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塔山中心小学 叶燕芬
传统的学校德育往往通过品德课或是每周一课时少先队活动来进行。一般通过“情境创设,形成道德认知;活动诱导,培养道德行为;由表及里,强化道德情感;成功激励,形成道德品质”等四步法,循环往复地促使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这种以榜样示范、自我教育、主题体验等教学方法开展的校内德育实践,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从学生品德形成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校园内的说教式道德品质培养方式,因缺乏德育实践体验,其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品质的形成基本浮在表面,致使部分学生出现了表里不一、校内外不一、人前人后不一等道德表现的偏差。因此,这种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脱节的学校单向度的德育形态是有局限性的,它不仅造成了学生“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培育的链条断裂,而且导致了德育的片面化倾向,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深层次落地。如何走出学校德育的瓶颈,找到能让学生自然生长的德育一体化形态,是学校教育急需寻求的突破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小学阶段链接学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亲情教育”。“亲,父母也”,主要指父母双亲或有血缘、姻缘关系的亲属。“亲情”,指基于血缘或姻缘关系中的人们之间最真、最大、最美的感情。而现代社会积极倡导的“公益”一词,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87 年,古希腊的“柏拉图学院”成立了最早的慈善基金会。在我国,从“慈善”一词演绎过来的“公益”,最初出现于五四运动以后。于是,基于家庭美德建设的“亲情公益”,旨在通过“小手拉大手,日行一善”等亲情公益活动,聚焦学生“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其成为推进学生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养成和内化的桥梁,成为学校德育走向社会德育,社会德育辐射学校德育的崭新载体。
2017 年2 月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印发的《少先队改革方案》指出“坚持少先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预备队的基本定位和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工作主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少先队工作改革创新” 。因此“亲情公益”活动,就成为了我校少先队工作的品牌活动,成为德育工作的载体。
《少先队改革方案》指出“借助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力量,在校内外创新开展‘小小志愿者’活动”。志愿活动是我校德育品牌。志愿活动是志愿者共同去为需要帮助的人(物)干一件事,它往往强调的是过程。而公益活动,它是志愿活动的延续与发展,有明确的活动的性质、活动目标,有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理念。它不但有志愿活动持有的自愿性、服务性与公益利他性等特性,还有为完成公益目标而特有的持续性。“亲情公益”的校园实践,努力从志愿活动走向公益实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学生公益理念,为培养新时代小公民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是中队志愿者活动。各中队推出志愿服务岗位,如礼仪志愿者、学习志愿者、宣传志愿者、文娱志愿者、体育志愿者、纪检志愿者、卫生志愿者、节能志愿者等。每一类岗位都有服务内容与服务要求。如学习志愿者有晨读自学、图书阅览、课程助手和媒体操作等内容;卫生志愿者有检查个人卫生、环境卫生,落实垃圾分类和保洁收纳等服务要求。其次是校级志愿者活动。校级志愿活动由少先队大队部设置服务岗位,由各班级推荐或学生自荐产生志愿者,同一岗位采用全校学生的多人轮值制。这种志愿活动立足“服务”,它有别于传统的“互帮互助”,有明确的活动性质、活动目标,出现了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理念雏形。体现出了一种服务意识、公民意识,是培育儿童公益理念的重要载体。
在广泛志愿服务的基础上,“活动+公益”让校园渗透了公益的理念,家长的积极参与,让公益赋予了“亲情”,使活动更富有现代意义与“家校共育”的时代感。如学校“六一”节开展的“小公益大情怀,争当新时代好队员”公益活动。通过校园大型淘宝节、拍卖会,构建出一个“亲情公益”大平台,所得善款专款专用,由学校“亲情公益组委会”统一用于购置图书,爱心捐赠给联盟结对的稽山小学和敬敷小学。再如,学校举行的“让爱心乘着歌声的翅膀”迎新少儿公益音乐会,门票收入共计2025 元。在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之际专款专用,捐赠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专项基金。
“学校为我们搭建了舞台,公益让我们聚在一起。”“校园亲情公益活动,培养了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时代公益理念。真正让学生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合力提升了。”这是许多孩子和家长在参加活动之后的真切感受。父母们还纷纷表示每一次公益活动他们都见证着孩子的成长,自己也受到了熏陶感染,激起浓浓的公益情怀。“活动+公益”系列“亲情公益”活动,助推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公民意识,增强了公益理念,同时提升了亲子关系,提高学生、家长的社会责任感。
