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致宗,张 柏,廖永宏
(1.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武威733000;2.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甘肃武威733000)
日光温室设施反季节蔬菜生产是20世纪80年代农业生产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它打破了蔬菜季节生产的障碍,解决了人们冬季对新鲜蔬菜的需求,很快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速推广和应用。
国外温室设施栽培发展较早,20世纪3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应用玻璃温室,并逐渐发展大型连栋温室,发展较快的是荷兰、日本、美国和以色列,目前荷兰的温室花卉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以色列的温室节水技术享誉国际。
我国最早利用日光温室设施蔬菜生产是辽宁的瓦房店市,20世纪80年代末,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农民王乐义参考了辽宁省瓦房店市节能塑料日光温室的某些结构及用材特点,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改良,使节能日光温室性能和经济实用性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迅速在全国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目前我国各类设施栽培面积已达300万hm2,约占世界设施栽培面积的70%,设施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武威市凉州区1992年从山东引进节能日光温室设施蔬菜生产,通过实施“五动”(政府推动、政策调动、科技驱动、市场牵动、龙头带动)战略,经过引进探索(1992—1996年)、示范推广(1997—2006年)、快速扩张(2007—2013年)、创新提高(2014—2019年)四个发展阶段,全区日光温室设施蔬菜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节能日光温室、拱形大棚温室、大型连栋温室等不同方式的多种设施栽培形式,一大批高新技术和设施材料在生产中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和利用。2018年全区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已达到0.79万hm2,产值达到26亿多元,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发展不仅解决了自身需要,而且还远销到乌鲁木齐、成都、武汉、哈尔滨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蔬菜产业已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2年时任高坝镇党委书记张兴明在外考察时了解到日光温室,随即引进试验,当年在高坝镇碌碡村探索试种,经过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和帮助,0.07hm2日光温室在一个生长期(1992年9月—1993年5月)收入1.5万元左右,除去建设投资及生产成本还净落5000多元,0.07hm2温室大棚的收入要比0.67hm2小麦的效益还好,用水量却只有0.07hm2大田作物的1/2~1/3。
1993年开始在发放乡贾家墩村、武南镇鲁子沟村试验示范,也取得了成功。当时的日光温室是土木结构,温室中间有三排水泥立柱,属于琴弦式竹木结构一代日光温室。1994年起,日光温室在井泉灌区其他乡镇逐步开始示范推广。
从1997年开始,为了推动日光温室发展,当时原武威市政府(县级)出台了贴息贷款政策,对发展日光温室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全额贴息,有力地促进了日光温室快速发展。
农业技术部门总结完善了日光温室多种茬口轮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在蔬菜主产乡(镇)进行大力推广,引导城郊农户重点发展塑料大棚韭菜和花卉,井水灌区重点发展茄果类蔬菜和瓜类,河水灌区重点发展葡萄和食用菌生产,张义山区重点发展人参果。通过引导发展,全区已形成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等多种设施、不同方式的栽培形式。日光温室种植茬口由过去的冬季一大茬调整为秋冬茬、冬春茬和越冬茬等多种茬口,生产中形成了以茄果类蔬菜为主,黄瓜、番瓜、西瓜为辅,食用菌、葡萄、花卉为补充的生产结构。
1999年以后,凉州区设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丰乐镇积极推广的阳棚种菜,阴棚种菌的双面温棚建造生产模式,创新了日光温室生产模式。谢河镇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加大在河滩地建棚的力度,大力发展双孢菇生产,不仅节约了土地,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发放镇、清水乡日光温室探索的一年四茬西瓜生产,不仅延长了西瓜的上市周期,而且增加了生产效益,为日光温室生产提供了典范。
2000年凉州区制定了《凉州区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凉州区无公害生产基地管理办法》,依据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了产地环境的控制和监督管理。在蔬菜生产中坚持“安全、优质、高效、环保”的原则,建立了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生态调控为手段,生物防治为重点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推广应用了防虫网技术、黄板诱杀技术、生物肥料、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等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通过示范推广,推进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进程,产品质量明显提升。截至2006年底,全区日光温室面积累计达0.31万hm2,总产量达到19.48万t,总产值达到5.58亿元,农民人均设施蔬菜纯收入达715元。
2007年12 月国家批准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项目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关井压田,发展设施农业,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益。武威市经过调研分析,决定把发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作为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核心内容重点推进。
