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落实语文要素的立体化推进模式
——以统编版教材《三黑和土地》一文的教学为例

2020-12-17 13:19浙江绍兴市新昌县拔茅小学陈月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9期
关键词:要素土地诗歌

浙江绍兴市新昌县拔茅小学 陈月萍

统编版教材以“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对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已经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共识。但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时,无视文本自身的特点,无视语文要素所包含的内容,更无视学生内在的特点,直接将训练机械地、生硬地介入教学的过程中,如此单一的训练不仅不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表达意识,还会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为此,教师要打破这种机械单一的语文要素落实方式,建构起立体化、模式化的多维结构,为落实语文要素、转化语文能力服务。

一、基于单元位置,在循序渐进中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版教材在每个单元中专门设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就意味着这个单元的所有内容、所有教学都直接指向于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统编版教材是以单元为抓手进行内容的编排和设置的。作为单元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师就应该努力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探寻这篇课文在单元中的位置,解读这篇课文在承载“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中的价值和意趣,从而明确课文的教学方向。

以统编版教材第六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编者先后选择、编排了这样四组课文:《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而这篇《三黑和土地》位置处于整个单元的最后一篇,语文要素在前面三篇课文的教学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从单元整体把握的视角来看,这篇课文的教学,尤其是针对语文要素的教学就不能将“借助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当成是零认知状态下的重新起步,学生在经历了其他文本的学习和训练之后,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认知性经验,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巧妙地落实语文要素,多采用自主性、开放性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原本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感知与思考,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对单元训练的内容形成巩固之势,提升学生内在的语文关键能力。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仅仅从所教学的课文内容出发,而是将这篇课文放置在单元整体中,明确了教学的方向和标准,使得语文要素的落实有了更加精准的定位。

二、基于认知背景,在联系资源中落实语文要素

任何一篇文本的创作,作者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冲动和认知,教师必须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和思考,通过资料的收集和阅读,找准文本产生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形态和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否则,以单一的视角观照文本内容,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语文要素的落实就成了空中楼阁。

《三黑和土地》这首诗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主要描写的是三黑因为有了土地的一系列表现,展现了其兴奋和激动之情。这一内容和人物所展现出来的情态,是很多当下的学生所不能理解的。为什么土地对于三黑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些内容又无法从课文中得到应有的答案。为此,教师针对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解读时的认知需要,拓展了两方面的文本资料:第一,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土地是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重要保障,更是引领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土地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深入感知土地对于农民的真正价值;第二,向学生出示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在土地改革方面的政策,让学生认识到这篇课文中的“三黑”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千千万万个农民的代表。

借助于这两方面的资料,学生阅读课文所产生的原始困惑就会迎刃而解,他们就能真正认识到:三黑为什么会对土地如此眷恋?为什么在得到土地之后会表现得如此欣喜若狂?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还能够凭借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顺势洞察作者的内在情感,真正为言语能力的生长服务。

三、基于文体特质,在凸显体裁中落实语文要素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已经越发认识到关注体裁对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倡导“问题在左,写情在右”的教学理念。因此,语文要素的落实也需要经历文体思维的审视和铸造,让学生从文体下的写作视角进行感知,让学生在关注体裁的过程中关注语文要素、落实语文要素。

例如,这篇课文是典型的现代诗,诗人以典型的画面、形象的语言、精练的文字等方式展现了文本语言的独特性,凸显了现代诗的表达特点。为此,教师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落实语文要素:首先,从诗歌语言的内容出发,提炼诗歌中典型的画面,在想象中还原诗句描写的感受,感受三黑在拥有土地之后激动兴奋之情;其次,将关注力聚焦在诗歌形象的语言中,品味诗歌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将学生需要表达的观点进一步强化;最后,教师利用诗歌精练的文字留下的空白,鼓励学生进行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展现自己所看到的画面,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如诗歌的第一自然段“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这就是典型的诗歌语言,具备了诗歌语言独特魅力的特点。在这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感受语言的简洁与形象,其中形象化的比喻手法的运用更是值得品味与感知的。作者将得到土地的农民比喻成“旱天的鹅”,让学生感受到农民一直以来对土地的眷恋之情;然后借助“旱天的鹅”最为典型的“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的画面,感受到他们因为有了土地之后的内在满足之情。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就是从文本的体裁入手,从诗歌的特质中发掘出关注语言、想象画面、体悟情感的教学妙用,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服务。

四、基于学以致用,在丰富视野中落实语文要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乎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从课文范例中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但他们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究竟能不能运用方法,是否能够在实践中转化成为能力呢?统编版教材编者为了积极落实这一理念就在很多课文中设置了“阅读链接”栏目,这一栏目不仅是为了扩展学生的认知视域,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加以实践和运用,为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生长服务。

例如,在这篇课文“阅读链接”栏目中,编者就增添了著名作词人陈晓光先生的著名词作《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了让学生能够紧扣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笔者引导学生利用从课文中学习的方法进行了这样的实践训练:首先,整体把握,理解词作内容,把握文本的中心观点。很多学生在初次阅读中就敏锐地意识到,整首词中有一句话一直反复出现了好几次,从而快速地提炼出这首词的中心观点和关键句“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随后,教师从词作的三个层次入手,梳理词人为了达成这一信息分别是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的?学生在统整性的对比联系中,认识到第一层次主要从丰收的粮食角度描写,而第二、第三层次则分别是从人们的劳作以及家庭生活的幸福温馨维度展开的,从而从内容结构上感知了其在凸显中心论点中所起到的作用;最后,再次从文本语言表达的细节入手,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储备,赏析了语言所表达出来的自豪感、愉悦感,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心观点“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认知和解读。

纵观整个教程,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性状态中历经了把握观点、梳理内容、聚焦语言的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既体现出鲜明的逻辑顺序,同时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可谓是一举两得。

语文要素的落实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扎实的思维过程,为学生营造出真切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进行体悟与感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要素土地诗歌
诗歌不除外
我爱这土地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歌岛·八面来风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分土地
诗歌过年