如何控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与兽药残留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养猪场(户)参考。
1.1.1 耐药性 耐药性是指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基因发生改变而产生对抗菌药物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因是微生物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微生物接触到抗菌药物后,会通过改变代谢途径或制造出相应的灭活物质来抵抗抗菌药物,而形成耐药性。
1.1.2 超级细菌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称为多重耐药(MDR),又名为多药耐药。临床上出现的对多种抗菌药物均耐药的细菌称为“超级细菌”(superbug)。超级细菌不是一种细菌,而是对多重耐药细菌的总称,是对抗现有绝大多数抗生素的细菌。超级细菌的出现并不是突然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中累积和演变而来的。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与不科学、不合理的滥用可加快这一进程。目前常见的超级细菌主要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多药肺炎链球菌(MDRSP)、耐万吉霉素肠球菌(VRE)、多重抗药性结核杆菌(MDR-TB)、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KPC)、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细菌(ESBLS)、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及携带有NDM-I基因的新型超级细菌等。超级细菌的耐药性可通过质粒、转座子、噬菌体等在不同菌属之间水平传播,并且可携带一种或多种抗性基因;还可通过耐药基因的转移、扩散、传播、传代、变异等形成高度耐药和多重耐药的细菌。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3 000人直接死于耐药细菌导致的感染,超级细菌的流行已失控。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中国到2050年抗生素耐药会造成10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可达20万亿美元。
1.1.3 细菌耐药性种类 根据发生原因,细菌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固有耐药又称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比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不敏感。获得性耐药是由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细菌的获得性耐药可因不再接触抗生素而消失,也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染色体而代代相传,成为固有耐药。
1.2.1 兽药残留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中兽药残留联合立法委员会定义:兽药残留是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
1.2.2 兽药残留种类 兽药残留包括原药、兽药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以及与兽药生产中所伴生的杂质。根据国际相关组织建议,兽药残留大致分为7类,分别为:抗生素类、驱肠虫药类、生长促进剂类、抗原虫药类、灭锥虫药类、镇静剂类和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等。
我国畜牧业生产中使用抗菌药始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的抗菌药物有60多种,常用的有20几种,其中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多黏菌素E、恩诺沙星、杆菌肽、阿莫西林、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等抗生素使用较多。我国每年生产抗菌药物原料药约21万吨,有50%用于畜牧业生产,其中60%以上用作饲料药物添加剂。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生猪养殖中兽药费用为2.66~104.35元/头,中位值23.61元/头。其中抗菌药物费用为0.15~34元/头,中位值为6.35元/头。养猪场在生产中使用的饲料加有抗菌药物、“中兽药产品”中加有抗菌药物,猪用疫苗中加有抗菌药物防腐,防治猪的疾病使用大量抗菌药物等;猪场在养猪生产中长期使用这些产品,任意用抗细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组方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甚至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和原料药,使用人用的抗菌药物与低价假劣兽药等用于猪只促生长与疾病防治;用药不科学,不合理,不对症,随意加大用药剂量,超范围用药,改变给药途径,延长用药时间,不遵守药物规定的休药期等,最终造成动物源细菌耐药性菌株大量产生,诱发超级细菌的出现,不仅降低了抗菌药物的防治效果,加剧了兽用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导致兽药在猪体内大量累积残留。给动物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重大的隐患,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我国先后颁布了《动物防疫法》、《畜牧法》、《食品安全法》、《环境保护法》、《兽药管理条例》、《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最高残留限量》标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允许作饲料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4部门联合制定的《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7—2020年)》,2018农业农村部又发布了《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方案(2018—2021年)》,明确提出了养殖端减抗和限抗时间表,药物饲料添加剂将在2020年底全部退出,养殖业将面临严厉的抗菌药物应用、耐药性及药残的监管。养猪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都要认真学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牢固树立坚固的法治观念,并结合猪场生产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在养猪生产中使用的各类兽药、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等,从品种选购、运输贮存、临床应用和用后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高标准、严要求、重质量、强管理、科学使用,防止不合理地滥用,确实从源头抓紧抓好。养猪场使用各类兽药一定要严格规范,按生产实际需要计划用药,坚决做到四不用:不用无兽药生产批准文号、无产品质量标准、无GMP生产厂家的“三无兽药”;不用国家规定的违禁兽药;不用人用的抗菌药物;不用假劣过期兽药。尽可能做到少用药,不用药,用好药,依法用药,依诊用药,安全用药,严防不合理地滥用兽药。全面落实兽用抗菌药减量化使用,最终达到饲料中限抗,防治疾病中减抗。
发展生态养猪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因地制宜,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生态循环的原则。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的生产经营方向发展。生态养猪场规模要适度,一定是生产基础建设完善,品种优良,科学饲养管理,饲喂营养的生物饲料,疾病预防为主,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全面,使用生物兽药,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现代化生态畜牧业。这样的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养殖模式在养殖环境、生物安全、营养标准、疾病防控与科学饲养管理等方面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发病,保障动物健康生产,进而可减少用药或者不用药,就能有效地防止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和兽药残留的发生。最终为人类提供安全、优质、无公害的绿色动物性食品,这是生态养猪的最终目标,也是解决兽用抗菌药物使用问题的根本出路。
