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灵 闫金龙 冯丽云 张东旭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长治 046011)
小麦是山西省第二大粮食作物,目前播种面积65万hm2左右,其中旱地小麦占50%以上,干旱是制约山西省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因此,研究总结具有增产增效的旱作栽培技术并进行推广,是解决旱地小麦生育期缺水的措施之一,对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介于400~600mm之间,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全年55%~65%的降水集中在7-9月份,降水与小麦生育期需水极不吻合,在小麦的不同发育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尤其是冬旱和春旱,几乎年年发生。
2.1 小麦单产不高不稳虽然山西旱地小麦育种在北方冬麦区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由于水资源匮乏,旱地小麦面积占比大,受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影响,产量年度间波动大,小麦单产不高不稳的状况仍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在干旱年份旱地麦田减产幅度达30%~50%[1-2]。
2.2 品种分布不合理山西小麦种植多以散户为主,农户选择小麦品种时,不考虑品种的适种区域、土地类型和生产条件,常把水地品种引种到旱地,黄淮区域的弱冬性品种引种到丘陵旱地,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如2019年种植水地品种的旱地麦田发生严重减产。
2.3 耕作管理粗放由于旱地小麦受降雨影响,产量水平低、效益差,因此大多数农户在播前整地、品种选择、肥料投入、栽培措施、田间管理等方面大都不太上心,造成耕作粗放、选种不当、肥力不足、出苗率低、缺苗断垄、群体不够等问题。
2.4 旱作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面积不大在旱作栽培技术推广中,由于品种选择与操作不当、投入成本高等问题,使旱作栽培技术的增产增效作用没有得以充分显现,阻碍了旱作高产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目前,山西旱地小麦生产中推广的具有增产增效的旱地小麦栽培技术有3项,分别是地膜覆盖膜际条播技术、“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和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
3.1 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膜际条播技术将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实行精量与半精量播种,作业时不破坏地膜完整性,后期可将地膜全部揭起并带出田外。地膜覆盖采用宽40cm、厚0.008mm的微膜,起垄覆膜,一般覆盖带55~60cm,垄高8~10cm,垄底宽30~35cm,膜侧种2行小麦。该技术采用综合复式作业机具,一次完成施肥、起垄、覆膜、播种、镇压等作业,解决了保墒与蓄墒的矛盾,具有增温保墒、抗旱抑草的作用[3]。
生产中应注意的技术要点:(1)选择较平坦、土壤墒情较足的地块;(2)注意做好播前的整地工作,要使土壤达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和大的秸秆残茬;(3)播种速度不大于3km/h,下籽深浅一致、垄宽一致,膜沿压实,达到刮风不起膜,膜边不压苗;(4)播期适当推迟5~7d;(5)播量应减少10%~20%,适播期内每667m2播种量8~10kg为宜,山西南部麦区偏下限,中部麦区偏上限。
3.2 “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山西农业大学高志强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创建了休闲期“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即在小麦收获后提前深耕或深松,提前深施有机肥,提前秸秆还田或覆盖的一次性操作技术。此项技术提高了播前土壤储水量,利于旱地小麦适时播种并培育冬前壮苗,解决了旱地小麦降雨与小麦生育季节错位的问题,实现了降水资源的周年调控和土壤水分的跨季节利用,可大大提高有限降水的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旱地小麦产量[4]。
生产中应注意的技术要点:(1)选择肥力中等以上的一年一作旱地麦田;(2)提前深耕或深松时间是在小麦休闲期,7月上中旬头伏遇雨后实施;(3)农家肥或生物有机肥在深耕或深松时施入;(4)深耕的同时秸秆还田,深松的同时使秸秆均匀覆盖在地表;(5)“三提前”技术配套实施地膜覆盖膜际条播技术,增产效果更佳。
3.3 旱地冬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将宽窄行种植和沟播技术结合在一起,采用综合复式播种机,一次完成灭茬、开沟、起垄、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开沟起垄使表土和秸秆残茬置于垄背上,化肥条施于沟底部中央,播种于沟底上方两侧的湿土中,形成垄沟宽窄相对应的种植模式。该技术具有耠干种湿抗旱保全苗、开沟起垄集雨保墒、播后镇压促苗早发、宽窄行播种健壮个体、深施肥料提高肥效、简化操作省工节本等特点[5]。
生产中应注意的技术要点:(1)采用宽窄行探墒沟播种机播种,作业速度不大于5km/h;(2)播种深度适度调浅,一般要求为3~4cm;(3)回茬麦田要适当加大播量,一般每667m2增加播量2~2.5kg;(4)该技术不便于人工中耕除草,对田间杂草要进行化学防除。
4.1 加快培育新型服务体系,提高小麦生产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旱地小麦地膜覆盖膜际条播技术、“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和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产物,在生产中要做好各项栽培技术的推广,培育以农机作业为主的专业化服务组织,构建农业托管、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相关栽培技术和相应农机具操作技术的培训,提高小麦生产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更好地服务小麦生产。
4.2 完善栽培技术体系,提高技术到位率目前推广的旱作技术在生产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中应用的地膜大都还是聚乙烯地膜,地膜的残留给土壤耕作和田间管理带来困难,而且破坏耕层结构,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因此,有必要对残膜回收机械和降解地膜进行研制,使地膜覆盖技术更加完备,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的基础上实现增产增效。
4.3 筛选与旱作高产栽培技术相配套的优良品种,促进良种良法集成推广良种是高产的前提,推广优良品种是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的主要手段[6]。因此,在旱作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应根据不同生态区、生产条件,筛选与旱作栽培技术相配套的抗旱性强、丰产性突出的优良品种,良种配良法,促进新品种、新技术集成推广。
4.4 加大旱作栽培技术推广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干旱是制约山西小麦生产的主要瓶颈,应加大旱作高产栽培技术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促进旱作高产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在稳定小麦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单产和总产,确保山西粮食安全。
5.1 旱作栽培技术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一直以来,制约山西小麦生产的主要瓶颈是干旱。为了克服干旱问题,一是通过遗传改良培育抗旱节水小麦品种,二是通过农艺措施提高旱作栽培条件下的蓄水、保墒能力。地膜覆盖膜际条播技术具有保墒、蓄墒、增温、抑草的作用,“三提前”技术具有提高播前蓄水量和有限降水利用率的作用,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具有耠干种湿、集雨保墒的作用。地膜覆盖结合“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每667m2可增加纯收益200元。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比常规旋耕平播每667m2增加纯收益120~140元。目前,这些技术都实现了艺机一体化,操作性强,大面积推广将会显著提高旱地小麦产量水平,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2 旱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虽然这3项栽培技术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效作用,但在小麦生产中由于存在耕作管理粗放、整地质量差,技术操作不规范、播种质量差,品种种植区域不合理、品种选择不当等问题,使这些技术的增产增效作用没有得以充分显现,阻碍了旱作高产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2017年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在山西推广面积2.6万hm2,地膜覆盖技术每年推广面积在1.5万hm2左右,而山西的旱地面积为32.5万hm2,旱作高产栽培技术有非常大的应用空间。
5.3 推广对策及建议今后在旱作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要筛选与技术相配套的抗旱性强、丰产性突出的优良品种,培育构建农业托管、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服务体系,完善有缺陷、有提升空间的栽培技术,形成良种良法相结合、专业化和服务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相结合的推广体系,促进旱作高产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