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峰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抗菌药作为防治动物疫病、改善动物生产性能的特殊商品,在畜牧业快速发展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畜禽养殖过程中抗菌药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的现象层出不穷,由此导致动物源性食品药残超标、病原菌耐药严重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1月欧盟国家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使用促生长抗生素,2018年4月我国启动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2020年1月1日起我国饲料中将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减抗”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大趋势。本文在分析江苏省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欧盟“饲料禁抗”的经验与启示,从养殖、兽药、饲料等层面提出了减抗背景下促进江苏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策略。
2018年,江苏省肉类、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328.5万吨、178.0万吨、50.0万吨,有效保障畜产品市场供应。畜产品供给从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成功推出淮安黑猪、东狼山鸡等一批优质地方资源畜产品。2018年江苏省饲料工业总产值和总营业收入分别为582.0 亿元、573.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0%、12.4%,全省120家兽药企业生产总值达到60 亿元,利润超过6 亿元。
江苏省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60.9%,规模养殖比重达82%。省级以上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2家,其中国家级16 家,形成了以“中粮”“益客”为代表的全产业链经营和以“立华”“温氏”为典型的合作经营等产加销融合发展模式。江苏省畜牧业进入规模比重不断扩大、标准化水平更加提升、产业化经营持续深入的新阶段,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2018年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13个设区市及78个涉牧县(市、区)均制定了畜禽养殖布局调整方案,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率先启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省推进,全省规模场治理率达8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基本实现省内全覆盖。
江苏省畜牧业产值连续8年超千亿元,畜牧业“接二连三”,产业优势凸显。江苏省努力构建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兽医卫生风险控制闭环,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动物卫生监督重点环节的智慧动监信息系统;近年来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整体合格率在99%以上,未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为深入推进养殖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发展绿色养殖业,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我国农业农村部于2018年4月20日发布《关于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试点工作方案(2018—2021年),计划以鸡、猪、牛、羊等主要畜禽品种为重点,实施养殖环节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推广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模式,减少使用抗菌药类饲料添加剂,实现兽用抗菌药使用量“零增长”,进而有效控制兽药残留和动物细菌耐药问题[1]。2019年7月10日,农业农村部第194 号公告发布,自2020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饲料禁抗”时代。
出于对细菌耐药和药物残留的风险考虑,2006年1月1日,欧盟宣布全面禁止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于治疗用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严格要求养殖场必须按处方购买、使用抗生素,并且所有欧盟成员国都需要监测动物产品中抗生素残留情况。在实施“饲料禁抗”政策的同时,欧盟也在积极寻找替代抗生素的综合方案,常用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品包括有机酸、植物提取物、酶制剂、益生菌等。但欧盟的经验表明,单一的产品很难完全替代抗生素,继而开发出很多高技术含量的“饲料替抗综合方案”,用于确保动物健康和替代以往饲料中使用的抗生素。
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出台“饲料禁抗”政策之前,欧盟允许在饲料中添加使用的促生长抗生素仅剩下莫能菌素、盐霉素、黄霉素、阿维拉霉素4种,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6年,饲料中用于促生长的抗生素使用量在逐步地被减少,并不是在2006年被“断崖式”全部禁用,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减抗”过程。欧盟畜牧企业在知道政府即将出台全面“饲料禁抗”政策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减少在饲料中添加以促生长和预防目的为主的抗生素,进而分步骤地停止使用饲用抗生素,先成年动物停用,后是幼龄动物停用。欧盟国家“饲料禁抗”后,食品动物抗菌药年使用总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并且还维持着相对较低的抗菌药耐药性,对畜禽养殖生产力影响并不大[2]。
加快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从粗放生产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高质量发展上来,推动动物源性食品供给向绿色优质转型。不断优化规模养殖结构,通过“改、扩、转、提”,引导小散养殖户有序退出,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鼓励大型一体化企业落户土地资源相对充裕地区集中发展。积极推进现代畜禽种业建设,重点推进生猪、水禽、蛋鸡、肉鸡、肉羊等品种遗传改良与新品创制。按照“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的要求,深入开展畜禽生态健康养殖和标准化示范创建,促进养殖业提质增效[3]。积极推进生产经营和组织模式创新,按照“主体多元、合作多样、产业融合”的原则,鼓励大型养殖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屠宰和深加工企业采取“公司+家庭农场”、“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和托管养殖等多种模式,推进畜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养殖业需要从疫苗和药物依赖转向生物安全防控,构建稳固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将畜禽养殖、运输、屠宰等环节的生物安全措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着力强化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扎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基础免疫,加强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实施动物疫病净化计划,全面落实养殖场(户)防疫主体责任;健全动物疫情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开展疫病监测和实验室检测,切实履行疫情报告制度;对养殖环境、进出车辆及人员、生产设备、生产工具等进行严格消毒,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加强对畜禽生产一线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和疫病防控能力,确保防疫措施落实到位;应对当前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规模生猪养殖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
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利用方向,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4]。强化畜禽规模养殖场的主体责任制度落实,构建涵盖粪污产生、处理和利用全过程的管理体系,督促规模养殖场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支持涉牧区县配套建设畜禽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等基础设施,开展区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构建养殖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组织实施“千场百园”工程,鼓励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配套流转种植用地,通过循环利用或还田利用,降低畜禽粪便处理成本,打通种养循环的梗阻,以点带面统筹推进农牧结合。
建立并实施科学合理用药管理制度,对兽用抗菌药物实施分类管理,实施处方药管理制度。建立兽药出入库、使用管理、岗位责任等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做好养殖场用药档案记录管理。科学审慎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能用一种抗菌药治疗绝不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能用一般级别抗菌药治疗绝不盲目使用更高级别抗菌药。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并制定周密的用药计划,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规范使用兽用抗菌药,严格执行休药期,保证动物性产品兽药残留不超标。
贯彻实施《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性行动计划(2017—2020年)》,探索建立省级兽用抗菌药使用监测系统。开展兽药使用追溯工作,组织养殖企业参加兽药使用追溯试点,反馈兽药使用及药效情况。响应国家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省内各级畜牧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养殖企业、兽药企业、饲料企业联动,重点实施“三个一”工程(即组建一支减抗技术专家队伍、集成一批减抗综合养殖技术、推介一批兽用抗菌药替代品),持续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提高畜禽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水平,积极开发与使用兽用抗菌药替代品,逐步减少兽用抗菌药使用品种和使用量,总结和推广一批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模式,实现兽用抗菌药使用“零增长”和“负增长”[5]。
推进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新型饲料添加剂及饲料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加快抗菌药替代品的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6]。稳定提高营养改良型酶制剂生产水平,加快研发具有抗氧化、抗应激、分解霉菌毒素等特殊功能的新型酶制剂。开发具有耐酸、耐热等不同特点的微生态制剂,以及满足不同动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差异化需求的微生态制剂。加强药食同源类植物功能挖掘,鼓励提取工艺稳定、功能成分清楚、应用效果明确的产品申报新饲料添加剂。推动微生物发酵技术在饲料产品中的应用,开发全发酵配合饲料产品,促进饲料资源高效利用。集成氨基酸平衡配方、酶制剂、微生态制剂、植物提取物等技术,制定替抗综合方案,发展改善动物整体健康水平的新型饲料产品,促进抗菌药减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