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翔 周 锋 于海龙 由少亮 董建辉 暴振宇
(北京顺鑫国际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1300)
双区国审玉米MC703可作粮饲通用型玉米种植,为种植者收益增加拓宽了渠道。总结MC703播前准备、播种质量和种植栽培模式有利于解决春播区保苗难的问题,通过科学管理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发挥品种更大的生产潜力,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上高质量推广应用,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双区国审玉米MC703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赵久然研发团队以区域生态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过多年研究选育的中大穗、中密度、综合抗性强、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玉米品种。MC703玉米是以京X005为母本、京17为父本杂交育成,2015-2016年参加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西北春玉米组试验,产量优势明显,抗性突出,脱水快、米质好、容重高,综合优势强。2018年9月通过国家东华北中熟春玉米区和西北春玉米区同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180050)。
2.1 农艺性状MC703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和花药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出苗至成熟期133d,与对照先玉335相当。株高318cm、穗位高123.0cm、成株叶片数21片,果穗筒型、穗长20.2cm、穗行数16~18行、穗粗5.1cm、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7.8g。
西北春玉米组出苗至成熟期133d,比对照郑单958早熟1d。株高300cm、穗位高116.5cm、成株叶片数19片,果穗筒型、穗长19.2cm、穗行数14~18行、穗粗4.9cm,百粒重34.5g。
2.2 品质东华北中熟组试验中品质分析:籽粒容重755g/L,粗蛋白含量9.78%,粗脂肪含量3.73%,粗淀粉含量76.89%,赖氨酸含量0.26%;西北春播组试验中品质分析:籽粒容重788g/L,粗蛋白含量11.32%,粗脂肪含量3.71%,粗淀粉含量73.96%,赖氨酸含量0.35%。
2.3 抗性东华北中熟组试验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感大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穗腐病;西北春播组试验接种鉴定:中抗丝黑穗病、穗腐病,感茎腐病、大斑病。
2015-2016年参加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区域试验,2年每667m2平均产量为898.5kg,比对照先玉335增产7.5%;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48.7kg,比对照先玉335增产7.0%。2015-2016年参加西北春玉米组区域试验,2年每667m2平均产量为1032.0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0%;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003.2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5%[1]。
4.1 种植条件选择与准备土壤条件 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透气、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效果好的壤土或者沙壤土,不宜选择粘壤土、白浆土、盐碱地、河滩地种植。
秋耕翻整地 加强秋季深耕翻或深松整地,可以加深耕层、消灭病虫害,改善土壤,具有蓄水保墒、防御旱涝的作用,利于玉米扎根生长,提高抗倒抗旱性。秋收后及早进行秋耕翻,翻早不翻晚,掌握适宜的耕翻深度,有利于蓄存晚秋降水实现秋墒春用。配合好旋耕灭茬工作,防止跑墒以免影响播种质量,秋耕翻同时施用30t/hm2有机肥作基肥。东北区域打垄或者是春季顶浆打垄的较多,西北区域宜开沟直播。
