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继刚,崔 晓,李 静,郑 雪
1 淄博市中心医院 药学部,淄博 255036;2 寿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寿光262700
阿司匹林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血栓形成的常用药物,其抗血小板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使环氧合酶-1(COX-1)活性部位多肽链丝氨酸残基的羟基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导致环氧合酶的失活,阻碍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素(TXA2),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1]。今报道1 例患者在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100 mg 时,引起罕见的眩晕不良反应。
患者,男,65 岁,7 年前因频发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术。术后规律服用华法林和盐酸地尔硫艹卓缓释胶囊,其中华法林每次3 mg,每日1 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3,服用约2 个月后,病情稳定,医嘱停用华法林,改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规格:100 mg/片,拜耳医药公司),每日晨起空腹服用100 mg,每日1 次,约1.5 h 后进食早餐,当日晚餐后服用盐酸地尔硫艹卓缓释胶囊90 mg(1 粒),每日1 次。房颤控制良好。但最近2 个月来,患者服用肠溶片后约1 h 即出现眩晕反应,持续约0.5 h 才恢复正常。各项体格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病变。药师参加会诊,建议患者暂停一日阿司匹林肠溶片,结果停药当日未再出现眩晕症状;第二天再服用该药后,头晕症状又出现。因此考虑眩晕症与服用该药有直接相关性。药师建议患者调整阿司匹林肠溶片至晚上临睡前服用,并嘱起夜时动作缓慢,防止晕倒。至此晚上服用后未再出现眩晕症状,也无不适反应。患者房颤控制良好。
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进入小肠崩解后吸收迅速,血浆浓度在1~2 h 达高峰值。因其血浆半衰期只有15~20 min,吸收后迅速水解为水杨酸,水杨酸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为0.3~2 h,其半衰期为2~3 h[2]。考虑患者出现眩晕反应的时间与阿司匹林水解物水杨酸血液中较高的血药浓度有明确的相关性,因此很可能为水杨酸引起的不良反应。另外,患者是一老人,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水杨酸耐受力下降、敏感性增高而发生了不适反应。
查阅相关文献,只有杨笛等[3]报道小剂量阿司匹林引起眩晕1 例,同样怀疑是水杨酸效应所致。有研究认为,水杨酸可通过激动耳蜗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引起眩晕和耳鸣[4]。夜间血小板聚集指数高,睡前服用阿司匹林能降低清晨时COX-1依赖的血小板活性的增加,从而有效地降低血栓的发生率[5]。根据阿司匹林时辰药理学特点,调整阿司匹林肠溶片用药时间至睡前服用,患者晨起再未出现眩晕反应,有效规避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