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斌,赵培芳,陈慧萍,邹杰玲
(1.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2.清研灵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188)
阿胶处于毛驴产业的下游环节,也是中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据史料考证,阿胶的应用迄今已有3 000年的历史,一直被誉为“补血圣药”和“滋补国宝”[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阿胶的需求量逐年提升。而作为阿胶重要配方来源——驴皮却面临严重短缺的局面。据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需要驴皮400万张左右,但国内供应总量却不足180万张”[2]。对此,阿胶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试图通过“满世界找驴”来解决原料困境,但受限于国际上关于驴的福利问题,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马里和塞内加尔等7个国家先后出台了禁止向中国出口驴皮的政策[3]。在新的市场供需格局背景下,应重新审视毛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抓住毛驴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中国毛驴产业健康发展路径。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偏重于对毛驴的相关技术研究,而缺乏从经济角度对驴产业的研究[4-5]。国外驴业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对毛驴的福利问题以及毛驴对人类生产生活贡献方面的研究[6],而国内关于驴业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介绍各地驴业的发展情况,从现状、问题和对策等方面为地方发展毛驴产业提供建议[7-8]。鲜有文献从产业经济层面对中国毛驴产业进行研究。本研究将从毛驴产业的发展特性出发,通过相关统计资料与实地调研,系统分析中国毛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探寻目前中国毛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以期为毛驴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要深入探究毛驴产业发展形势,就要清晰认识毛驴产业的特殊性,这是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健康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强有力的市场需求。近年来,毛驴产业下游的主要产品——阿胶、驴肉和驴奶等产品逐渐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这些产品的营养价值与居民逐渐提高的自我保健意识相契合。以驴皮为主要原料的阿胶是中国重要的中医药药材,一直被认为是“滋补国宝”,具有美容和补气血的作用,也是少有的仅中国生产并受到国内外消费者认可的产品;驴肉是“三高三低”的健康食品[9],近几年驴肉价格居高不下,也显示了市场中消费者对驴肉食品的需求;驴奶成份最接近人乳,具有清肺功能,可辅助治疗多种疾病[10],目前驴奶市场价格每千克达到100~120元左右 ,经济效益显著;其他驴相关产品,如驴汤、驴肝、驴鞭等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11-1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驴产品的需求量和消费水平将会越来越强劲,因此亟需加强毛驴产业开发力度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中国的毛驴养殖主要集中在偏远且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如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这些地区既具有饲养传统,也具有饲养毛驴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养驴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加了中西部地区农牧民家庭收入并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一些地区在企业和政府的帮助扶持下成立了合作社,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利益联结关系,使毛驴养殖业发展为当地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多地政府还将毛驴养殖纳入精准扶贫项目,根据地方情况探索出多种多样的扶贫模式,毛驴养殖成为当地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项目。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方向,毛驴养殖业的发展迎合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毛驴是草食型动物,对精饲料的要求较低,能够大量利用农业废弃物质资源,不仅能很好克服“人畜争粮”的矛盾,还能减少农区大量焚烧农作物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其粪肥还可用作田地肥料,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并提高土地生产率。
从世界范围来看,毛驴产业发展整体起步晚、水平低。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毛驴产业已经有了较为规范细致的产业链和先进的生产模式,尤其是毛驴产业下游产品——阿胶在中国已有3 0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独有的特色产品,世界上其他国家毛驴产业大多处于任其自由发展的阶段,在欧洲和北美的大多数地方,毛驴主要承担骑乘和娱乐的角色。而且国外一些国家没有屠宰毛驴的风俗习惯,毛驴上下游产品并没有完全开发。