播前准备 春播时间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通常以土壤5~10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土壤田间持水量为60%~70%时播种。干旱风沙大的地区要灌好底墒水。播种前2~3d选择晴天晒种,根据当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可实施2次包衣,例如丝黑穗病严重的地块要用戊唑醇包衣防治。
4.2 播种与密度春玉米一般采用等行距播种,也有采用宽窄行种植或者大垄双行种植方式。等行种植行距一般为50~70cm,宽窄行种植一般宽行距为60~80cm,窄行距为30~40cm,播种深度为3~5cm,干旱地区沙壤土为5~7cm。选择精量播种机,做到“籽粒一致、深浅一致、覆土一致、镇压一致”[1]。
MC703适宜种植密度:东北区域春播密度掌握在6.0万~6.3万株/hm2,西北区域春播一般在6.75万株/hm2,宁夏、新疆地区适当增加密度,但不宜超过7.5万株/hm2。
4.3 田间管理中耕松土 机械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加速有机质分解,增加有效养分,而且还能达到防旱保墒的作用,因此春播玉米在4~5叶时和拔节前中耕松土1~2次,对提高玉米抗性非常重要。
肥水管理 种肥以复合肥或磷酸二铵为主,因MC703为中大穗高产品种,建议每hm2施肥量在375~450kg之间,播种时做到种肥隔离防止烧苗。种肥使用量少的可以在苗期追加苗肥1次。MC703喜肥,穗大穗长,增产潜力大,采取穗肥和花粒肥相结合效果更佳,每hm2在拔节期施用玉米专用肥500kg,孕穗期施用尿素150kg。拔节期可以进行中耕培土,俗称“趟地”,能防止后期倒伏,掩埋杂草,有利于创造灌排水的条件。遇旱及时浇水,随着浇水可以冲施磷酸二氢钾等微量元素肥以保证玉米籽粒的正常灌浆,增加籽粒的千粒重,提升品质。
化学除草 苗前除草一般趁墒封闭除草。实际生产中选择苗后除草更多一些,玉米在3~5叶期,杂草在2~5叶期为最佳施药期。如果禾本科的杂草较多,除草剂在使用时应加大烟嘧磺隆的用量;如果阔叶杂草较多,除草剂应加大莠去津的用量。选择晴天无风天气,在8:00-11:00或15:00-16:00使用无人机作业。
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西北区域玉米螟、红蜘蛛逐年严重,东北区域后期温湿度大易造成大斑病、茎腐病发生,而且黏虫为害逐年加重,因此要提前做好预防。叶斑类病害可用多菌灵、代森锰锌等可湿性粉剂喷雾;玉米螟虫的综合防治方法关键是做到前期预防和最佳施药期的把握,可以采取释放赤眼蜂、白僵菌丢心、喷施Bt可湿性粉剂等方式防治,近年来采用康宽、福戈等化学防治玉米螟、黏虫效果显著,建议使用无人机喷施。
防衰促熟 近年来东北区域后期雨水多、湿度大,西北区域后期高温干旱,玉米管理不好容易在乳熟、蜡熟阶段出现植株叶片发黄掉落,果穗苞叶松散下垂,茎基变软易折的早衰现象,对产量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地力差、密度大的地块更容易发生,因此一定要做到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中后期增加钾肥的用量,不旱不涝,加强防治茎腐病和红蜘蛛等病虫害[1]。
4.4 收获青贮收获 MC703可作粮饲通用型玉米,植株高大果穗粗长,鲜重每hm2可达75t。有青贮销售渠道区域的种植者可根据秋后青贮和籽粒效益对比来评估售卖方式。若作为青贮玉米,收获最佳时期为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乳线在1/3~2/3处,秸秆含水量为60%~70%。茎基不易消化且带菌,影响青贮发酵质量,因此留茬应距地面5cm以上[2]。
籽粒收获 玉米适时晚收,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增效技术。据科学研究,玉米自蜡熟期至完熟期,每晚收1d,玉米产量增加75~150kg/hm2。提倡在秸秆变黄,果穗苞叶干枯松散,籽粒坚实发亮,呈现品种色泽,籽粒“乳线”消失,基部形成黑层时收获[3]。可采用普通收果穗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同时MC703后期脱水快,在内蒙古西部、宁夏及甘肃、新疆区域也可采取籽粒机收方式,加强与下游玉米商用企业对接,省时省工,提高经济效益。
MC703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吉林长春、辽源一带,尤其是在吉林省的九台、桦甸、德惠、梅河口、伊通、辉南、东丰等区域,山西北部朔州大同地区,内蒙古西部的达拉特旗、乌拉特前旗、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鄂托克前旗、杭锦后旗、准格尔旗等地区种植对比优势明显,在宁夏引扬黄灌区、甘肃省海拔1800m以下地区、新疆昌吉天山地区、伊犁平原地区种植可达超高产量。不适宜在盐碱地以及中下等肥力地块种植,在审定允许区域中积温较低时要采取覆膜等方式栽培,确保秋后能够正常成熟,获得理想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