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永栋,殷宏元
(1.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羊下坝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武威733000;2.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中坝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武威733000)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完善程度对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经济效益以及持续稳定增长意义重大。近年来,武威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创新推广理念,转变服务方式,通过技术研究创新、技术入户(棚)指导、农民技术培训、基点辐射带动、农业实用技术进步及推广促进了种植业结构深度优化,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
武威市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00个,其中市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个,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4个,园艺站1个,乡(镇)农技站94个。有技术干部560人,市、县(区)、乡(镇)人员比例为7.1∶25.3∶67.6。本科以上、大专、中专学历比例为41.1∶41.3∶17.7。技术职称高、中、初比例为7.3∶22.7∶70。老、中、青年龄比例为7.3∶38.8∶53.9。另外,2009年武威市启动了“科技助理员行动”,从农民中择优选聘“村科技助理员”383人,成为体系建设的有益补充。
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无害化防治等综合生产技术,培育壮大了制种玉米、专用小麦、加工马铃薯、脱水蔬菜、特色洋葱等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2019年,武威市蔬菜面积达到4.25万hm2,产量达到201.12万t(设施瓜菜产量达到70万t),瓜类面积达到0.42万hm2,产量达到24.7万t,林果面积达到3.88万hm2,产量达到14.85万t;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52万hm2,产量达到3.99万t;农作物繁制种面积达到2.33万hm2,其中玉米制种1.85万hm2,年产玉米杂交种1.02亿kg;发展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0.28万hm2,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93万hm2,产量达到69.34万t。逐步形成了以井泉灌区、城郊和公路沿线乡镇为主的精细蔬菜产业带,以凉州区、古浪县井河灌区乡镇为主的繁制种产业带,以金强河灌区、张义山区、黄灌区为主的高原夏菜产业带,以沿山冷凉灌区、干旱二阴山区为主的马铃薯产业带,以民勤县坝区、泉山区和凉州区、古浪县沿沙区为主的酿造葡萄产业带。
一是通过日光温室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节本增效、增产增收新模式、土壤营养障碍和连作障碍、盐渍化治理、土传病害综合治理、生理性病害鉴别以及农艺、设施节水集成等技术联合攻关和组装配套;工厂化育苗、标准化生产等实用技术推广,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底,累计建成日光温室和拱棚面积1.04万hm2,总规模居甘肃省前列。
二是在传统抗旱耕作技术的基础上,示范推广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为主体的地膜覆盖抑蒸、垄侧集雨及抗旱保水剂应用综合技术,解决了覆膜时间、覆膜方式、播种方式、施肥方式等关键技术,栽培技术趋于成熟,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2019年示范推广面积达4.39万hm2,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已成为武威市南部浅山二阴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三是积极引导农民改革传统的耕作制度,先后在不同灌区开展了地膜覆盖、小畦灌溉、地膜再利用免耕、全膜垄作沟灌、膜下滴灌等多种农田节水技术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2019年示范推广面积达14.84万hm2,为制定节水高效灌溉制度、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本区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围绕产业发展,先后积极争取实施了《人参果脱毒种苗快繁与标准化生产示范》《西北内陆灌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对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科研攻关,通过高新技术引进与提升常规技术相结合,加强现有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破解了产业发展中凸显的技术难题,支撑了武威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基层技术干部、村组干部、科技助理员、科技示范户为主要对象,按照“整合资源,分级实施,农民受益”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观摩考察、媒体宣传、信息发布、电话咨询、发放资料等培训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常年培训农民在50万人(次),良种覆盖和技术入户率达90%以上,使农民科技转化能力逐步提高,造就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武威市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武威市农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尽管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技术支撑作用,但在实际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
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形成了条块分割,人事分离,“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或者“因乡(镇)农技站三权下放而管不了,乡(镇)政府因财政困难而不愿管”的局面,造成业务技术指导的严重脱节,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不能很好地向基层和农村延伸,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3.2.1 人员不足、老化,知识陈旧 由于近20年来新进农业院校毕业生寥寥无几,中青年骨干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问题明显。近2/3的技术人员在乡(镇),处在技术推广前沿阵地,与农民接触最多,是技术措施落实的重要保障,但大部分乡(镇)人员受管理体制的制约,大多时间承担了非农工作,技术职能名存实亡,给外界造成了一种队伍庞大的“假象”,实际从整体上缩减了技术力量,造成了总量不足的问题。
3.2.2专业不对口 专业不对口,结构不合理,农学、植保、土肥、作栽等专业技术人员稀缺,岗位混用情况比较突出,有些乡(镇)编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被安排到其他岗位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不在专业技术岗位,使得原本就紧缺的岗位人数更加紧张。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系统培训机会,特别是乡(镇)一级由于人员流动大,培训机会少,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更新速度慢,技术水平徘徊不前,造成了个人能力相对低下。因此,现有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3.3.1 推广方法不灵活 长期以来,采用“技术+行政”的传统推广方法,许多推广活动主要以行政命令方式进行,推广带任务、带指标,对农民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技术需求;服务面主要集中在产中,而产前信息和产后市场、加工转化等服务太少,缺乏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缺乏灵活性。