凉州区委、区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有侧重、规模发展”的原则,把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建设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积极建立政府扶持、农户投入、部门帮扶的运行机制。围绕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建立和完善了资金保障体系,及时出台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日光温室建设资金补助办法》,按每建设一个标准化的日光温室(60m 长,跨度7.5m)给予项目补助资金5000元。抢抓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和蔬菜产业发展贷款政策机遇,区上成立了兴农担保中心,区财政注入担保资金1.3亿元,为农户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提供贷款担保,3年共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30多亿元。
2012年凉州区在甘肃省率先开展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和抵押贷款工作,经过2年的努力,全区设施农牧业产权颁证3.6万户,协调金融机构发放产权抵押贷款3.5亿元。
经过10多年的努力,凉州区日光温室在品种结构上形成了精细蔬菜为主,食用菌为辅,林果、花卉为补充的生产格局,满足了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截至2013年,全区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面积达到0.57万hm2,总产量53万t,总产值18.4亿元。基本形成了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主导产品向“一村一品”发展的格局,蔬菜生产实现了区域化布局,特色优势品种进一步优化。
2014年开始,凉州区全面实行“日光温室增量扩面、提质增效行动”。围绕日光温室创新提高,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建棚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优化区域布局,推动日光温室提质增效。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先行,集中连片发展。凉州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凉州区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日光温室设施农业提质增效行动方案》。重点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发展,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推动设施蔬菜产业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发展。
二是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推广选用优良品种、集约化育苗、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温室环境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多茬立体栽培等日光温室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全面加强蔬菜生产基地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切实提高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
三是强化技术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完善技术服务承包责任制,创新建立“领导+首席专家+专业技术队+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五位一体技术服务模式,形成区有技术专家服务组、镇有技术服务队、村有技术员、组有示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的技术指导服务网络体系。
四是健全营销体系,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通过争取项目、以奖代补、专项扶持等方式,加大蔬菜恒温库、气调库和批发市场建设力度,建成蔬菜批发市场4个,培育蔬菜运销企业8家、运销大户500多家,年外销蔬菜46万t,年销售额16亿元以上。
五是狠抓产品认证,积极创建特色品牌。全面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积极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全区已认证有机食品1个(张义人参果),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产地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到0.55万hm2,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0.31万hm2。申请注册了“天梯山”“彩龙”“武尔威”“发放”“祁连”等地方名优品牌9个。
“四位一体”即一个日光温室、一个暖棚养殖场、一个沼气池、一个水窖加滴灌设备。凉州区发展“四位一体”日光温室,一是可以解决凉州区用水紧张的矛盾,日光温室配套滴灌节水设备,可节约用水3/4。二是通过发酵使用沼气可以解决农村能源不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可以实现农牧有机结合,用沼肥种的蔬菜,色泽正、产量高、无污染,市场上很走俏,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有效措施。
所谓“双面菌菜结合型”日光温室就是在建好的日光温室阴面(北面)再修建一个棚,两棚共用一墙,在秋冬季利用墙的阳面(南面)温室发展喜温的茄果类、瓜类等反季节蔬菜生产,在春、夏、秋季利用墙的阴面温室发展一些喜阴叶菜类蔬菜、食用菌或养殖业。利用“双面棚”发展双孢菇生产,不仅大大降低了用水量,符合“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发展理念。“双面棚”的推广,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凉州区沿山冷凉罐区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提供了一种最佳的发展模式。
所谓日光温室与塑料拱棚结合型就是在日光温室前后的空地上搭建一个宽7m 左右、高2.8m、长与日光温室等长的塑料拱棚,拱棚东西两边砌墙,南北搭建支架并覆膜,利用日光温室育苗,供应塑料拱棚进行秋延后和春提前生产。这种种植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日光温室前后的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日光温室资源育苗,延长塑料大棚的生产时间,提高单位面积效益,比较效益十分显著,此种模式是未来城郊乡镇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戈壁农业,就是在戈壁荒滩上以日光温室为载体,利用有机无土栽培技术进行蔬菜及瓜果生产。戈壁农业已经在河西走廊酒泉市总寨镇和武威市吴家井乡试验成功。在凉州区适度发展戈壁现代农业, 对探索解决设施农业与大宗农作物互相争地的矛盾、转变设施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构筑河西走廊设施农业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