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春
电子商务在农村扶贫中的作用与建议
郑文春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404100)
文章通过回顾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介绍现代电商的主要平台及其交易特点,分析了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和电子商务在农村扶贫中的积极作用,指出了农村电商发展的短板并对如何发挥好电子商务帮助农脱贫的作用提出了建议,希望对目前的农村脱贫攻坚和长远的农村发展致富起到积极作用。
电子商务;交易特点;扶贫作用;短板;建议
电商即“电子商务”的简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交流的符号经历了图形、文字、电子信息阶段。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电子通信和互联网技术运用快速发展,广泛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特别是近10年来,基于商务活动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概念和实际运作正如火如荼地影响着人们,改变着人们的商务活动方式。“电子商务”是指电子信息化的商务活动,即人们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化网络技术所进行和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如建立联系、签订合同、完成交易订单、实施收款付款和退货退款等业务)。
电子商务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和系统,它不只是涉及买卖双方,还涉及金融、税务、工商、物流配送等相关部门和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可以简要分为发展初期(1990—1997),以金桥网与因特网正式开通和中国商品订货系统开始运行为主要标志;快速发展期(1998—2009),以电子政务、企业对企业的联网业务为主要标志;成熟发展期(2010—至今),以4G、5G的运用,QQ、微信、App的普及和多种网络交易平台的建立完善为主要标志。
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普遍性,无论从交易的主体、交易的对象,还是从交易的频次来看,电子商务都具有更多、更广、更密集的特点。(2)便利性,电子信息媒介摆脱了人员、商品、信息交流的时间、空间限制,并且电子信息传播速度极快,所以方便了协商交易、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3)规范性和安全性,电子商务在操作流程、文本格式、收付款凭证等方面更为规范统一,由于大大减少了人员往来和现金收付、广泛采取了加密机制、签名机制、防火墙、病毒防护等措施,从而使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商业机密安全等更有保障。四是协调性,商务活动涉及众多的商务主体、部门和人员,由于电子商务的规范性和快捷性,能让他们的工作更加协调有效。
现代电子商务类型较多,主要有按交易对象、按支付发生情况、按商务活动内容、按使用网络类型等分类方式。就电商的农村扶贫来看,主要与“间接电子商务”“C2C”“B2C”和“B2B”等类型和交易平台联系较为紧密。间接电子商务主要针对有形货物而言,其特点是往往要经过第三方物流配送来实现货物的流转,如邮政服务或商业快递等。C2C是买卖双方户对户的选择交易软件或网站平台,具有灵活、多样、选择面宽泛、交易频繁等特点,如淘宝、天猫聚美优品等。B2C是企业面向个人的交易平台;从农村的电商扶贫来看,B2C主要针对的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商品销售。B2B是企业对企业的交易平台,从农村的电商扶贫来看,B2B主要针对的是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原料企业或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面对其他各类工商企业的产品销售,其门槛也较高。
总的来说,电子商务作为一种行业模式,其交易具有交易环节少、营销成本低、不受场地区域的限制、方便的电子化支付手段、客户的信息易于管理、方便信息类商品的销售和符合全球经济发展要求等特点。故此,其发展潜力很大,也是必然趋势。
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农业人口过多、生活环境条件差为客观原因;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为直接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增收渠道少为经济原因;农民负担重为社会原因,虽然2006年全国范围取消了“农业税”,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速度持续高于农产品价格上涨速度,加之教育、医疗、住房、婚丧支出比例很大,导致贫困和返贫困;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为政治原因等。其中农业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和收入来源较少是最重要的原因,所以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农产品销售扶贫是关键,这些都与电商扶贫密切相关;可见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建设和通过电商平台增加农产品销售是农村扶贫的重要手段。