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兽用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对兽药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GMP标准进行检查与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假劣兽药,防止“三无兽药产品”流入市场。对饲料生产企业要加强药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监管,坚决执行2020年底以前药物饲料添加剂从饲料中消失,不能再用在饲料生产中;促生长用抗菌药物、人兽共用抗菌药物或易产生交叉耐药性的抗菌药物都要逐步退出的规定。对兽药经营企业要严格按照GSP进行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假劣兽药。对养殖场(户)要加强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环节的检查与监管,养猪场要建立和完善兽药使用记录制度,实施处方药制度,严格执行兽药休药期,生产中不要直接在饲料或饮水中私自添加兽用抗菌药物或原料药。建立从兽药生产企业、兽药经营企业到兽药使用环节的兽药追溯体系,确保兽用抗菌药物从出厂、经销到用于动物实行全程追溯。最终达到企业生产优质兽药、合法经营、养殖场科学合理使用,以彻底解决兽用抗菌药物引发的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与兽药残留问题。
在养猪生产中防止动物源细菌耐药性与兽药残留的产生,要从饲料这个源头抓起,严把饲料饲喂关。一是严禁在饲料中与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与原料药;二是大力提倡使用生物饲料与环保型饲料添加剂,比如使用食用酶制剂、酸化剂、益生素、生物活性肽以及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氨基酸饲料添加剂和矿物饲料添加剂等。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批准使用的30多种益生菌都可用于微生物制剂与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生产,用于猪只,对猪体无毒副作用、无药物残留、不产生细菌耐药性,能有效地提高饲料中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利用率,降低氮和磷的排放量,减少氢气与硫化氢的产生,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由此可见,使用生物饲料与环保型饲料添加剂饲喂猪只,不仅能“节能减排”、“低碳养殖”,保障猪只健康生长,提高生产性能与经济效益,还可防止动物源细菌耐药性与兽药残留,维护动物性食品安全与人类的健康。
3.5.1 猪疫病的科学保健预防 养猪场实施保健预防时不要使用兽用抗生素,可使用兽用抗生素替代品。比如在养猪生产中根据猪只生长发育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的季节、养殖环境的改变,结合猪场生产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选用兽用抗生素替代品,并制定保健预防方案,有计划地实施预防保健,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目前,许多养猪场选用细胞因子制剂(如猪用干扰素、免疫核糖核酸、高免球蛋白等)、动物用免疫增强剂(如猪用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4、MHC-II类分子、胸腺素、脂多糖、营养性免疫增强剂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等)、微生态制剂、生物活性肽、酶制剂、酸化剂、微量元素、植物提取物(如多糖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苷类和挥发油类等成分),以及乳酸菌、芽孢菌、双歧杆菌、酵母菌与复合菌等制剂。这些兽用抗生素替代品可通过拌料饲喂或饮水中添加饮用,实施保健预防,效果良好。
3.5.2 猪疫病的治疗 当猪群发生疫情时可选用兽用抗生素替代品实施治疗,比如猪用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高免球蛋白、生物抗菌药物抗菌肽、溶菌酶、细菌素,配合中兽药制剂联合使用,采用细胞因子疗法、免疫疗法、抗病原疗法与对症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性治疗方法实施治疗,可以收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上述推荐的猪疫病预防与治疗用的兽用抗生素替代品,在目前猪病临床上使用已显示出具有增强动物营养,促进消化吸收功能,改善动物生产性能,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与抗病力,抗病毒、抗细菌、抗应激、抗氧化,解除免疫抑制的作用。而且无毒副作用,不产生细菌耐药性,不出现药物残留,不污染环境,防治效果好,安全、实用,受到广大养猪场(户)的一致好评。
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兽药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教育的力度,指导养殖企业科学合理使用各类兽药,建立执业兽医师和基层乡镇兽医的培训机制,以提高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对养殖业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并实行处方药制度。兽药生产企业除保证提供优质兽药产品供应市场外,还应与兽药经营企业一道对养猪企业实施上门技术服务,指导养猪场在养猪生产中如何使用各类兽药,以提高养猪场科学合理使用兽药的能力与水平。养猪场要加强自身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并积极对员工开展畜牧兽医技术和兽药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全面提升养猪场的自身养猪生产技术和科学合理使用兽药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在完善综合的兽医技术服务体系中,上下共同努力,才能使养猪场真正做到在养猪生产中科学合理使用各类兽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猪场生产中产生动物源细菌耐药性与兽药残留的问题。
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减抗”、“限抗”、“禁抗”时期,其目的就是要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发展质量,防止兽用抗菌药物不科学合理地滥用,以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动物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环境友好和人类的健康。养猪场只要坚持饲养优良的种猪群,饲喂生物饲料,使用兽用抗生素替代品防治疾病,就能有效控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和兽药残留,促进养猪生产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兽用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兽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已取得可喜的成就,为养猪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控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与兽药残留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如生物兽药、中兽药(包括植物提取物)、核酸药物、动物用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生物活性肽、酶制剂及酸化剂等,可以替代兽用抗生素使用,这是今后养猪生产中使用兽用抗菌药物的发展方向,也是替代兽用抗生素防止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和兽药残留,“减抗”与“禁抗”的必经之路,其使用前景宽广。
老年人多喝茶心情好
调查显示,我国近四成城市老年人存在抑郁情绪问题,老年抑郁症的病因包括家庭社会关系、健康状况等。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的联合团队研究指出,经常饮茶的老年人抑郁症发病率较低。研究人员分析了近10年间参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项目的1.3万人的数据。结果显示,饮茶习惯与抑郁症患病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具体来说,65~79岁、有每天饮茶习惯的男性参试者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研究指出,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茶氨酸具有镇静神经、消除疲劳等功效,因而饮茶时容易感到平静舒缓、心情舒畅。此外,在中国,伴随饮茶的社会交往对老年人降低抑郁症风险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自《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