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就业”融合联动机制研究

2020-12-17 19:47刘鲁峰朱仁俊唐世乔雷腾云
关键词:学生党员毕业生党员

刘鲁峰,朱仁俊,唐世乔,雷腾云,杨 霞 *

(1.云南农业大学 招生就业处,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师范大学 图书馆,云南 昆明 6505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当前教育不仅仅承载着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更承载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保证。高校要想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好、落实好。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是指高校党组织为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开展的一系列党建活动,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1],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发展、吸纳优秀学生代表,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和社会主义建设储备合格人才;同时,搭建党建工作的发展平台,多渠道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不断强化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既是民生,也是国计,事关毕业生个人的切身利益,事关千万家庭的幸福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2]。2018 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663 所,其中属地方管辖的院校有2 544 所,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总数的95.5%;全国有1 245 所普通本科院校,其中地方本科院校达1 131 所,占90.8%。因此,从数量上看,地方普通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从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来看,2018年地方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744.1 万人和2 644.9 万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94.1%和93.4%[3]。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开展研究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就业”融合联动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就业”融合联动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特别是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是对高校教育教学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党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体现和成效。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创业工作都是围绕大学生这个活力群体而展开,两项工作的服务主体和工作目标存在一致性,同时两者存在业务上的交叉互补领域[4-5]。学生党员一般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较好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综合素质,在面临就业创业时一般具有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地方高校主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如何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党员,使其在就业创业工作中起到榜样作用,是当今地方高校和大学生共同亟待关注和重视的事情。

(一)高校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有新作为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已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我国高等教育也正在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挺进,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020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74 万人,伴随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创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地方高校要想在新时代实现自身的生存发展,必须培养思想觉悟高、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6]。在新的发展党员方针“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指引下,高校中思想表现好、专业学习扎实、综合素质高的佼佼者才有机会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而这部分同学往往在就业创业中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有着更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因此,如何发挥好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榜样示范作用,更好地带动其他非党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高校的学风建设,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摆在各地方高校面前一项重要任务。

(二)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勇挑重担的需求

作为成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名大学生,责无旁贷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当今世界,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思想渗透相互交错,敌对势力渗透颠覆行动猖獗,对年轻的大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社会阅历少,心智还不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阶段,难以经受住各种诱惑,容易走上不利于自身成长的道路甚至是违法犯罪道路[7]。大学生要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大学期间除了围绕将来的就业方向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党建工作的融合,使自身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和政治历练,从而达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8]。因此,大学生群体将来要想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迫切需要围绕“党建+就业”融合联动来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

二、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就业”融合联动现状和存在问题

当前,很多地方高校试图改变以前那种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各自为政的工作格局,正在积极探索构建两者工作的融合联动机制。从前期调研情况和查阅文献资料来看,绝大多数发表的文献来自高校的政工干部、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二级学院教师,来自就业创业部门的教师极少参与相关研究,这给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的融合发展研究和实践带来了不利影响。目前两者融合联动还做得不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一)党建的“虚”与就业的“实”还停留在浅层次的结合上

大学生党建工作有时候是看不见摸不着,而且很难即时生效,一时看不到培养的效果,因此党建工作需要解决一个“虚”的问题,要求学生党建工作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9]。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最现实的利益和需求就是实现满意的就业创业,这为解决党建工作的“虚”找到了最现实的工作载体,因此,学生党建工作如何充分利用好就业创业工作这个“实”的载体,积极开展丰富的指导服务工作,让学生党建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就需要更加完善的机制来实现。

(二)党建的“全程化”与就业的“全员化”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融合上

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高校学生党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党建思想,实行全面从严治党,党的思想教育贯穿学生整个大学期间,但仍有部分学生不重视党性教育,这给党建的“全程化”带来实现难题。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在高年级学生中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关注,而低年级的学生总以为大学时间还长,就业创业离自己还很远,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虽然学校就业部门呼吁从大一开始要介入和关注就业问题,也开设了相关职业规划课程,举办了就业创业和职业规划相关讲座和大赛,但就业工作的“全员化”更多面临着“口号响落实难”的困境[10]。