电子商务对于农村扶贫的主要作用如下:(1)在脱贫攻坚阶段的增收作用。在地区对地区、点对点和行业帮扶下,土特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企业有较大发展,但由于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商品质量标准难统一、销路不易打开等原因,使得农民增加收入出现困难,而电子商务恰好能有效解决好这一问题。(2)在稳脱贫、促进农民致富上具有突出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广大农民也要掌握电子商务知识才能当好新型农民,摆脱农产品的家庭生产模式和农产品的小范围生产销售局限,发展多种农产品的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同时采用信息化手段面向更大的市场范围销售是长远的、稳定的增收方式和途径。(3)能有效提高农民素质。电子商务要求农村劳动者要有商品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还要懂服务、讲信誉,并且要组织集约生产、多元生产与服务,熟悉电子商务环境和技术、了解和运用国家关于电商扶贫的政策和税费等方面的优惠减免措施等,这无疑对提高农民的个人素质、更好地融入信息化时代的市场经济环境具有显著作用。电商扶贫过程中也让农民朋友懂得不能等靠要,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创造财富,通过交易的方式去实现增收等道理。(4)电商扶贫能挖掘农村及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激发经济活力。电子商务通过对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有效组合农业生产要素,迅速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把贫困群众的生产实实在在纳入电商销售网络中,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把电子商务发展为带动力最强、渗透力最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截至2019年,新疆共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县级运营中心43个、仓储物流中心71个、乡村电商服务站点1 867个。2018年四川全省电商交易额3.3万亿元、居全国第6位、中西部首位;2019年四川全省电商交易额近3.65万亿元、增长11 %。
从目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来看,制约发展的主要短板有:(1)专业人才短缺。由于工作、生活的环境条件不如城市,加上电商业务量还不够大,电商人才的待遇不够高等原因,使得农村电商人才队伍缺口较大,难留住。同时,经过一定培训的农民只懂得一些简单的操作,综合业务能力不足,使得农村电商的发展步伐较为缓慢。(2)信息闭塞。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地域分散、商品市场信息不够集中,电商专业信息交流渠道较少,对农村电商的发展形成制约。(3)农产品标准化门槛较高、品牌化还需逐步发展。农产品主要以生鲜食品、果品为主,并且集约化程度普遍不高,商品化率也不高,所以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要面向大市场推广还有较为漫长的路要走。(4)物流无优势:由于农产品相对分散、保鲜要求高、批量小等原因,容易导致物流配送的便利性差、成本较高。(5)生产经营周期漫长且不稳定、路途遥远、利益关系复杂、收款艰难。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气候、病虫害等因素影响较大,周期长且不稳定;农户数量众多,利益链宽泛,也是电商发展的不利因素。
目前,农村电商主要是众多的、分散的、局部的C2C平台模式,对于扩大农民增收有积极作用。为了能让更多农民脱贫致富、发挥好农村电商的长远作用,针对电商发展在农村的短板,需要解决好以下主要问题:(1)积极发展农村的农副产业和生产加工的集约化程度,使农村电商有足够的“卖点”,也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2)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专业人才,构建有效适用的电商营销体系。(3)加快进行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步伐,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便于让农产品在更大范围迅速推广。
(1)在哪里开店,“门头”是前提:自建网络就是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网站为店铺,自己经营。以购物网站为平台,以个人或公司名义加盟或开店。利用通讯或应用软件为店铺,如App、微信、QQ等来推广营销。(2)卖什么?产业是基础。作为产业,应具有商品名称、标识、品牌、包装、信誉等方便于消费者和取信于消费者的相关要素;如浙江的服饰百货、广东的电子产品、新疆的干果、云南的食品药材等都是区域性的优势产业。(3)怎么卖?营销是未来。要发动更多农民参与进来,可以自己开店,线上线下一起经营;同时要学习入驻平台的经营规则,参与平台的各种营销活动。也可以与本地电商企业(或店铺)合作,让自己的产品“入驻”该企业,让企业自己去营销(具体有“经销”方式和“代理”方式等)。
根据自身情况和产品特点,正确选择营销平台和方式,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如京东商城只接受注册资本达到一定金额的企业产品,淘宝网个人可以随意注册开店零售,阿里巴巴是针对批发业务的网站,而美团网则主要面向本地市场的购物网站。也可以利用通讯或应用软件为店铺,如App、微信、QQ等来推广营销。
企业和个人不只是要积极入驻国内的热门购物平台,还要积极参与与该行业相关的专业平台,同时利用好常用的手机信息、QQ、微信等应用软件,积极展示自己的产品实力及价格优势等信息。电商只有全面普及到农村家庭和个人,电商脱贫才会有实质性的效果。
农村电商是一个有机系统,尤其在偏远山区,不仅要完善农村光网、物流等基础设施,而且要加快电商人才引进,服务当地农民转型入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市场格局。
发展农村电商,不是干预市场,而是引导市场、补短板、促长效。农村的电子商务不只是打通农产品的买卖渠道问题,更是一个农村的新兴产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电商产业规划、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品牌战略、加大宣传影响、建设电商团队等措施,搭建好“农村电子商务”基础性工程,带动农村贫困人口增加就业和拓宽增收渠道,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程,让农村发展得更好、让现代新型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1]方美玲,陆新文.淘宝村视角下东西部农村电商发展现状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2):221-224.
F724.6
A
2095-1205(2020)04-104-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