3.3.2 培训方式方法单一 目前承担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多为老人、妇女,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差,仅按照常规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发放资料、电话咨询等方式已不适应农民的需求。
总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以国家的相关要求、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发展诉求为出发点,构建和不断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师范生的培养目标。
3.3.3 设备配套陈旧 各级推广机构所用办公、交通、检测分析、培训等设备都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早已过时,特别是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因无资金投入,无设备或设施配套不够,一些技术工作无法开展,导致服务功能下降,难以发挥对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作用。
由于经费短缺,缺乏必要的工作手段与设备,制约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示范以及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防控等关键性工作的有效开展。
上述问题导致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比较缓慢、农业科技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不强、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应对农作物疫情和病虫危害的能力较差,还不能适用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
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市场经济新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服务水平与增强服务功能,大胆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创新服务方式方法,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强化推广体系建设,逐步改变推广机制不完善、技术力量不足、服务手段落后、科研经费不足的突出问题,开创农业技术推广的新局面,支撑农业结构的大调整,推动现代农业大发展。
一是按照自然生态区域特点和服务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通过采取农、财联建的办法,以项目的形式在全市积极推进和开展跨乡(镇)区域站建设。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区域建设区域性中心乡站,作为县(区)级派出机构开展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以此推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通过配置完善硬件设施,成立相关服务机构,建立农业信息、技术资料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创新开展以“农技110”“专家热线”“科技入户”“农信通”等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快速服务方式,逐步提高服务效能,使这些经济有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为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
三是创新内部管理机制,积极在单位内部推行全员聘任制,实行因事设岗,双向选择,竞争聘用,以岗定酬,专家项目负责制,工作责任承包制和任务考评考核制等一些新的管理模式和手段,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和工作主动性,建立符合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特点和比较科学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激励和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促进各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以项目为依托,进行交通工具、检测、分析仪器、办公条件的改善,以资金支持开展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技术人员培训和自我素质提高,逐步增强技术研究推广实力,解决经费不足的现实问题。
五是建立完善市、县(区)、乡三级推广机构,形成市、县(区)、乡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体系,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服务,形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多元化、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一是采取课堂讲解、应季培训、现场示范、进棚指导、媒体宣传、印发资料、技术咨询、编制光盘等多途径、多形式,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提高其吸收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
二是对村科技助理员、组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骨干等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示范者进行系统的、较高层次的农业科技培训,并采取与市县(区)、乡(镇)农技人员“结对子、一帮一”等有效措施,尽快提高其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以日光温室、制繁种业、大田节水、旱作农业为重点,分不同区域建立高标准示范区,集成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建立现实的田间课堂,吸引农民“照着做,跟着学”,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主动参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实践。
一是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兴办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着力培育和发展与农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能够推动产业一体化经营和实现支柱产业一条龙发展的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形成龙头带动、基地扩张、规模促销、利益促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二是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发展自己的名牌产品,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
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对农副产品实行订单生产,构建“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的产业链条,推动农民发展规模种植,激发和提升农副产品流通的内在活力,促进经济结构向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通过与高校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进先进科技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迅速提高地方农业科技含量,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