(三)党建的“教师引领”和就业的“学生主体”还停留在浅层次的配合上

高校教师党建和学生党建普遍存在“平行线”推进工作,很难找到交叉点。师生共建党支部,教师深度指导学生党支部还只是个别现象,即使师生共建中,学生党员更多的是处于弱势地位,很难以平等党员的身份参事议事,更多的是充当教师党员的助手和“跑腿者”,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榜样作用仍缺少有效通道和载体渗透到学生党支部中[11]。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更多的是学校就业部门强势推出的举措和活动,很少真正倾听学生的诉求,学生参与度也偏低,更多的是辅助者和服从者的角色。如何通过“党建+就业”融合联动机制,让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对话的位置,让彼此更加融入对方思想和行动中,也是需要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完善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就业”融合联动对策建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地方高校的重点和愿望,而党建工作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地方高校要实现党建的“虚”与就业的“实”、党建的“全程化”与就业的“全员化”、党建的“教师引领”和就业的“学生主体”,至少需要从学校、学院、支部层面和学生方面进行融合联动,推动党建资源与优势和就业资源与优势互动转化、互相补充,从而实现“党建+就业”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完善党支部层面的师生互促机制

由于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其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进度与安排存在差异,为了有利于党组织发挥作用和党员参加组织生活,需要创新党支部设置方式。低年级实行跨班级建立党支部,高年级建立班级党支部。以班级党支部为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人数和分布,建立联合党工委[12]。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宿舍中建立楼层党支部,在生产实践和实习单位中设立临时党支部,针对在国外学习实习的群体设立驻驻外党小组,针对集中在科研实验室进行科研学习的群体设立学科或研究院(所、中心)临时党支部,针对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党员设立流动网络党支部。同时,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党员,离退休老教授、老专家党员和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发挥“传帮带”和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真正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创新的党支部设置也为高校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桥梁和纽带。

(二)搭建学生方面“党建+就业”联动机制

学生党员是学生当中的优秀分子,最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能直接倾听到大家的思想动态、职业意向、就业困难与收获,因此,能为学校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政策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源和依据。应充分发动和调动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建校、院、班级三级联动就业服务工作学生党员组织,选聘一批学生党员干部担任和充实到学生干部和社会活动队伍当中,使其成为教师方面推进党建和就业工作的第二支指导服务队伍。绝大部分地方高校均设有学生就业创业互助协会,该社团一般直接由学校就业部门直接管理和指导,是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能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就业政策和要开展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活动。因此可在校学生会中下设就业工作部,部长同时兼任就业创业互助协会副会长。在二级学院学生会中同样设立就业工作部,在各班级上设立就业信息员。校、院和班级就业工作干部优先选聘同学们公认的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一是可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提升其综合素质;二是在服务同学当中进行组织考察和锤炼。

(三)建立健全学院层面“三位一体”就业帮扶机制

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顺利实现就业创业,而真正需要就业帮扶的是少部分同学。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需要帮扶的学生分成3 类: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女生和就业困难少数民族毕业生。除了积极落实政府就业创业补贴和指导服务政策外,高校可实施“三位一体”就业帮扶机制。一是实施就业导师制。二级学院领导把这几类就业困难的学生纳入就业创业“一把手”考核评价工作中。学院领导特别是党员院领导可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对就业困难学生实行“包干制”,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分析难就业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重点给予学生“一生一策”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二是实施就业互助制。毕业生党员由于自身素质高和专业能力较强,一般都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率先就业。毕业季要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毕业生党员与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非党员结成就业帮扶对子,发挥朋辈互助作用,为就业困难同学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从而有效缓解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三是实施就业榜样制。毕业生党员一般就业质量会比较高,要充分发挥好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分享会给低年级师弟师妹进行现身说法。如邀请已签订就业协议或升学或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党员深入非毕业班中参加其主题党日活动、主题班会,分享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业生涯、职业规划以及顺利就业的经历和收获。

(四)构建学校层面组织部门和就业部门的协调机制

一是纳入考核范围。从学校层面组织部门和就业部门将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的部分内容互相纳入对二级学院考核的范围,而不是孤立地分开考核。如将学生党员发展率与就业率挂钩,毕业生的文明离校、诚信就业与大学生思政工作结合。二是课堂交叉融合。组织部门在党校课程中适当加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兼顾统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就业部门配合选树一批“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技特岗计划”等专项计划优秀毕业生党员典型榜样供学员学习。同时在《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国内外时事热点、国家大政方针、抗疫抢险、时代楷模、党员先进事迹等内容,注意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打造生动的“就业政治课”。三是联合开展培训。二级学院的政工干部和教师通常既是党建工作又是就业工作推进落实的人员,因此组织部门和就业部门可以联动,定期给予学院分管领导、院党群办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开展党建和就业工作的联合培训,为实现“党建+就业”融合发展打造专业的指导服务队伍。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毕业生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党员之家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