《少先队改革方案》指出“组织开展社区、校外少先队活动,大力发展直接服务少年儿童和家庭的公益项目”。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如我们塔山中心小学所在的区域,就有塔山社区、沈园社区、燕甸园社区等11 个社区组成,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这些社区居民的孩子。因各社区居民居住相对集中,并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所以组织“亲情公益”活动也就相对容易了。因此,将“亲情公益”活动向社区延展,是志愿服务走出校园的第一步,践行公益理念的有效载体。
“日行一善”,是我校社区“亲情公益”活动的主要任务。学生可以在社区的细胞——家庭中感恩亲情,如孝敬长辈、做饭洗碗、洒扫庭院,做起小当家;也可以在社区中参与实践,如慰问孤寡、打扫楼道、拾捡垃圾,做一名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小小志愿者;还可以在社区中奉献爱心,如捐赠衣物、爱心义卖、筹集善款,做心系公益的小天使。如在2019 年寒假,学校推行“日行一善,向爱向美”爱心打卡活动,短短20 天,全校3390 位学生日行一善,人人打卡,寒假共计行善67800 余件。全校学生人人拥有一本“日行一善”爱心储蓄存折,坚持每天做一件好事。小爱无疆,目前,共计社区公益行善976000 余件,不但数量惊人,许多善行善举很令人感动,还将公益理念渗透在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学生、家长因为长期集中居住在一起,经常互动沟通而变得较为熟悉。寒暑假便是学生、家长集聚一起参与社区“亲情公益”活动的黄金时段。学校适时发布亲情公益活动召集令,学生、家长根据居住地打破年级界限,就近成立社区“亲情公益服务队”,定期、定点为居民服务。父母们用自己的专长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便捷医疗、健康咨询、法律咨询、家用电器安全咨询等服务。孩子们入户慰问,为社区老人们献上表演,送上慰问品、宣传时事等。目前,各社区的亲情公益团队,深入开展了“文明守法”“五水共治”“垃圾分类”“红暖一冬”“社区禁毒、禁赌”等公益活动。以亲情连接在一起的公益活动,家长、学生都用自己的职业优势与个性特长为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不仅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得到了便捷的服务,也让社区居民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互敬互爱,更让每个家庭享受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少先队改革方案》指出“社会文化教育设施,面向所有少年儿童免费开放,提供公益服务,开展实践教育,支持少先队活动”。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和社会德育等方面。从公益实践角度来看,欧美日等国家也有类似“Gap-year”的社会实践体系。在国内有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即充分利用学生假期或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鼓励学生参与或从事社会志愿服务,或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考察,其目的旨在帮助这些学生更多地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通过德育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打开校园边界,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学生和其家庭的公益实践提供必要保障。
学校成立“亲情公益家庭组委会”,使全校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有传递爱心的组织机构。校级“亲情公益组委会”下设六个年级的分会,各年级“亲情公益组委会”分别创建“亲子公益平台”,两级组织分别主导各种“亲情公益”活动。如校级“亲情公益组委会”利用暑假,在学校周边设立“爱心公益茶歇凉亭”,为环卫工人、周边群众提供茶歇的便利;利用寒假,组织“亲情公益”家庭参加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福利院献爱心活动……四年级“亲情公益组委会”在银泰城组织“秋梨义卖,扶贫暖情”的社会公益义卖活动,所得善款捐赠给四川马边的学校。六年级“亲情公益组委会”在“越马奔腾”马拉松活动中,开展了服务“越马亲情公益活动”,为参加马拉松的选手送水、送食物,并做好运动防护服务……两级亲情公益组织搭建的“亲子公益志愿平台”已经辐射到全校3000 多户家庭,受到了家长的广泛支持。通过公益实践,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是学校“亲情公益”项目的最终目标。
学校一系列的公益善行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来学校调研“亲情公益”活动,并与学校合作延伸出更多的公益服务平台,为学校“亲情公益”服务体系社会化提供了方向。如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绍兴市文明办、越城区文明办等党政群团组织搭建的“公益志愿服务平台”联动学校,引导各家庭参与到植树造林、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心系环卫等社会性的公益服务活动中。又如共青团绍兴市委协助学校探索以团中央的“志愿汇”APP 为新载体,让更多的家庭参与公益善行的方式……“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多渠道拓展的“亲情公益”实践能让学生从愉快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亲情公益”的实践,以“大手牵小手,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不仅有效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深层次落地,更让孩子树立了公德之心,植入了公益理念,同时学生的公民意识得到萌生。以“亲情公益”为纽带,通过从学校德育走向社会德育的实践,着力提升了学生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合力教育的实效性,它成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培育儿童美好人格的有效载体,成为了我校德育教育破茧成蝶的重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