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 涛
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得不戴上了口罩。口罩在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的同时,也散布着一种紧张的气氛。口罩是怎么发明的?追溯口罩的历史,也是回顾医学卫生发展的历史,以及人类对抗疾病与消解恐惧的历史。
历史记载,最早的“类口罩物”出现在公元前6 世纪。古代波斯人信奉拜火教,他们认为俗人的气息是不洁的,因此在进行宗教仪式时,要用布包住脸。波斯古墓墓门上的浮雕中,祭师就带着所谓的“口罩”。总之,它们都和卫生没有任何关系。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在元朝的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意思就是,元朝皇帝进餐时,为了避免那些侍从呼出的气息触及食物,致使皇帝染病,他们的口与鼻一律都要蒙上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这种蒙口鼻的丝巾,就是最原始的口罩。据此看来,中国人发明和使用口罩至少已有700 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1861 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用实验有力地证明了空气中有细菌存在,并于1886 年发明了巴氏消毒法。1877 年,英国化学家廷德尔发明了间歇灭菌法(或称廷氏灭菌法)。1876 年,无菌外科创立。同年,德国人科赫分离出了炭疽菌,提出有名的科赫法则。在口罩应用于医学之前,无菌外科的规范虽然已包括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器械,外科医生得穿手术衣,戴手术帽和橡胶手套,但并没有要求使用口罩进行防护。医生手术时常把自己口鼻腔中的细菌传染给患者,从而引起伤口感染。1895年,德国病理学家莱德奇发现了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认为人们讲话时的带菌唾液也会导致伤口恶化。于是,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此举果然有效,病人伤口感染率大为降低。从此,各国医生纷纷效法。
不过早期推广的口罩只是一层包裹在外科医生嘴巴、鼻子和胡子上的纱布,包扎得很紧,不舒服且不透气。1897 年,英国的一位外科医生灵机一动,在纱布内装了一个细铁丝支架,纱布就与口鼻间留下了间隙,呼吸不畅、容易被唾液弄湿的弱点就被解决了。口罩再一次发生外形的变化,来源于一位法国医生保罗·伯蒂。1899 年,他猜想空气中的飞沫会传播疾病,就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用时只要将衣领翻上去就行。不过这样还是很麻烦,后来他就改良了一下,把口罩变成可以自由系结的样式,用一根环形带子挂在耳朵上。我们所熟知的现代口罩就这样诞生了。
1910 年10 月,位于中俄边境的满洲里市出现了一种神秘疾病。这种疾病传播迅速,一旦感染,致死率高达99.9%。为防止疫情向大清帝国的其他地区蔓延,朝廷派遣了出生于马来西亚、受业于剑桥大学的伍连德博士北上应对。伍博士设立了专门的隔离区,并下令封锁山海关等关口,以阻断感染者传播疾病的渠道。每天,医生带领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检查疫情,一旦发现有人感染鼠疫,立即送到防疫医院,并对病人家属进行隔离。为此,他们还专门从俄国铁路局借来大量空车厢,用作隔离之所。
为了阻断鼠疫传播的途径,伍连德还发明了一种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伍氏口罩”。“伍氏口罩”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戴上1 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也没有不适感,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很快就在民众间推行开来。
由于伍连德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措施,到1911 年2 月,鼠疫逐步得到了控制。3 月1 日,哈尔滨第一次出现零死亡报告。此后,再也没有收到人员感染鼠疫的报告。伍连德成功地扑灭了东北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