综上可见,毛驴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国际竞争优势,其发展不仅在满足人们对营养食物的需求、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脱贫增收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生猪、奶牛和家禽的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肉、蛋、奶等畜产品生产持续增长。作为大家畜,毛驴业发展却极为缓慢。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毛驴原先主要的役用功能逐渐消失,再加上长期政策的缺位,驴存栏数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初期,毛驴饲养量曾高达1 200多万头,但进入21世纪以来,毛驴存栏量不断减少,2000年中国驴存栏量为922.73万头,2016年已锐减到259.26万头,2017年略有回升至267.78万头,但到2018年又再次下降至253.28万头[13],毛驴存栏量的迅速下降,成为制约毛驴产业发展的重要短板。
毛驴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其中,蒙东辽西地区是中国目前主要养殖区域。调研发现,蒙东辽西地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原料优势,当地传统的毛驴配种站仍在发挥作用,且当地政府也积极推进毛驴养殖业,使之成为当地畜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蒙东辽西地区毛驴养殖以家庭散养为主,户均饲养1~5头。
目前常见的毛驴养殖模式主要是公司规模化养殖和家庭散养模式。公司规模化养殖是指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公司涉足毛驴养殖阶段以及驴产品加工开发阶段,雇佣专业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引进先进技术开发下游产品。由于养殖规模较大,日常饲养、圈舍打扫、繁育看护等通过雇佣劳动力完成,需要支付一定的管理成本和监督成本。家庭散养模式是我国目前毛驴养殖的主要方式,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政府+农户”“合作社+农户”和养殖专业户。
2.3.1 “政府+农户”模式 随着养殖效益的提升,毛驴产业逐渐成为畜牧业中具有发展潜力和效益优势的特色产业。毛驴养殖与地方精准扶贫相结合,成为带动农户脱贫增收的重要项目。调研中,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扣河子镇扣河子村是最早实施毛驴精准扶贫项目的村庄,主要做法是由政府通过贴息产业贷款和分配扶贫款解决贫困户的初始投资资金短缺问题,贫困户根据获得资金确定毛驴养殖数量。例如,2口之家的老年贫困户家庭能获得贴息产业贷款3万元和人均1万元的扶贫款,可饲养5头毛驴。饲料主要来源于自产玉米、玉米秸秆以及花生秧等。尽管政府补贴资金能够解决贫困户初始购买力不足的问题,但毛驴本身是具有生命力的活体动物,购买环节和饲养环节都离不开一定的技术知识。而政府单纯提供资金服务,对于没有养殖经验的贫困户来说极有可能进一步增加疫病费用支出。
2.3.2 “合作社+农户”模式 该模式下合作社成为衔接农户和上游企业的中介组织,毛驴养殖销售链条相对成熟。普通养殖户在自家庭院修建专门驴舍,通过自繁自育饲养5~10头毛驴,饲料来源主要以自家承包地产出为主,采购外部饲料为辅。由合作社对疫病防治进行统一管理,在配种方面,合作社与上游企业合作,实现本地土种驴与优质品种驴的杂交改良。杂交后的毛驴具有个体大、皮层厚、品质好的特性,较好的迎合了市场需求。在销售方面,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格2元/斤收购农户养殖的毛驴。
2.3.3 养殖专业户 养殖专业户以饲养毛驴和赚取买卖毛驴差价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饲养数量一般较大,可达到20~100头,一般以家庭劳动力为主,并雇佣1~2人进行日常管理,这部分养殖户饲养毛驴一方面来源于自繁自育,另一方面还通过当地活驴交易集市进行购买。由于养殖数量较多,自家承包地生产的饲料难以满足需求,还需要大量外购饲草料。疫病防治主要依靠自身养殖经验。公司规模化养殖模式和家庭散养模式各有特点,公司规模化养殖能够实现养殖标准化和专业化,但在调研中发现,家庭散养模式对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更有优势,主要表现为:
①饲料成本方面:家庭散养模式中所用饲料主要来源于自家承包土地产出,养殖投入成本较低;而公司规模化养殖中饲料主要来源于外部市场,饲喂成本较高;
②劳动力方面:家庭散养模式中劳动力投入多为饭前饭后或家务劳动余下的劳动时间,机会成本几乎为零;而公司规模化养殖只能雇佣专门劳动力进行日常饲喂以及打扫清理驴舍,劳动力投入成本较高;
③管理成本方面:由于毛驴是具有生命力的活体动物,且繁殖周期较长,对饲养者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意识要求较高。家庭散养模式中,家庭成员利益的一致性能够有效规避毛驴养殖过程中偷懒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主要依靠雇工饲养的公司规模化养殖模式中面临监督成本高和道德风险问题;
④产业发展方面:公司规模化养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市场利好时一拥而进,市场利坏时又迅速撤出,容易引起整个行业的大幅度波动;而家庭养殖模式中,毛驴养殖相当于一种家庭储蓄[14],产出驴驹后母驴驹一般留下继续作为生产资料繁殖后代,而公驴驹养大后出售,具有饲养的稳定性;
⑤农民增收方面: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公司经营以成本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普通农户在其中仅能获得土地租金,不能分享产业链上下游利润;而家庭散养模式中农户参与到具体的养殖活动中,与合作社、公司等合作能够获得更多的产业链增值收益[15]。
近年来,全国阿胶生产企业日渐增多,以阿胶发源地——山东省为例,拥有多家阿胶厂商,其中,东阿阿胶、福牌阿胶在全国乃至国际都享有盛誉。与此同时,驴奶、驴肉加工厂也发展迅速,数量逐渐增加。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新投资的规模养殖场纷纷准备投资驴奶加工设备,以提升毛驴产业深加工价值。
基础母驴是毛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保障母驴数量是有效抑制毛驴存栏急剧下降的重要手段。由于统计指标设置的原因,全国毛驴存栏量中并没有设置母驴的数据指标,母驴数量被包括在毛驴存栏量中。从中国统计年鉴来看,中国毛驴总数呈减少态势,母驴数量也势必减少。近年来受短期利益驱使和对母驴群保护不足的影响,市场出现盲目宰杀母驴的现象,基础母驴数量迅速减少,直接导致驴驹供应严重短缺,而进口受限,出现全国性“驴荒”,整个毛驴产业发展呈现热度大增与后劲不足并存的局面。此外,为推动毛驴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些地方政府先后出台的毛驴养殖扶持政策中,缺乏对既不是贫困户也不是规模养殖户的普通养殖户的支持。
毛驴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与生猪、肉羊等其他畜牧业相比,毛驴产业属于前期投资成本高、收益见效慢的弱势产业。在调研中发现,养殖户的生产性投入主要集中在驴驹、饲料购入及设备建造维护方面。如果不是自繁自育,外购1头母驴需要8 000~10 000元,1头种公驴价格在10 000~20 000元不等,1头200 kg的驴驹价格为5 000~6 000元,初始投资成本高,生产资金约束直接影响到养殖户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规模,再加上毛驴养殖周期长,导致养殖户面临投资大、风险高的问题。同时,毛驴保险制度的缺乏也增加了养殖户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使养殖户面临“养得起,死不起”的难题,打击了养殖户的养殖信心。
与其他畜牧品种相比,毛驴养殖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既没有改育良种和疫病防治的技术支持,也没有促进毛驴养殖业发展的补贴政策,毛驴良种、繁殖、饲养、加工等环节的科技开发基本上处于一片空白,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研究所中毛驴养殖方面的专家极少,对传统优良驴种的保护意识不足,导致其退化严重[16]。毛驴繁殖主要依赖本交,较少采用人工授精,“三年两驹”甚至“五年三驹”是常态,繁育率较低。毛驴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使得毛驴产业的长远发展受到限制。再加上养驴处于家庭生产结构中的副业地位,农户较少重视养驴科学性,养驴技术主要来源于父辈传授的经验或邻里之间的交谈,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饲养管理粗放。
近年来,毛驴产品的加工开发力度有了很大提升,但伴随着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消费者的担忧。在加工环节不乏不法经营者急功近利,采取种种不良手段,以致于“劣质阿胶”、“以猪肉、骡子肉和马肉代替驴肉”等事件频发,产品质量安全堪忧,影响消费信心。
中国驴业发展主要以阿胶加工为主要方式,尽管近几年来驴肉、驴奶等产品的加工业有所发展,但规模普遍较小,辐射效应较弱。此外,生产加工的标准化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急需加大对毛驴其他产品的宣传开发力度,使毛驴养殖从单纯的畜牧业向高附加值的生物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转变,从而解决阿胶行业发展面临的原材料瓶颈,提升毛驴的整体价值。
鉴于中国毛驴产业目前困境和未来发展前景,采取适当的政策推进毛驴产业的深度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母驴养殖是毛驴产业发展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如果能够保证基础母驴养殖的稳定发展,毛驴产业的其他环节也就可以顺利进行。因此,国家应采取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加强对基础母驴养殖的稳定工作,落实母驴养殖补贴,严格控制母驴出栏,参照其他畜牧品种的补贴政策,制定针对家庭散养模式下母驴养殖补贴政策。同时强化对基础母驴的身份登记制度,出台合理的宰杀能繁母驴和后备母驴的相关规定以限制在市场经济中乱宰乱杀的现象,从供给源头把握毛驴产业的变动。
“合作社+农户”模式既能够保证农户收入,又可以保障产业发展,从理论上说是一种理想的经营模式[17]。合作社参与不仅能够促进农户合作、统一市场行动、规避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费用、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促进农户增收,同时还能推进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18-20]。合作社的运行和壮大一方面离不开政府、公司等外部组织的支持,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合作社管理层经营能力的提高。因此,政府应根据地方发展情况积极扶持毛驴合作社的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健全合作社管理者的激励机制。鼓励合作社设置相应的风险绩效股作为合作社管理者工作成绩的绩效奖励,将合作社经营成果与管理者个人收入相关联,进一步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
毛驴养殖保险将解决养殖户“养得起,死不起”的问题,极大地降低养殖经营风险,解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为稳定养殖收入来源提供制度保障。政府可参照目前现行的畜牧保险模式,根据毛驴的生产特性,探索一种政府、保险公司和养殖户等各方权利与利益的平衡模式。政府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保险公司的利润水平,合理计算保险利润,提高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对养殖户关于保险的宣传力度和补贴力度,简化养殖户的申报程序,保证能繁母驴保险政策的顺利执行。
毛驴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和理念的创新。从生产养殖方面,加强对驴的繁育、饲养和疫病防控的技术投入,完善毛驴养殖体系;在产品深加工方面,鼓励支持驴肉、驴奶等产品的深度开发,加强品牌化建设,全面提升毛驴的附加值。此外,运用多种媒介宣传驴产品的营养价值,在完善驴业产业链条的同时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实现中国驴业的恢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